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搜索
政策文件
政策解读
政策直达平台
选择部门
全部
发展改革和统计局
教育体育局
工业信息和科技局
财政局
审计局
公安局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交通运输局
农业农村局
市场监督管理局
生态环境局
民政局
司法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水利局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卫生健康委员会
退役军人事务局
应急管理局
医疗保障局
卫生健康委员会
智能问答
我要咨询政策
关于百日咳,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
1.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病例可表现为持续2—3个月的咳嗽,故称为“百日咳”。 2.百日咳是如何传播的?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主要传染源。 3.百日咳对哪些人群危害最重? 各年龄人群均可见百日咳发病,其中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患儿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越高,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4.如何识别百日咳?它有哪些临床表现? 典型的百日咳病例,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周后,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鸡鸣样声音,咳嗽夜间加重,可伴有呕吐。 婴儿病例、有疫苗接种史或百日咳病史者,感染后症状多不典型,其中婴儿病例感染后多无典型痉挛性咳嗽,易出现发绀、气促、呼吸暂停、甚至窒息,出现以上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以免延误治疗。 5.如何预防百日咳发病? 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病和重症病例发生风险。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未接种儿童应尽快补种。 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 此外,公众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适当的体育锻炼。 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防控司
【居民科学补碘知识问答②】哪些人群最容易受碘缺乏危害影响?
哪些人群最容易受碘缺乏危害影响? 孕妇、哺乳妇女、0—3岁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是最容易受碘缺乏危害影响的人群。 孕妇对碘的需要量远高于普通妇女,孕妇摄入的碘除了满足自身生理需要外,还要把碘供给胎儿,确保胎儿生长发育需要。自然环境碘缺乏、孕妇妊娠反应、忌盐等都会导致孕妇碘摄入不足。随着胎儿长大,孕妇对碘的需要量会加大。由于母亲体内的碘要同时供给自己和胎儿,一旦母亲摄入碘不足,就会导致胎儿缺碘,造成脑发育障碍,出生后症状较重者成为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轻者可能成为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患者。 婴幼儿正处于脑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同胎儿一样对碘缺乏极为敏感。胎儿期严重碘缺乏若延续到婴儿期,就会发展为典型的克汀病患者。如果婴幼儿碘缺乏程度较轻,将可能成为亚临床克汀病患者或仅有轻度智力低下,可表现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反应迟钝、自身运动能力低下、智力和生长发育落后。婴幼儿的碘供应主要来自母乳,乳腺具有浓集碘的功能。此时哺乳妇女摄入的碘同时供给自己和婴幼儿,也是缺碘的敏感人群,一旦缺碘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儿童和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碘的需要量明显增加,对碘缺乏比较敏感,碘缺乏会对生长发育包括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造成损害。碘缺乏地区的儿童智力发育达不到应有的水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碘缺乏会导致体格发育落后或迟滞,如:身材矮小、骨骼肌发育不良或迟滞、骨骺发育不良或闭合延迟、性发育落后或延迟以及学习能力下降等。儿童和青少年碘缺乏的突出表现是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容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青春期由于碘需求的增加,容易出现生理性甲状腺肿。补碘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肿大的甲状腺可以恢复正常。 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
【居民科学补碘知识问答①】什么是碘缺乏病?碘缺乏有哪些主要危害?
什么是碘缺乏病? 碘缺乏有哪些主要危害?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和危害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以痴呆、矮小、聋、哑、瘫痪为主要临床特征)和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以智力低下为主要临床特征)、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 在缺碘地区,由于个体缺碘程度不同,呈现一个由轻到重的谱带,在不同发育时期缺碘,相应的表现也不同。胎儿期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有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地方性克汀病及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新生儿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有新生儿死亡率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脑和身体发育迟滞。儿童、青少年对碘缺乏比较敏感,可影响智力发育、身体发育,造成运动、视觉、听觉障碍,突出的表现是甲状腺肿大。成年人碘缺乏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肿大等。 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
你问医答 | 乙流比甲流更严重吗?
“孩子甲流刚好,又中招乙流” “原以为甲流已经很凶猛了,没想到乙流更凶” …… 继甲流后近日,乙流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针对大家热议问题我们请专家为您解答 来源:健康中国
《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解读问答
一、《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出台背景是什么? 元旦春节假期临近,春运即将开始,人员流动将大幅上升,群众探亲访友、旅游、聚餐聚会等聚集性活动将明显增加,可能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风险。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通知精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印发了《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冬春季、特别是元旦春节期间新冠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扎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确保群众度过健康平安的节日。 二、元旦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和其他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如何? 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2023年11月以来我国入境人员中JN.1新型变异株检出明显增加。当前我国新冠疫情保持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但冬春季存在疫情反弹的风险。全国流感疫情仍在高位流行,部分地区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呈波动变化。预计全国多数地方元旦春节期间仍面临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共同流行的趋势。 三、《通知》中对做好元旦春节期间传染病防控工作有哪些具体要求? 一是强化口岸疫情防控力度。各地口岸要密切关注国际新冠及其他重点传染病疫情,严格落实入境人员体温监测、医学巡查、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等措施。 二是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各地要加强多源数据的分析利用,根据多渠道监测结果动态开展疫情形势风险研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三是强化重点环节疫情防控。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统筹做好元旦春节期间运输组织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旅游景区要做好室内旅游场所清洁消毒、通风换气等工作。教育部门、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离校返乡、开学返校等工作的指导,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要加强外来人员探视等管理。 四是强化聚集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各地要强化元旦春节期间聚集性疫情的应急处置,结合本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等特点,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救援准备。 五是强化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各地要大力推进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病毒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接种工作,引导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六是强化医疗救治保障。各地要合理调配假期期间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加大感冒、退热、止咳等药店常用药品的市场投放和储备,满足群众假期期间正常就医用药需求。 七是强化宣传教育。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开展新冠及其他冬春季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和政策解读,引导公众保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积极倡导主动接种疫苗,做好旅途个人防护。 四、元旦春节期间出行人员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一是出行前,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动态和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提示,合理安排行程。倡导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人员避免参加集体活动或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二是旅途中,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期间科学佩戴口罩;建议老年人、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尽量减少前往人群聚集的旅游景区和室内公共场所,如确需前往应科学佩戴口罩。 三是返程后,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不适症状后及时就诊,回国人员应主动告知医生出境史。 五、《通知》中对疫情防控组织保障提出哪些具体要求? 一是压实疫情防控“四方责任”,保持联防联控机制有效运转,坚持“五级书记”抓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二是坚持“多病共防”,统筹推进新冠病毒感染和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保持元旦春节期间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三是加强元旦春节假期疫情防控人员的值班值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自查和整改,确保群众健康平安过节。 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您了解多少?
打疫苗,应先走出认识误区! | 科普时间
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有效、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一环。如今,疫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有些公众对于预防接种可能认识不足,以下关于孩子接种疫苗的认识误区,你知道吗? 有必要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吗? 虽然非免疫规划疫苗是自费、自愿接种,但同样也是对孩子健康的一种保护。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对免疫规划疫苗的进一步补充,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完善的保护,预防更多疾病,从而提高孩子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其健康茁壮成长。 出现的不良反应严重吗? 疫苗的安全性要求和标准极高。一些人因自身原因和疫苗特性等,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但通常为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如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罕见发生。 会增加儿童免疫系统负担吗? 国内外很多研究已证明,按照规定程序同时接种几种疫苗不会给儿童的免疫系统带来不良反应。一名儿童日常接触到的微生物抗原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疫苗接种的抗原种类和数量。一次接种几种疫苗或接种联合疫苗,不但不会增加幼儿免疫系统负担,有时还可以因抗原的协同作用而激发和增强免疫效果。
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引发“白肺”?专家解读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五问五答 近期,肺炎支原体在部分地区流行,一些医院接诊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增多。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出现哪些症状要提高警惕?怎样做好防治?针对社会关注热点,记者采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主任赵顺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师张海迪等专家,进行解读。 问: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 答:肺炎支原体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直径为2微米至5微米,是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为1周至3周。 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任何季节,北方地区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流行,每3年至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是我国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 问: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何表现?出现哪些症状要提高警惕? 答: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致肺炎、肺实变、胸腔积液等。 该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持续高热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剧烈咳嗽、高热不退,应尽快带其就医。如果患儿出现发憋、喘不过气的症状,家长可以用力拍其后背,清理气道,然后尽快到医院就诊。 问: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容易与流感等疾病混淆,如何区分辨别? 答: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有很多,如血清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是否为支原体肺炎,需要医生根据患儿的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常规化验检查来综合判断。 除了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病原学、血清学检查来判断之外,家长还可以观察患儿的咳嗽情况。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会出现阵发性、成串的咳嗽,早期为干咳,咳嗽比较剧烈,甚至影响到吃饭和睡眠。 问:怎样做好防治? 答:肺炎支原体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固有耐药。目前,一线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患儿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难治性支原体感染和重症支原体感染患儿需综合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旨在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关键是及时识别、及时就诊,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天至10天以内。 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要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保持社交距离、手卫生、勤通风等,必要时戴好口罩。秋冬季室内通风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问: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引发“白肺”? 答:这类肺炎可能会带来黏液栓堵住支气管,进而引发“肺不张”,即肺的含气量减少,造成影像学上的“白肺”。但这跟双肺弥漫性病变的“白肺”是两个概念。 通过拍背排痰、药物祛痰、支气管镜治疗等手段,患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基本不会引发生命危险。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预后良好,重症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可能遗留肺结构或功能损害,需进行长期随访。
首页
<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