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搜索
政策文件
政策解读
政策直达平台
选择部门
全部
发展改革和统计局
教育体育局
工业信息和科技局
财政局
审计局
公安局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交通运输局
农业农村局
市场监督管理局
生态环境局
民政局
司法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水利局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卫生健康委员会
退役军人事务局
应急管理局
医疗保障局
卫生健康委员会
智能问答
我要咨询政策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干预技术专家解答
问题一:《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 陶芳标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对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性综述发现,在考虑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眼进化规律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多重病因的基础上,将近视的病因归纳为远端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压力、科技进步等“双刃剑”效应,如智能手机和非全光谱灯具的普及等)、中间因素(户外活动时间不足、近距离用眼过多过早、采光照明光谱改变和人工照明时间长、睡眠不足及社会时差大等)和近端因素(遗传变异、DNA甲基化、父母近视状况以及眼的主要功能由看远和危险预警的功能转为看近等),提出病因干预、行为与环境干预和政策导向干预的理论。当前干预重点主要针对中间因素,也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国家疾控局组织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了三级预防公共卫生干预技术和具体实施措施。 一级预防包括近视风险行为监测评价与干预,家庭、学校、社区视觉环境改善,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和体育锻炼1小时,师生家长全员健康教育四个方面。二级预防注重视力健康筛查与近视预警管理两个方面,强调加强近视分级管理,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诊断。三级预防主要是科学矫正近视与防控近视的重度化和并发症两个方面,强调做好近视分级与矫正,特别是防控近视的重度和病理化发展,防治眼底病变,降低致盲风险。 问题二: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的原理是什么?每天户外活动推荐量是多少?平时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能达到推荐量,有预防近视的效果吗? 邹海东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目前主要研究认为与多巴胺有关,室外较高的光照水平会促进眼睛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延缓眼轴增长,从而起到预防近视的效果。此外,户外强光照射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模糊减少,也认为可能对抑制近视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学龄儿童日间户外活动应达到2小时,落实于校内校外。上学日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部分,应在周末补上,并达到每周户外活动至少14小时。幼儿园儿童提倡日间户外活动3小时,把更多的保育内容放在户外。 如果家长很难保证孩子每天有2小时及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多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补齐,多陪伴孩子走路上学放学,给孩子选择在户外进行课外兴趣班。在周末多带孩子去户外玩耍或运动,补充光照。老师把一些课程放到户外上,如兴趣类课程、班会等。每周累积达到14小时户外也可以达到效果。 问题三:远视储备量不足和近视前期有什么区别? 王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正视化前的远视大多为生理性远视,是一种“远视储备”,可理解为“对抗”发展为近视的“缓冲区”。远视储备量不足指裸眼视力正常,散瞳验光后屈光状态虽未达到近视标准但远视度数低于相应年龄段生理值范围。如4-5岁的儿童生理屈光度为150-200度远视,则有150-200度的远视储备量,如果此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屈光度只有50度远视,意味着其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而近视前期是据散瞳后验光仪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来判断。近视前期判定标准为﹣0.50D<SE≤﹢0.75D(尚未近视但远视储备量不高于75度)。对近视前期者,应当予以高危预警,重点干预,建议到专业机构接受医学验光等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缓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 问题四:现代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对眼睛主要有哪些影响?学校和家庭选择电子产品有什么要求?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马军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视屏类电子产品的屏幕亮度、环境亮度、观看距离和暴露时间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视力的主要因素。电子屏幕的特点是直射光、富蓝光、刷屏快、高对比、颜色艳、反光多,容易使眼睛肌肉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疲劳,调节力不足出现调节滞后,导致无法看清物体,产生远视性离焦,刺激眼轴长度增加,远视储备量快速消耗,增加近视发生。儿童青少年眼球透过性好,对光刺激敏感,对光变化反应能力强,更容易受到视屏类电子产品的影响。 家庭选择电子产品,建议使用次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手机。总体原则是屏幕越大,分辨率越高越好,根据环境调整亮度。学校多媒体教室宜选择大尺寸投影仪或电脑屏幕,相同屏幕尺寸情况下,选择屏幕分辨率高的产品。周围环境较暗时,要打开房间灯光照明,避免在过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产品。 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时,宜选择电视、台式电脑等大尺寸屏幕电子产品,相同屏幕尺寸情况下,选择屏幕分辨率高的电子产品。电视的观看距离不小于屏幕对角线距离的4倍,电脑的水平观看距离不小于50cm,手机的观看距离不小于40cm。儿童青少年卧室不摆放电视、电脑,夜间使用避光窗帘,不开夜灯睡觉。夜间应减少或避免暴露在高亮度、富蓝光的电子产品光线下。 问题五:如何实现近视防控关口前移? 陶芳标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实现近视防控关口前移,要做到在防控周期上前移,抓早抓小。在防控环节上前移,从治疗前移至预警。在预防意识上前移,对视力健康的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将近视防线前移至孕期、婴幼儿和学龄前阶段。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聚焦于孕前、孕期、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等潜在敏感期,降低各时期生物与环境风险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影响。对0-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规范记录检查内容,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并随入学实时转移。增强家长、教师近视防控意识,把婴幼儿、学龄前、小学低年级学段作为近视防控关键环节。3岁前不接触电子屏幕,学龄前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视屏类电子产品,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规律睡眠。在学龄期,提倡每天校内、校外各至少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持充足规律睡眠。从全生命周期实施近视防控,能够实现近视防控关口前移,改善全生命周期视力健康。 问题六:每天花2小时进行户外活动,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邹海东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从预防近视的要求看,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从身心健康要求看,儿童和青少年应平均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的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以及增强肌肉和骨骼的运动。学校以体育课为抓手,将户外体育锻炼时间纳入每天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的范围。 研究发现,增加户外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促进学习成绩提高。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的额叶、枕叶等得到良好的刺激,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复杂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提升专注力。此外,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5-羟色胺、多巴胺等激素,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排解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七:预防和控制近视进展有效、相对安全、且经过验证的方法有哪些?有没有可以治愈或者逆转近视的方法?为什么要从公共卫生视角来预防近视? 王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预防和控制近视进展有效、相对安全、且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方法,分为三大类,即行为控制、环境改造和医学矫正。行为控制主要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强度和时间、纠正不良的读写姿势(一尺、一寸、一拳的原则)等。环境改造主要是指学龄期青少年儿童的学习环境不可过暗,要选择合格的照明产品,必要时增加环境光亮度。医学矫正措施包括光学矫正(如普通单焦框架眼镜等)、药理学控制(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和近视手术矫正(适用于成人)等。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治愈或者逆转近视。近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的确能够见到极少数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出现短暂的眼轴回退或者近视度数减少,这与加强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采用了一些医疗手段有关,但眼轴回退或者近视度数减少在临床中是非常少见的,并非常态,如果后期近距离用眼强度增加,近视度数仍然会再次增长。近视一旦发生,由于持续的近距离用眼环境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还是会不断增长度数。任何宣称能够逆转近视、回缩眼轴的治疗方式,均为夸大和虚假宣传。 近视防控不能仅仅依靠矫正技术的发展,而是要坚持预防为主,运用公共卫生干预技术才能实现群防群控。坚持防治结合,才能实现减缓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快、低度近视向高度近视发展、高度近视的病理化改变等。 问题八:保护视力,对家庭采光照明有哪些要求? 马军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光线过强或过暗都会给眼睛带来不良的影响。书桌摆放应使其长轴与窗户垂直,白天学习时自然光线从写字手对侧射入,避免阳光直射,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低于300lx。若白天自然光线过强,需要使用窗帘遮光,并根据太阳照射角度调整窗帘。若白天自然光线不足时,优先使用房间顶灯照明。光线仍不足时,使用台灯辅助照明,台灯应放置写字手对侧。而在夜晚看书写字时,同时使用房间顶灯和台灯,台灯放置在写字手对侧前方。还需注意的是,不宜使用未带灯罩的裸灯照明,书桌上不宜放置玻璃板或其他易产生眩光的物品,中小学生不要在昏暗特别是黑暗的环境下读写和观看电子屏幕,也不要在阳光直射下阅读和使用电子产品。 问题九:影响视力健康的环境与行为因素包括哪些?如何对学生用眼行为进行评价? 陶芳标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影响视力健康的环境与行为因素一般包括日间户外活动不足、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读写姿势不良、电子产品使用不规范、视觉环境不达标、睡眠不足或社会时差大、眼放松行为较少等。可以通过《幼儿园和小学1-3年级学生用眼行为评价表》(家长版)和《小学4-6年级与中学生用眼行为评价表》(学生版)评价幼儿园至高中学生用眼行为,识别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风险行为因素。针对具体风险因素,教师和家长有针对性地改变儿童青少年的不良用眼行为。 问题十:为什么近视学生要及时科学配镜?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眼镜? 王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近视学生要及时科学配镜,目的是看远视物清楚,更重要是阻止近视程度进一步发展。配戴足够度数近视眼镜可以视物清晰,比不戴眼镜或戴低度数近视眼镜都要好。配镜的目的是通过在眼前增加一个适当的透镜,使光线能够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提高视觉清晰度。 外观和尺寸。适合孩子的脸型,配戴舒适,眼镜腿末端最好穿入松紧带或镜绳,可有效避免发生耳后滑脱或压迫鼻梁等现象。尺寸取决于眼窝及儿童双眼间的距离。眼镜不能压迫脸颊造成压痕和不适,也不应高过眉毛或是宽过脸颊。镜架不能太大或太小。 镜片与瞳距匹配。家长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给孩子检查验光配镜。镜片加工时一定要按照瞳距,做好光学中心移位,相对移位越少,儿童配戴越舒适。配镜后,应检查儿童瞳距与镜片光学中心数值是否统一,以达到配戴舒适、矫治视力与改善视功能的目的。 问题十一:近视防控一般人群与重点人群的防控要求有何不同? 陶芳标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根据散瞳后验光仪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判断近视分期并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对视力正常且远视储备量充足者,可以看作一般人群。主要是防止远视储备量过早消耗,通过增加日间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用眼、改善视觉环境、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保证规律充足睡眠等行为预防近视。对视力正常但存在近视高危因素或远视储备量不足者,建议其改变高危行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日间户外活动,减少视近行为,改善视觉环境。对近视前期者,防控主要目标为减缓近视发生,应当予以高危预警,重点干预,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接受医学验光等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缓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低度近视要控制近视快速进展。高度近视要防止出现眼底病变并降低致盲风险。 问题十二:如何做好视力筛查管理? 邹海东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视力筛查管理可以早期发现视力异常或可疑眼病,从而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防控方案。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按照《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做好健康教育、眼病筛查及视力评估、健康指导、转介服务和登记儿童眼健康档案信息等工作,早期发现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眼病和高危因素,及时转诊与及早矫治,保护和促进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在中小学生中,需建立视力定期筛查制度,筛查频率每学年不少于2次。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戴镜视力(如有戴镜)、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查,视觉健康影响因素评估,有条件地区鼓励增加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测量。注重筛查建档过程的规范性,加强质控,以实行筛查后分级闭环管理。建立视力健康信息化管理,筛查单位应当在筛查结束尽快反馈筛查结果,并提出精准预防近视指导或转诊建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视力筛查自动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普及性。 问题十三:防蓝光眼镜有预防近视的作用吗? 王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自然光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即赤橙黄绿青蓝紫,其中蓝就是我们所说的蓝光,它的特点是波长短,能量强,穿透力强。蓝光的波长在385-505nm之间,可分为385-445nm波段的短波蓝光和445-505nm波段的长波蓝光。其中,长波蓝光是有益蓝光,可调节褪黑素和5-羟色胺的分泌,帮助我们进入睡眠、舒缓情绪,起到调节生物钟的作用。而短波蓝光则是有害蓝光,它会影响睡眠质量。如屏幕中的有害蓝光就会高于自然光中的蓝光比例,所以晚上减少看手机、平板电脑的时间,避免屏幕荧光对睡眠的影响。 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防蓝光眼镜具有预防近视的效果。首先有益蓝光并不需要防护。只有短波蓝光能量足够高时,才会对视网膜造成损伤。而日常生活中通常不会出现如此高能量的蓝光。因此,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为预防近视而配戴防蓝光眼镜。 但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戴上防蓝光眼镜后看电子产品更加舒适。这是因为长期的电子屏幕使用会影响泪液分泌和蒸发,引发干眼。一些研究表明,使用电子屏幕时配戴防蓝光眼镜可能具有缓解干眼症状的功能。 由此可见,防蓝光眼镜预防和控制近视的确是谣言,但它可以缓解观看电子屏幕时的干眼症状,让孩子感到更舒适。 问题十四:如何做好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和引导? 马军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做好近视科普宣教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强化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学校可组织教师进行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培训,受培训的教师通过健康教育课、家长会、近视防控主题班会等形式普及近视防控知识。二是提高学生眼健康素养。学生每学期应至少接受1次近视防控健康教育课程或主题班会,制作近视预防知识手抄报,开展知识竞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近视防控能力。班级“护眼小卫士”或宣讲员应积极宣传视力保护相关知识。三是提高家长防近意识。家长主动学习爱眼护眼知识和技能,教育和督促孩子的科学用眼行为。家长和孩子应互相发挥“小手拉大手”和“大手拉小手”的作用。四是加大社会支持性环境建设。动员和发挥专家进学校和社会服务作用,积极编印、出版近视防控健康教育科普资料和图书,制作新媒体健康教育材料。利用移动健康平台或技术,提高健康教育覆盖面和效率。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关于新冠病毒EG.5变异株相关科普问答
一、新冠病毒EG.5变异株是什么? EG.5变异株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XBB.1.9.2的一个亚分支,最早于2023年2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亚被发现。7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监测中的变异株”(variant under monitoring,VUM),8月9日,将其调整为“关注变异株”(variant of interest,VOI),强化全球对EG.5变异株特征和公共卫生风险进行评估。目前,全球共有三种列为VOI的新冠病毒株,除EG.5变异株外,还有XBB.1.5变异株和XBB.1.16变异株,三种病毒株均属于XBB变异株系列。 二、EG.5变异株的生物学特征有哪些变化? EG.5变异株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增长较快,展现出更强的传播优势。国内外研究显示,EG.5变异株的流行优势主要由于其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既往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对EG.5变异株的中和能力出现降低。我国监测数据显示,EG.5变异株感染者与其他XBB亚分支感染者的临床分型无明显差异。近期,出现EG.5变异株流行的部分国家(例如美国、日本、韩国等)住院病例数有所增多,但没有因感染EG.5变异株导致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报道。世界卫生组织8月9日评估认为,EG.5变异株显示出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强的特点,但未发现其致病力明显变化的证据,也未造成全球公共卫生风险明显增加。基于现有证据,EG.5变异株的全球风险等级被评估为低风险。 三、EG.5变异株在全球的流行情况如何? 5月以来,EG.5变异株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迅速增长。截至8月17日,EG.5变异株已在全球至少52个国家或地区被监测发现。从各大洲流行情况来看,除了非洲上传序列数较少以外,EG.5变异株在亚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占比均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EG.5变异株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如何? 我国监测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流行株中EG.5变异株占比呈上升趋势,从4月的0.6%增长至8月的71.6%,目前已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形成优势流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保持此趋势。我国今年4—6月份经历了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的流行,已建立的人群免疫力对同属于奥密克戎XBB亚分支的EG.5变异株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近期,全国新冠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疫情对各地医疗系统带来的压力较小,短期内不会发生规模性疫情。 五、公众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与预防其他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一样,公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规律作息,保持居室整洁,经常开窗通风,科学锻炼身体,保证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建议公众,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和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做好个人防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时科学佩戴口罩。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猴痘防控方案》解读问答
一、《猴痘防控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2023年6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多例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的风险较高。为指导各地进一步科学精准做好猴痘防控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密切跟踪国内外猴痘疫情形势,持续开展猴痘防控政策研究,总结各地在应对猴痘疫情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做法。综合病毒特点、疫情形势、研究进展及疫情处置经验等因素,在前期防控技术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猴痘防控有关措施,以更好适应当前猴痘防控工作需要,进一步提升猴痘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猴痘防控方案》针对猴痘主要有哪些应对措施? 猴痘防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坚持发现一起、控制一起,及时阻断疫情传播。一是开展宣传教育与干预。针对重点人群、出入境人员和一般人群等不同风险人群分类开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人群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措施。二是实施多渠道监测。落实医疗机构、重点人群、入境人员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疫情形势实施重点场所污水监测,确保疫情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置。三是加强疫情应急处置。及时转运和诊疗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掌握、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风险,做好被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尽快遏制疫情传播扩散。四是分类实施人员培训。加强对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猴痘诊治意识,提升疾控人员猴痘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各地在猴痘疫情防控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病例、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等个人隐私。 三、现阶段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哪些人是感染的重点人群?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接触方式包括性接触、抚摸、拥抱和亲吻等。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现阶段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点人群。目前一般人群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较小,但需了解猴痘基本知识,做好健康防护。 四、针对不同人群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 《猴痘防控方案》明确指出,针对重点人群、出入境人员和一般人群及早开展宣传教育,加强人群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积极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一是针对重点人群。充分借鉴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经验和服务模式,在男男性行为人群经常出入的酒吧、会所、浴池等重点活动场所,开展同伴教育。借助大众媒体、社交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开展猴痘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重点人群防范意识,减少高危行为。 二是针对出入境人员。提醒出境人员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不接触猴痘样症状者及啮齿类、灵长类等动物。提醒来自猴痘疫情报告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如在境外有可疑接触史,入境后21天内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一旦出现猴痘样症状,应主动就医。 三是针对一般人群。充分发挥新媒体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作用,开展猴痘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科学认识猴痘,了解猴痘基本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高防护意识,避免恐慌,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当前我们如何开展猴痘疫情监测? 按照《猴痘防控方案》要求,我们对猴痘实施多渠道监测,以便及早发现与处置疫情。 一是医疗机构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尤其是皮肤(性病)科、肛肠科、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等加强猴痘样症状鉴别诊断,发现猴痘样症状者及时询问流行病学史,采集标本送相关实验室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进一步核实诊断。 二是重点人群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在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诊疗或检测咨询服务时,主动询问是否有猴痘样症状及其可疑接触史,及时发现猴痘病例。 三是入境人员监测。海关加强口岸卫生检疫,收到猴痘相关异常健康申报或检疫发现有猴痘样症状的入境人员,应及时进行核酸检测,发放《就诊方便卡》,指导尽快就医;对于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辖区疾控机构。 四是重点场所污水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疫情形势,经评估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经常出入的酒吧、会所、浴池等重点活动场所开展污水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猴痘病例的场所。 六、《猴痘防控方案》对猴痘病例的管理有哪些要求? 按照《猴痘防控方案》有关规定,根据病例的不同情况分类实施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各地发现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先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病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已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解除居家隔离。对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确诊病例,经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 确诊病例居家隔离治疗期间,为保障家人健康和防止疫情传播,应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家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做好被污染物品的消毒,非必要不外出,确须外出时穿长衣长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避免与其他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居家隔离治疗期间,指定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上门或电话随访,对病例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指导。 七、猴痘密切接触者包括哪些人员?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哪些管理措施? 猴痘密切接触者包括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物;以及职业暴露或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等,经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 对密切接触者主要实施以下措施:一是实施21天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21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需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二是定期随访。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在第7、14、21天电话或上门主动询问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情况,提供咨询指导建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查处置。三是出现症状及时就诊。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主要症状包括发热(>37.3℃)、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密切接触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或与随访联系人取得联系,接受猴痘病毒核酸检测。 八、对发生疫情的场所如何科学规范开展消毒工作? 发生疫情的场所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对病例居住或活动过的场所,如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学习场所、诊疗场所、转运工具,及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在其离开后进行终末消毒。尤其要做好病例衣物、毛巾、床单、餐具等个人用品,以及可能被病例分泌物、渗出物、体液等污染的环境和物体表面的终末消毒。
普通人群是否易感?重点人群如何防范?专家解答猴痘热点问题
近期,全国多地接连监测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猴痘病例有所增加。我国疾控机构高度重视,加强了入境人员、重点人群监测,医疗机构监测等,及时报告疫情,持续开展风险评估。 普通人群是否易感?重点人群如何防范?有哪些公众需要了解的猴痘防治科学知识?国家疾控局7月14日组织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解答相关热点问题。 生活接触传播风险低 “猴痘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特别是性接触传播,生活接触传播风险比较低,普通人群接触猴痘病毒机会很低。”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施国庆介绍,排查发现性接触以外的其他密接人员300多人,没有发现感染者。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22年5月份以来的猴痘疫情,感染人群基本是有男男性行为人群及他们的关联人群。 施国庆表示,从我国内地6月份报告调查的106例病例情况来看,101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96例在发病前21天内有明确男男性接触史。目前猴痘疫情主要在高风险人群间通过性接触传播。通过广泛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及时有效采取预防措施,能极大程度减少感染风险,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防控重在及时发现与隔离治疗 部分公众关心如何有效防控猴痘。对此,施国庆介绍,猴痘防控主要策略是加强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加强多渠道监测,特别是及时发现与隔离病人、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 专家表示,对于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家人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做好污染物消毒,非必要不外出。 对于经疾控机构判定的密切接触者,虽不需要集中隔离,但要重点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接触病例之日起21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须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同时,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在预防措施方面,专家明确,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外出时须戴口罩;国内猴痘疫苗正在研发中,尚无可用于预防猴痘的疫苗;目前从境外回国不需要提供猴痘核酸阴性证明。 出现这些症状及时就医 “感染猴痘病毒后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疱疹、淋巴结肿大,皮疹、疱疹可能会瘙痒。”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说,如果发现自身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疱疹或淋巴结肿大,或是近期与类似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接触史和暴露史。 李侗曾说,从临床情况看,大多数猴痘病例为轻型、普通型,是可以自愈的,需要住院治疗的比例约为6%。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通常不会再次感染。 在治疗方面,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和防治继发感染。如发烧时,使用退热药物,多补充液体;痘疱疹破裂后,用碘伏、酒精等擦拭消毒,防止继发感染。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疱疹多数可痊愈,但疱疹较大、较深的,若就医治疗不及时会留下疤痕。
无偿献血知识健康问答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高考考场里要戴口罩吗?“阳了”如何应考?解答来了
新冠“乙类乙管”后迎来首次高考 防护有哪些注意事项? 2023年高考在即,这是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的首次高考。坚持科学精准防疫,防护有哪些注意事项?考场里要戴口罩吗?“阳了”如何应考?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梳理多地防疫措施。 落实“乙类乙管” 多地提醒考生做好个人防护 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为统筹做好今年的高考防疫,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部门,指导各地深入总结以往经验做法,坚持科学精准防疫,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等要求,完善方案预案。 记者了解到,5月底至6月初,已有黑龙江、江苏、云南、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的教育考试机构向当地高考考生致公开信,提醒考生注意个人防护,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据了解,多地还专门制定了高考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或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方案,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正加强对考点学校的卫生监督检查,提高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介绍,结合多渠道监测数据综合研判认为,目前全国整体疫情态势平稳可控,对医疗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行影响较小。 是否佩戴口罩? 多地允许考生自行决定 目前,已有多个省市教育考试机构明确表示,一般情况下,考生进入普通考场就座后,可自行决定是否佩戴口罩。 根据广西柳州市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公告,考生要自备口罩,在进入考点、考场前自觉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佩戴口罩;考试结束后,考生应立即佩戴口罩,听从考点工作人员的安排有序离开考场。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则提醒:考生若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前须将自备口罩放在考场外“非考试物品暂放处”,不得带入考场。入场后确有需要的,可向监考员提出申请,由考场提供。 山东等多地明确: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考生将安排在备用考场,备用考场考生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今年4月印发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非疫情流行期间,学校师生在校期间可不佩戴口罩,各地可根据本地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参照本口罩指引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指引同时指出,新冠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出现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期间,均属于“应佩戴口罩的情形”。 “阳了”如何应考? 可按照当地和考点的安排参加考试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明确要求,考生于考前3天起自主开展健康监测,有发热等可疑症状的,应立即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主动联系考点所在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备,按照相关安排在考点备用考场参加考试。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要求,考生如有发热、新冠阳性、水痘、肺结核等状况,须主动向班主任报告(社会考生须主动报区招考机构),并按照考点安排参加考试。 还有多地的教育考试机构提示考生,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症状,应及时向报名单位(所在中学)报告。如有必要,及时就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地将制定考试防疫方案和应急预案,针对不同考生情况分类设置考场,备足备用考场、工作人员和防疫物资,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员考前健康监测,细化防疫措施,及时发布本地考试防疫要求。来源:新华社
“二阳”了怎么办?权威解答
总体来看,专家研判认为,短期内不会出现规模性疫情,也不会对当地正常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转造成明显冲击。去年底感染的人群,目前还存在有效的抗体保护,即使再次感染,症状普遍较轻。目前无论是初次感染,还是再次感染,重症比例都是非常低的。建议高龄老人等人群,做好个人防护,如果感染要及时就医。 近期,一部分人出现新冠“二阳”,还有一部分人出现咽喉痛等新冠相关症状。新冠“二阳”后症状如何?出现“二阳”该怎么处理?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进行解答。 主要流行XBB系列变异株 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从监测数据看,目前我国新冠病毒的主要流行株是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说,“乙类乙管”以来已有5个多月的时间,我国与国际社会交流不断增多,国内新冠病毒的毒株构成受国际影响明显增大。5月上旬,我国输入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构成比已经达到了95.6%,与全球的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保持一致。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由2月的0.2%增加到5月上旬的83.6%,BA.5.2、BF.7和BA.2系列变异株合计占比约16.4%。 “XBB系列变异株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的重组变异株。研究数据显示,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相比,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都要强,但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陈操表示,大家要科学看待疫情,坚持已经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不要过于恐慌,也不要麻痹大意,保持良好心态。 “总体来看,我们研判认为,短期内不会出现规模性疫情,也不会对当地正常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转造成明显冲击。”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全国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显示,4月下旬以来,全国报告确诊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五一”假期后上升趋势较快。最近一周,全国报告的确诊病例数上升势头有所减缓。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4月下旬以来,尤其是5月份,全国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数量有所增加,新冠阳性检出率维持在7%左右。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全国疫情还会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不排除一些地区疫情会有所增加。 陈操说,疾控部门会继续做好哨点医院确诊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变异株监测工作,加强对重症、特殊人群病例的变异株监测,并同海关部门做好输入变异株的监测工作。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机制,一旦发现疫情,各地疾控部门将边核实、边评估、边预警、边处置,同时也会向社会实时回应关切。 二次感染整体上看病程更短 发热时间更短、发热度数更低 “去年底感染的人群,目前还存在有效的抗体保护,即使再次感染,症状普遍较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分析,新冠病毒感染不论是初次感染还是二次感染,临床表现都是类似的,就是病毒感染。但是感染后,病情的轻重影响因素很多,包括病毒感染的量、基础的免疫状态、既往疫苗接种情况等,所以每个人感受可能不一样。从整体上看,再次感染或者二次感染的人群,不论是原来的奥密克戎毒株的BF.7还是BA.4.5,还是现在的XBB,症状都要轻。如病程更短、发热时间更短、发热度数更低。 “从临床上看,目前无论是初次感染,还是再次感染,重症比例都是非常低的。”王贵强说,新冠住院的比例很低,一些需要住院的高龄老人新冠症状不重,但基础病很重,需要住院治疗。 王贵强说,原来没有感染的人群、高龄老人、没有打疫苗的人、有基础病的人,是临床高度关注的人群,也是需要重点防护的人群。建议这些高风险人群注意做好防护,尽可能不感染。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出现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至少做抗原检测,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是新冠病毒感染,要及时就医。现在,抗病毒药物可以使用,重症高风险人群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重症风险。 王贵强建议,一旦感染了新冠或者“二阳”了,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特别是卧床等有基础疾病的老人,避免造成家人感染,最大限度降低危害。要避免带病工作,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出门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尽可能居家康复。 近期,一部分人出现咽喉痛的症状,是否由新冠病毒导致?王贵强说,在人体上呼吸道中,咽喉是个门户,咽喉痛是呼吸道感染的普遍表现。无论是新冠病毒,还是流感病毒,哪怕是细菌感染,如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都会出现咽喉肿痛。如果出现咽喉肿痛,可以用点解热镇痛类的药物,或者多喝水,注意休息,可以有效缓解。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做好个人防护 “二次感染的症状很轻,从中医的角度看,它是一个风热感冒,呈现风热感冒的特征。”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分析,现在很多地方从春天转入到夏天,天气逐渐炎热。天气热了后,风热导致的疾病就会增加。二次感染后出现风热感冒症状,如嗓子疼、轻度咳嗽、低烧等,使用中医治疗风热感冒的药物非常有效,如清热、疏风解表、利咽喉类药物。低烧的人用了这些药物,不到24小时就能退烧,嗓子也不疼了,全身症状就会逐渐消失。 刘清泉说,针对出现二次感染的情况,大家不用惊慌。要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避免到人员聚集的场所,多开窗通风等。 “要保持健康饮食,最好做到清淡饮食。”刘清泉说,从中医角度看,风热引起的感冒,最容易侵犯的是有热邪内积的人群。经常吃重油重辣重盐类食物,会很快生成体内积热,容易感冒或感染新冠病毒。因此,饮食要清淡,要保持胃肠清利,防止胃肠有积热,再次感染的概率就会下降。 刘清泉表示,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少吃快餐,少喝碳酸饮料。儿童青少年本来都是阳热性体质,经常吃快餐、喝碳酸饮料以后,体内会产生积热,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就会大增。他们感染以后往外传播的概率加大,因为孩子的学习活动比较多。要保持作息规律,早睡觉,饮食清淡。 王丽萍说,进入“乙类乙管”后,我国防控的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所以对于有重症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严重基础性疾病患者,要做好个人的防护,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场所,平时注意手卫生,去人多封闭的环境,注意戴好口罩等。 来源:《人民日报》
一直咳嗽怎么办?被子会传播病毒吗?居家康复20问20答
首页
<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