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引发“白肺”?专家解读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五问五答
近期,肺炎支原体在部分地区流行,一些医院接诊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增多。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出现哪些症状要提高警惕?怎样做好防治?针对社会关注热点,记者采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主任赵顺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师张海迪等专家,进行解读。
问: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
答:肺炎支原体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直径为2微米至5微米,是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为1周至3周。
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任何季节,北方地区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流行,每3年至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是我国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
问: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何表现?出现哪些症状要提高警惕?
答: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致肺炎、肺实变、胸腔积液等。
该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持续高热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剧烈咳嗽、高热不退,应尽快带其就医。如果患儿出现发憋、喘不过气的症状,家长可以用力拍其后背,清理气道,然后尽快到医院就诊。
问: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容易与流感等疾病混淆,如何区分辨别?
答: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有很多,如血清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是否为支原体肺炎,需要医生根据患儿的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常规化验检查来综合判断。
除了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病原学、血清学检查来判断之外,家长还可以观察患儿的咳嗽情况。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会出现阵发性、成串的咳嗽,早期为干咳,咳嗽比较剧烈,甚至影响到吃饭和睡眠。
问:怎样做好防治?
答:肺炎支原体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固有耐药。目前,一线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患儿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难治性支原体感染和重症支原体感染患儿需综合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旨在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关键是及时识别、及时就诊,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天至10天以内。
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要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保持社交距离、手卫生、勤通风等,必要时戴好口罩。秋冬季室内通风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问: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引发“白肺”?
答:这类肺炎可能会带来黏液栓堵住支气管,进而引发“肺不张”,即肺的含气量减少,造成影像学上的“白肺”。但这跟双肺弥漫性病变的“白肺”是两个概念。
通过拍背排痰、药物祛痰、支气管镜治疗等手段,患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基本不会引发生命危险。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预后良好,重症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可能遗留肺结构或功能损害,需进行长期随访。
退役军人工作政策问答——优抚工作(二)
一、综合政策
1.近些年来,优抚对象的保障范围有的变化?
答:优抚对象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将7种对象纳入国家定期抚恤补助范围,分别是:2004年将初级士官纳入评病残范围,并取消了患精神病义务兵和初级士官不能评残的限制;2006年,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纳入国家定期生活补助范围;2007年,部分参战退役人员、参加核试验军队退役人员;2011年,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部分老年烈士子女、铀矿开采退役人员。保障人数从2004年的480余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861万人,实现了农村和城镇无工作退役军人抚恤优待的全覆盖。
2.我国优待抚恤工作法规政策体系近年来发展如何?
答: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积极适应国家和军队建设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又取得重大突破。法规政策更加完善,先后修订、制定出台50多个重要法规政策。尤其是近些年以来,优抚法规政策快速向系统化、体系化发展,形成了以《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伤残抚恤管理办法》《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保障办法》《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优抚对象住房优待办法》《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人民警察抚恤优待办法》等涵盖生活、医疗、住房、抚恤、社会优待等方方面面的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全面建立了优待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并发挥效益,并且将优抚对象的住房、医疗、养老等优先纳入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形成了“普惠”加“优待”保障模式。3.定期抚恤补助标准如何提升?
答:近年来,国家连年提高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建立并发挥效益,中央财政下达的优抚经费从2005年的7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63亿元,实现了由保障优抚对象基本生活向提高生活质量转变。
4.优抚对象的类别有哪些?
答:《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明确规定,优抚对象为:现役军人、服现役或者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以及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
5.什么是优待?
答:优待是国家、社会对优抚对象在经济、或治、社会等方面给予物质照顾和优先优惠待遇的制度。目前的优待主要包括:义务兵家属优待、医疗优待、交通优待、参观游览优待、教育优待、住房优待、随军家属安置优待等。优待工作是我国优抚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优抚工作的重要特色。
退役军人工作政策问答——带病回乡(一)
一、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身份认定的申请条件1.服现役期间患慢性病的义务兵和初级士官;2.有原始病历或服役期间在军以上单位指定医院就医的相关医疗结论;3.档案中有带病回乡相关内容的记载;4.符合带病回乡常见慢性病范围(试行)(民发[2011]208号)。
二、带病回乡退役军人身份认定中常见的慢性病范围是什么?
有关部门有一份带病回乡常见慢性病目录,主要是包括所患慢性病相当于十级残疾以上的带病回乡。对于未能列入的少见慢性病,其病情相当于十级以上残疾者,可参照相应系统慢性病认定。
三、带病回乡的退役人员所患慢性病治愈后是否继续享受待遇?
不能继续享受。
四、申请带病回乡退役军人待遇,需要向哪里提供什么材料?
需要向户籍所在地的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提供以下材料。
1.本人申请;
2.户口本和身份证;
3.退役相关证件;
4.军队医院证明;
5.盖有医院病历管理部门印章的近期慢性病(特指原军队医院证明中记载的慢性病)就诊病历复印件及相关医疗检查报告、诊断结论等。
军队医院证明,具体是指下列之一:
1.退伍档案中记载患有慢性病的退伍军人登记表或在服役期间军队体系医院出具的患慢性病证明(须能取得该医院或上级卫生部门确认);2.近期从军队体系医院复印的盖有病历管理部门印章的在服役期间患慢性病原始病历。
社会保险的费率多少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13号)规定,企业职工五项社会保险的费率总水平从41%降至33.95%。
国家对休息日是怎么规定的
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什么情况下可以实行特殊工时制度?
因工作性质或者生产特点的限制,不能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标准工时制度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审批后,可以实行特殊工时制度。
2023年济源普通话证书领取时间及地址
请2023年参加普通话测试且成绩合格的人员携带身份证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沁园校区)实训B楼5楼(考试地方)领取普通话等级证书。
领取时间:9月18日--9月19日
上午:8:00-12:00
下午:3:00-6:00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干预技术专家解答
问题一:《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
陶芳标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对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性综述发现,在考虑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眼进化规律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多重病因的基础上,将近视的病因归纳为远端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压力、科技进步等“双刃剑”效应,如智能手机和非全光谱灯具的普及等)、中间因素(户外活动时间不足、近距离用眼过多过早、采光照明光谱改变和人工照明时间长、睡眠不足及社会时差大等)和近端因素(遗传变异、DNA甲基化、父母近视状况以及眼的主要功能由看远和危险预警的功能转为看近等),提出病因干预、行为与环境干预和政策导向干预的理论。当前干预重点主要针对中间因素,也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国家疾控局组织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了三级预防公共卫生干预技术和具体实施措施。
一级预防包括近视风险行为监测评价与干预,家庭、学校、社区视觉环境改善,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和体育锻炼1小时,师生家长全员健康教育四个方面。二级预防注重视力健康筛查与近视预警管理两个方面,强调加强近视分级管理,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诊断。三级预防主要是科学矫正近视与防控近视的重度化和并发症两个方面,强调做好近视分级与矫正,特别是防控近视的重度和病理化发展,防治眼底病变,降低致盲风险。
问题二: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的原理是什么?每天户外活动推荐量是多少?平时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能达到推荐量,有预防近视的效果吗?
邹海东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目前主要研究认为与多巴胺有关,室外较高的光照水平会促进眼睛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延缓眼轴增长,从而起到预防近视的效果。此外,户外强光照射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模糊减少,也认为可能对抑制近视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学龄儿童日间户外活动应达到2小时,落实于校内校外。上学日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部分,应在周末补上,并达到每周户外活动至少14小时。幼儿园儿童提倡日间户外活动3小时,把更多的保育内容放在户外。
如果家长很难保证孩子每天有2小时及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多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补齐,多陪伴孩子走路上学放学,给孩子选择在户外进行课外兴趣班。在周末多带孩子去户外玩耍或运动,补充光照。老师把一些课程放到户外上,如兴趣类课程、班会等。每周累积达到14小时户外也可以达到效果。
问题三:远视储备量不足和近视前期有什么区别?
王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正视化前的远视大多为生理性远视,是一种“远视储备”,可理解为“对抗”发展为近视的“缓冲区”。远视储备量不足指裸眼视力正常,散瞳验光后屈光状态虽未达到近视标准但远视度数低于相应年龄段生理值范围。如4-5岁的儿童生理屈光度为150-200度远视,则有150-200度的远视储备量,如果此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屈光度只有50度远视,意味着其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而近视前期是据散瞳后验光仪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来判断。近视前期判定标准为﹣0.50D<SE≤﹢0.75D(尚未近视但远视储备量不高于75度)。对近视前期者,应当予以高危预警,重点干预,建议到专业机构接受医学验光等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缓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
问题四:现代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对眼睛主要有哪些影响?学校和家庭选择电子产品有什么要求?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马军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视屏类电子产品的屏幕亮度、环境亮度、观看距离和暴露时间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视力的主要因素。电子屏幕的特点是直射光、富蓝光、刷屏快、高对比、颜色艳、反光多,容易使眼睛肌肉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疲劳,调节力不足出现调节滞后,导致无法看清物体,产生远视性离焦,刺激眼轴长度增加,远视储备量快速消耗,增加近视发生。儿童青少年眼球透过性好,对光刺激敏感,对光变化反应能力强,更容易受到视屏类电子产品的影响。
家庭选择电子产品,建议使用次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手机。总体原则是屏幕越大,分辨率越高越好,根据环境调整亮度。学校多媒体教室宜选择大尺寸投影仪或电脑屏幕,相同屏幕尺寸情况下,选择屏幕分辨率高的产品。周围环境较暗时,要打开房间灯光照明,避免在过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产品。
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时,宜选择电视、台式电脑等大尺寸屏幕电子产品,相同屏幕尺寸情况下,选择屏幕分辨率高的电子产品。电视的观看距离不小于屏幕对角线距离的4倍,电脑的水平观看距离不小于50cm,手机的观看距离不小于40cm。儿童青少年卧室不摆放电视、电脑,夜间使用避光窗帘,不开夜灯睡觉。夜间应减少或避免暴露在高亮度、富蓝光的电子产品光线下。
问题五:如何实现近视防控关口前移?
陶芳标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实现近视防控关口前移,要做到在防控周期上前移,抓早抓小。在防控环节上前移,从治疗前移至预警。在预防意识上前移,对视力健康的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将近视防线前移至孕期、婴幼儿和学龄前阶段。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聚焦于孕前、孕期、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等潜在敏感期,降低各时期生物与环境风险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影响。对0-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规范记录检查内容,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并随入学实时转移。增强家长、教师近视防控意识,把婴幼儿、学龄前、小学低年级学段作为近视防控关键环节。3岁前不接触电子屏幕,学龄前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视屏类电子产品,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规律睡眠。在学龄期,提倡每天校内、校外各至少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持充足规律睡眠。从全生命周期实施近视防控,能够实现近视防控关口前移,改善全生命周期视力健康。
问题六:每天花2小时进行户外活动,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邹海东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从预防近视的要求看,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从身心健康要求看,儿童和青少年应平均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的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以及增强肌肉和骨骼的运动。学校以体育课为抓手,将户外体育锻炼时间纳入每天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的范围。
研究发现,增加户外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促进学习成绩提高。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的额叶、枕叶等得到良好的刺激,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复杂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提升专注力。此外,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5-羟色胺、多巴胺等激素,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排解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七:预防和控制近视进展有效、相对安全、且经过验证的方法有哪些?有没有可以治愈或者逆转近视的方法?为什么要从公共卫生视角来预防近视?
王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预防和控制近视进展有效、相对安全、且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方法,分为三大类,即行为控制、环境改造和医学矫正。行为控制主要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强度和时间、纠正不良的读写姿势(一尺、一寸、一拳的原则)等。环境改造主要是指学龄期青少年儿童的学习环境不可过暗,要选择合格的照明产品,必要时增加环境光亮度。医学矫正措施包括光学矫正(如普通单焦框架眼镜等)、药理学控制(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和近视手术矫正(适用于成人)等。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治愈或者逆转近视。近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的确能够见到极少数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出现短暂的眼轴回退或者近视度数减少,这与加强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采用了一些医疗手段有关,但眼轴回退或者近视度数减少在临床中是非常少见的,并非常态,如果后期近距离用眼强度增加,近视度数仍然会再次增长。近视一旦发生,由于持续的近距离用眼环境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还是会不断增长度数。任何宣称能够逆转近视、回缩眼轴的治疗方式,均为夸大和虚假宣传。
近视防控不能仅仅依靠矫正技术的发展,而是要坚持预防为主,运用公共卫生干预技术才能实现群防群控。坚持防治结合,才能实现减缓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快、低度近视向高度近视发展、高度近视的病理化改变等。
问题八:保护视力,对家庭采光照明有哪些要求?
马军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光线过强或过暗都会给眼睛带来不良的影响。书桌摆放应使其长轴与窗户垂直,白天学习时自然光线从写字手对侧射入,避免阳光直射,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低于300lx。若白天自然光线过强,需要使用窗帘遮光,并根据太阳照射角度调整窗帘。若白天自然光线不足时,优先使用房间顶灯照明。光线仍不足时,使用台灯辅助照明,台灯应放置写字手对侧。而在夜晚看书写字时,同时使用房间顶灯和台灯,台灯放置在写字手对侧前方。还需注意的是,不宜使用未带灯罩的裸灯照明,书桌上不宜放置玻璃板或其他易产生眩光的物品,中小学生不要在昏暗特别是黑暗的环境下读写和观看电子屏幕,也不要在阳光直射下阅读和使用电子产品。
问题九:影响视力健康的环境与行为因素包括哪些?如何对学生用眼行为进行评价?
陶芳标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影响视力健康的环境与行为因素一般包括日间户外活动不足、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读写姿势不良、电子产品使用不规范、视觉环境不达标、睡眠不足或社会时差大、眼放松行为较少等。可以通过《幼儿园和小学1-3年级学生用眼行为评价表》(家长版)和《小学4-6年级与中学生用眼行为评价表》(学生版)评价幼儿园至高中学生用眼行为,识别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风险行为因素。针对具体风险因素,教师和家长有针对性地改变儿童青少年的不良用眼行为。
问题十:为什么近视学生要及时科学配镜?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眼镜?
王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近视学生要及时科学配镜,目的是看远视物清楚,更重要是阻止近视程度进一步发展。配戴足够度数近视眼镜可以视物清晰,比不戴眼镜或戴低度数近视眼镜都要好。配镜的目的是通过在眼前增加一个适当的透镜,使光线能够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提高视觉清晰度。
外观和尺寸。适合孩子的脸型,配戴舒适,眼镜腿末端最好穿入松紧带或镜绳,可有效避免发生耳后滑脱或压迫鼻梁等现象。尺寸取决于眼窝及儿童双眼间的距离。眼镜不能压迫脸颊造成压痕和不适,也不应高过眉毛或是宽过脸颊。镜架不能太大或太小。
镜片与瞳距匹配。家长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给孩子检查验光配镜。镜片加工时一定要按照瞳距,做好光学中心移位,相对移位越少,儿童配戴越舒适。配镜后,应检查儿童瞳距与镜片光学中心数值是否统一,以达到配戴舒适、矫治视力与改善视功能的目的。
问题十一:近视防控一般人群与重点人群的防控要求有何不同?
陶芳标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根据散瞳后验光仪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判断近视分期并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对视力正常且远视储备量充足者,可以看作一般人群。主要是防止远视储备量过早消耗,通过增加日间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用眼、改善视觉环境、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保证规律充足睡眠等行为预防近视。对视力正常但存在近视高危因素或远视储备量不足者,建议其改变高危行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日间户外活动,减少视近行为,改善视觉环境。对近视前期者,防控主要目标为减缓近视发生,应当予以高危预警,重点干预,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接受医学验光等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缓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低度近视要控制近视快速进展。高度近视要防止出现眼底病变并降低致盲风险。
问题十二:如何做好视力筛查管理?
邹海东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视力筛查管理可以早期发现视力异常或可疑眼病,从而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防控方案。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按照《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做好健康教育、眼病筛查及视力评估、健康指导、转介服务和登记儿童眼健康档案信息等工作,早期发现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眼病和高危因素,及时转诊与及早矫治,保护和促进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在中小学生中,需建立视力定期筛查制度,筛查频率每学年不少于2次。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戴镜视力(如有戴镜)、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查,视觉健康影响因素评估,有条件地区鼓励增加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测量。注重筛查建档过程的规范性,加强质控,以实行筛查后分级闭环管理。建立视力健康信息化管理,筛查单位应当在筛查结束尽快反馈筛查结果,并提出精准预防近视指导或转诊建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视力筛查自动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普及性。
问题十三:防蓝光眼镜有预防近视的作用吗?
王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自然光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即赤橙黄绿青蓝紫,其中蓝就是我们所说的蓝光,它的特点是波长短,能量强,穿透力强。蓝光的波长在385-505nm之间,可分为385-445nm波段的短波蓝光和445-505nm波段的长波蓝光。其中,长波蓝光是有益蓝光,可调节褪黑素和5-羟色胺的分泌,帮助我们进入睡眠、舒缓情绪,起到调节生物钟的作用。而短波蓝光则是有害蓝光,它会影响睡眠质量。如屏幕中的有害蓝光就会高于自然光中的蓝光比例,所以晚上减少看手机、平板电脑的时间,避免屏幕荧光对睡眠的影响。
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防蓝光眼镜具有预防近视的效果。首先有益蓝光并不需要防护。只有短波蓝光能量足够高时,才会对视网膜造成损伤。而日常生活中通常不会出现如此高能量的蓝光。因此,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为预防近视而配戴防蓝光眼镜。
但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戴上防蓝光眼镜后看电子产品更加舒适。这是因为长期的电子屏幕使用会影响泪液分泌和蒸发,引发干眼。一些研究表明,使用电子屏幕时配戴防蓝光眼镜可能具有缓解干眼症状的功能。
由此可见,防蓝光眼镜预防和控制近视的确是谣言,但它可以缓解观看电子屏幕时的干眼症状,让孩子感到更舒适。
问题十四:如何做好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和引导?
马军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做好近视科普宣教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强化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学校可组织教师进行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培训,受培训的教师通过健康教育课、家长会、近视防控主题班会等形式普及近视防控知识。二是提高学生眼健康素养。学生每学期应至少接受1次近视防控健康教育课程或主题班会,制作近视预防知识手抄报,开展知识竞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近视防控能力。班级“护眼小卫士”或宣讲员应积极宣传视力保护相关知识。三是提高家长防近意识。家长主动学习爱眼护眼知识和技能,教育和督促孩子的科学用眼行为。家长和孩子应互相发挥“小手拉大手”和“大手拉小手”的作用。四是加大社会支持性环境建设。动员和发挥专家进学校和社会服务作用,积极编印、出版近视防控健康教育科普资料和图书,制作新媒体健康教育材料。利用移动健康平台或技术,提高健康教育覆盖面和效率。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4分钟讲清楚低保政策
什么是低保?什么情况下能申请低保?怎么申请?低保金一般有多少钱?国务院客户端、民政部政务新媒体联合推出专业讲解视频。https://h5.video.weibo.com/show/1034:494009045608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