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片区管理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管委会各部门:
现将《森林济源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0年4月23日
森林济源生态建设规划
(2018—2027年)
前 言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隅,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因其为“四渎”之一的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济源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古玉川福地,豫西北门户”之美誉。
济源境内有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示范区着眼于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局,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等多项生态保护殊荣和称号,并于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彰显了济源生态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保护和建设均走在了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和以乡村振兴战略统揽三农工作全局的重大战略,提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包括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明确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尽快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六化”目标。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也多次召开林业专题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济源林业局委托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森林济源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对济源的国土绿化、森林城市建设、森林质量提升、森林及湿地资源保护、林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等作出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是推进森林济源生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济源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项目规划期为2018~2027年,前期为2018~2022年,后期为2023~2027年,展望到2030年。
《规划》编制过程主要涵盖以下几项工作:
1.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中标后,即刻成立项目组,多次组织人员对济源全域资源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并协调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基础资料。
2.规划大纲编制:在全面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与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地方领导的多次沟通和讨论,形成了《规划》编制大纲。
3.规划成果编制:规划编制过程中,项目组多次邀请相关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征求了委托方和济源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形成了规划初稿及多版修改稿,最后经我院专家委员会审核后,形成了规划评审稿。
森林济源建设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态基底条件,以“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为美好愿景,彰显济源生态建设的决心与士气,在空间布局上划分为“一心·一带·三区·多廊”,形成“一心驱动、一带支撑、三区协作、多廊联动”的结构体系,徐徐展开“水韵林海,蓝绿交织”的生态建设图景。力求五年内绿满山川平原,用青山绿水勾染玉川大地;十年内彩染森林之城,绘就中原更加出彩之济源出重彩的壮阔画卷。统筹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使济源城乡交融、鸟语花香,塑造“愚公故里,绿满王屋;济水之源,水映玉川”的城市形象,为建设中原森林城市群提供支撑。
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章 森林济源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
1.1 林业在济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1.1 是推动社会发展、构建森林之城的重要基础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森林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在为社会提供木材和竹材、木本粮油、林业产品等的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减少污染、游憩保健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业生态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瓶颈制约的根本出路,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1.1.2 是筑牢生态系统、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载体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陆地生态系统90%的碳存储于森林之中,森林每生产1吨干物质,可吸收(固定)1.63吨二氧化碳,释放1.19吨氧气。森林是地球生命系统的基因库和地球生命系统的能量库,承担着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的主体任务。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调节中枢,在调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地圈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生物世界与非生物世界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
济源森林年均涵养水源2.7亿吨(约相当于小浪底水库库容的2.23%),固土532万吨,减少土壤肥力损失22.56万吨,固定二氧化碳53.26万吨(相当于燃烧33.28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30.41万吨(相当138.13万人1年的需氧量),增加土壤氮、磷、钾营养物质0.91万吨,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及滞尘173.98万吨,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52.06亿元。林业在济源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着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载体。
1.1.3 是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富民惠民的重要途径
2017年,济源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共生产各类经济林产品4.73万吨,其中,水果3.76万吨,木本粮油和其他干果0.78万吨,其他林副产品0.19万吨。林业旅游休闲康养达139.25万人次。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0%左右,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森林济源建设的必要性
1.2.1 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加强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森林济源生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即是强化资源保护、强化黄河流域的保护与治理,也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实与实践。
1.2.2 是实施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决策部署的需要
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省政府批准实施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豫政〔2007〕81号)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豫政〔2013〕42号),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河南省发布实施《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豫政〔2018〕28号),勾画了“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的美好蓝图。2018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动员大会,吹响了河南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号角。2019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9年森林河南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年安排部署761万亩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全面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深入推进“六化”建设。
河南省林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省委、省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明确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实施新一轮生态省建设,加快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在此背景下,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把实施国土绿化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坚持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纳入济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分期实施;坚持实行各级领导任期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实施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坚持多管齐下,规模治理、总体推进,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效益;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实施科技兴林。此外,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也多次对济源国土绿化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途径。
近年来,济源围绕国家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战略决策,实施了林业生态提升、天然林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森林河南建设等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济源初具雏形。
1.2.3 是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济源位于黄河中游,南部为国家重点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北部、西北部山区还分布着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太行山猕猴的原生地和栖息地,还有金钱豹、黑鹳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分布其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为优先保护区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济源担负着保护小浪底水库生态安全的重任,其生态功能的强弱对小浪底水库的生态环境、使用寿命和效益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济源森林数量和质量分布不均,北多南少、北好南差的问题非常明显:北部以天然林为主、森林植被茂密、森林覆盖达70%以上,南部森林覆盖率只有30%左右,东南部平原森林覆盖率不足10%。因此,济源迫切需要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加强太行山、沿黄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拓展生态空间,提高生态承载力,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1.2.4 是坚持全面绿色发展的需要
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明确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护率、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等列为绿色发展指标。《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河南。
绿色发展,迫切要求林业承担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生态根基的重大使命,加大力度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保障生态安全;绿色发展,迫切要求林业承担起创造绿色财富、积累生态资本的重大使命,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提高森林、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价值和公共服务能力;绿色发展,迫切要求林业承担起引领绿色理念、繁荣生态文化的重大使命,大力提升保护森林、爱护动物、亲近自然的生态意识,培育公民生态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财富,为建设美丽济源做出新贡献。
1.2.5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济源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农业结构不优、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融合度低、农村环境不美等问题依然突出。济源脱贫攻坚的难点在山区和丘陵区,这些地区多数属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和林业产业扶贫对促进农民增收、拓宽就业渠道、实现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乡村是林业的主战场。加强乡村绿色发展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生态富民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至关重要。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必须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加强乡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弘扬乡村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扶贫,全面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林业力量。
1.2.6 是稳固粮食生产能力的需要
济源东部平原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是济源的粮食主产区,原有的农田防护林以杨树为主,缺行断带较多。加强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能够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温等作用,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粮食高产稳产,为维护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
第二章 基本情况概述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隅,地处北纬34053’~35016’,东经112001’~112045’。北依太行,和山西省阳城、晋城市搭界;南临黄河,与孟津、新安县相望;西与山西垣曲县接壤;东和沁阳市、孟州市毗邻。国土总面积289.18万亩,东西最长处66公里,南北最宽处36.5公里。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自古就有“古玉川福地,豫西北门户”之称,在区位上是沟通晋豫两省、连接华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区的枢纽。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东引西进、南下北上的有利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2.1 社会概况
2.1.1 历史沿革
济源历史悠久,上古时代这里就是夏朝故都,商代、西周、东周再到春秋战国诸侯林立。秦汉时期,济源被设为县,三国时代济源属魏国河内郡,后伴随历史发展分属不同的国度,直到隋开皇十六年,析轵县北置济源县,大业三年属河内郡,从此有了济源县。唐代济源一带政区变化较大,屡建屡废。唐末,济源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三县。北宋时期属孟州。金时期,设济源、王屋二县。元代,王屋县并入济源县,属怀庆路孟州。明清济源县属怀庆府,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至1949年属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区。
1949年8月济源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销,属新乡专区。1970年,属新乡地区。1986年3月,新乡地区撤销,济源划归焦作市。1988年6月,济源撤县建市,实行计划单列,以原济源县的行政区域为县级济源市的行政区域,仍归焦作代管。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2019年8月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厅级)正式成立。
2.1.2 行政区划
济源现辖5个街道,11个镇,共计525个村、居,5个街道分别为济水、沁园、北海、天坛和玉泉,11个镇分别为王屋、下冶、思礼、梨林、承留、克井、轵城、坡头、五龙口、大峪和邵原。
2.1.3 人口统计
截止2018年底,总人口71.77万人,常住人口73.37万人,出生率12.5‰,死亡率6.85‰,自然增长率为5.65‰。城镇化率达到63.61%。
济源共有24个民族成份,其中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8.5%,其他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1.5%,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近1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0%以上。
2.1.4 道路交通
济源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公路总里程达33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公里,干线公路279公里,县乡公路560公里,村组道路2460公里,率先在全省实现“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柏油路、“组组通”硬化路。干线公路平均优良率达90.2%,农村公路常态化管养率达100%,路面中等路以上比例达100%,连续多年获得全省好路杯竞赛特殊贡献金杯奖。
1.铁路
焦枝铁路横贯南北,电气化复线已建成营运,侯月铁路在济源境内与焦枝铁路接轨,使济源成为南北、东西两大铁路干线的“丁”字通道。郑焦济洛城际轻轨、济运铁路、呼南高铁辅线济源段已经列入规划。
2.公路
高速路网在济源交错形成十字形立体化交通网络,是沟通晋豫两省、连接华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晋煤外运、南货北运的咽喉通道。济源高速公路完成与省会郑州,以及洛阳及其周边地市联通,济洛高速公路、济焦高速公路、晋济高速公路、济邵高速公路全面贯通,济阳高速公路、济洛西高速公路即将贯通。
目前,济源境内国、省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标准,主要进出口及旅游路实现了高标准绿化、美化,重要市道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柏油路。208国道北抵山西晋城,南接郑洛高速公路及310国道。新济公路东起新乡,连结107国道、西达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乡村道路为基础,以工业区、旅游区、沁北电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道路为重点的四面辐射、纵横交错的公路网。
3.航空
济源有军用机场一座,无民用机场,毗邻新郑机场、洛阳北郊机场、运城关公机场,可以充分借助周边城市的航空资源。济源到新郑机场约180公里,2小时车程;到洛阳北郊机场约70公里,1小时车程;到运城关公机场约200公里,2.5小时车程。
4.水路
水路运输主要依托黄河小浪底水库开辟航道65公里,拥有各类船舶75艘,总运力达1700余客位。
目前,济源基本建成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动融入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核心圈,推进济洛一体化建设,实现“对外交通快捷化、城乡客运一体化、公共服务品质化、交通运输智慧化、行业管理法治化”。
2.1.5 社会经济
济源是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迅速。2018年生产总值641.8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8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16.02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206.94亿元,增长7.7%。人均生产总值87683元,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为2.9:64.8:32.3。
2018年地方财政总收入8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14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税收收入42.13亿元,增长26.8%,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4%。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9.04亿元,增长6.2%,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1.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8%,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27.1%,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下降1.2%。
2.2 自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济源在全国地形中处于第二级地貌向第三级地貌台阶过渡地带。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地形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格局。北部为太行山,最高峰为斗顶,海拔1955米;西部为低山丘陵,海拔200~600米;东部为山前倾斜平原,海拔131~260米;东南部为黄土丘陵,海拔150~400米;平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以南,黄土丘陵以北的中东部,三面山丘环绕,西窄东宽,西高东低。
济源山地面积占67.8%,丘陵占20.4%,平原区11.8%,三种地形所占比例约为7:2:1。
2.2.2 气候特征
济源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3℃,年际变化在13.6℃~15.2℃之间。平均温度≥5℃的活动积温5061℃,平均持续天数为259天。平均日照时数2370.5h,年际变化在1948.5~2602h之间,年均日照率46%。年均降雨量646.4毫米,年际差别较大,变化在386.1~1012.7毫米之间。年均初霜日在10月31日,终霜日在3月21日,无霜期历年平均223天,年际变化在185天~262天之间。总体而言,济源气候特点是: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降水适量。
2.2.3 水文水系
济源年均地表径流量2.71亿m³,可采地下水储量1.46亿m³/a。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8亿m³,人均水资源量为483m³,可利用总量为2.31亿m³/a。
济源全境属黄河流域,大小河流近200条。主要河流共31条,其中黄河主要一级支流14条、二级支流10条。中心城区水网整体呈“彩凤东南飞”形状,城区主干河道九条:蟒河、湨河、盘溪河、商水河、泥沟河、双阳河、苇泉河、桑榆河、济河等。其他排涝景观内河还有:济永涝河、济洪涝河、解放河以及其他规划的景观连通内河。
济源有大小水库24座,其中:大(1)型水库1座(小浪底水库),大(2)型水库1座(河口村水库);中型水库1座(蟒河口水库);小(1)型水库10座;小(2)型水库11座。除小浪底和河口村水库外,均为市管水库,总库容3825.72万方。
2.2.4 土壤条件
济源土壤位于华北干性森林灌木草原和草原土壤地区。境内成土母岩主要有花岗岩、片麻岩、安山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在东南部的丘陵区有较为集中的风积黄土母质。
济源土壤分3个土类(褐土、潮土、棕壤)、8个土属(红粘土、砂礓红土、白面土、砂礓白土、山地褐土、两合土、砂土、棕黄土)、8个土种,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平原主要是两合土及部分红粘土,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南部丘陵区是砂礓土,多石砾,团粒结构不好,易漏水肥;西南部山区是红土、白土和砂壤土,质地较紧实,耕性与生产性能较差;北部深山区为棕壤土和山地褐土,土层薄,质地粘重,宜作林、牧用地。
2.2.5 植物资源
境内的植被类型多种多样,共有6个植被型,83个群系。具有的植被型分别为:①针叶林:常绿针叶林(含4个群系)、落叶针叶林(含1个群系)和针阔混交林(含2个群系);②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含21个群系)和半常绿阔叶林(含2个群系);③竹林:单轴型竹林(含2个群系);④灌丛和灌草丛:灌丛(含17个群系)、灌草丛(含3个群系);⑤草甸:典型草甸(含13个群系)和湿生草甸(含3个群系);⑥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沼泽植被(含4个群系)、水生植被(含11个群系)。其植被区系地理成分仍以温带为主。
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孕育了多样性的植物资源,境内共有高等植物197科、近1800种,其中苔藓植物34科、76种;蕨类植物20科、87种;裸子植物7科、24种;被子植物139科、1585种;真菌植物门9科、2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红豆杉、榉树、狭叶瓶尔小草、连香树、山白树、天麻、野大豆、核桃楸、猬实、领春木、刺楸、暖木、兰花等数十种植物,省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太行榆等23种,是河南省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中心之一。位于西北部的黄楝树原始次生林,是华北地区第二大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林。
济源境内有古树名木664株。其中,王屋山古银杏最为知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树高45.7米,胸围9.4米,占地亩余。
2.2.6 动物资源
济源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变化明显,茂密的森林为动物栖息繁育提供了天然场所。境内有兽类34种,占河南兽类总种数的47%;鸟类206余种,占河南总种数的67%;两栖类8种,占河南总种数的42%;爬行类19种,占河南总种数的51%;软体动物30种,已鉴定的昆虫485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46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林麝、黑鹳、东方白鹳、金雕、玉带海雕、大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水獭、斑羚、斑嘴鹈鹕、大天鹅、小天鹅、秃鹫、鸢、大鵟、灰鹤、勺鸡、小苇鳽、大鲵,以及白尾鹞、雀鹰、苍鹰、松雀鹰、红脚隼、黄爪隼、红隼、红脚鸮、领角鸮、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等猛禽。
2.2.7 生物多样性
济源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域,也是全国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一站。
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8年,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地区唯一残留的灵长类动物保护区,也是目前世界上猕猴类群分布的最北界,植被类型多样,区系成分独具过渡性,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保护区之一。保护区总面积84.9万亩,其中济源境内批建面积45.36万亩,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猕猴、金钱豹、林麝为主的野生动物以及所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已建立了管理机构,科研设施和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了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猕猴数量有了较大增长,金钱豹、林麝等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加,群众自然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野生动物栖息、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03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2万亩,济源境内批建面积12万亩,以小浪底水库为主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保护区内生态多样性丰富、湿地环境优越,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黑鹳、白鹳、金雕等。
2.3 上位规划解读
2.3.1 《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
1.规划要点
《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豫政〔2018〕28号)对国土绿化、森林城市建设、森林质量提升、森林及湿地资源保护、林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等作出了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是推进森林河南生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全省各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准年为2017年,规划期为2018~2027年,前期为2018~2022年,后期为2023~2027年,展望到2030年。
森林河南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一核一区三屏四带多廊道”:“一核”为郑州大都市生态区;“一区”为平原生态涵养区;“三屏”为太行山地生态屏障、伏牛山地生态屏障、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屏障;“四带”为沿黄生态保育带、沿淮生态保育带、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干渠沿线生态保育带、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生态保育带;“多廊道”为以铁路、公路、河流等组成的生态廊道网络。
全省重点任务为:
以建设中原森林城市群、森林乡村为总抓手,以建成“五个一”(建成1个以国家森林城市为主体的中原森林城市群,100个省级森林城市,100个森林特色小镇,1000个国家级森林乡村,10000个省、市、县级森林乡村)为具体抓手,通过建设森林公园实现“保林”、通过全面封山实现“育林”、通过多措并举实现“造林”、通过落实责任实现“管林”,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河南。
2.指导意义
济源的生态建设是森林河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豫政〔2018〕28号)中的各项建设任务为标杆,高标准严要求地落实各项工程,实干垦“绿”、苦干拓“绿”、巧干兴“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让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熠熠生辉。
济源位于森林河南建设布局“三屏”中的太行山地生态屏障与“四带”中的沿黄生态保育带。结合济源自身条件,未来北部太行山区域的发展重点与举措为:加强森林管护,全面保护天然林;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提升森林质量,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保护珍稀野生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建设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休闲康养基地。南部黄河流域的发展重点与举措为:着力增强林木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面源污染等生态功能;全面保护森林植被和湿地资源,建设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固堤林为主的防护林带,选用珍贵树种、常绿树种,营造混交林;加强黄河防洪工程管理范围内的绿化建设,形成黄河沿岸集生物主廊道、城市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化风光带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护林带。
另外,济源应结合森林河南的重点任务,以北太行、南黄河为特色优势,为建设中原森林城市群提供支撑,持续绿化造林和高效保林,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大力发展森林特色小镇和各级森林乡村,发展核桃等特色林业,使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齐头并进快速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3.2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年)》
1.规划要点
市域结构方面,规划未来形成“一心两轴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心”指中心城区;“两轴”指沿焦克公路,济源—坡头镇快速路的产城互动发展轴和沿济邵高速公路的城乡融合发展轴;“五区”指玉川循环经济功能区、虎岭转型发展功能区、东部高效农业示范区、南太行生态文化旅游区、小浪底北岸黄河风景旅游区。
村镇规模等级结构方面,规划为4级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即“中心城区—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期末形成1个中心城区、3个城市组团、3个中心镇、29个新型农村社区。
2.指导意义
结合济源城市发展战略与定位,在森林济源生态建设中,坚定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并统筹安排中心城区、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之间的林业产业布局和生态建设布局,提升中心城区承载能力,加快新型森林乡村建设,打造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各级城镇节点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以“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为目标,加快各类生态设施建设,推进济源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荒山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保育,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包括太行、黄河山水文化等,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打造“愚公故里,绿满王屋;济水之源,水映玉川”的形象定位,推动森林旅游与现代农业、城乡建设、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彰显“愚公移山”、“山水济源”两大品牌,提升济源文化魅力。
2.3.3 《济源市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国家级示范区规划(2017~2020年)》
1.规划要点
2015年,济源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为贯彻落实示范区建设的相关要求,济源组织编制了《济源市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国家级示范区规划》。
该规划以“生态济水源地,大美绿水青山”为建设愿景,以恢复济水为目标,采取综合保护与建设措施,构筑起以“北屏太行绿、南伴黄河水”为骨架的综合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提出了“屏、带、环、城、片”的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总体布局。“屏”为太行森林生态屏障区,“带”为黄河水源涵养绿化带,“环”为环城农田保护治理区,“城”为城市生态功能保障区,“片”为西部恢复改造涵养区。
2.指导意义
结合《济源市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国家级示范区规划》中提出的总体布局,考虑济源实际生态资源分布情况,继续以太行森林生态屏障区和黄河水源涵养绿化带两片区域为森林济源建设的“北屏”和“南带”,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和生态资源保护工程。其他区域则结合农田、林业产业等特色,提出相应建设重点和任务。在森林济源生态建设中,着力开展林业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生态系统建设,包括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和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济源作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优势。
第三章 森林济源建设的现状与评价
3.1 林业资源概况与评价
济源林地面积181.04万亩,森林覆盖率45.06%,其中:有林地128.86万亩,灌木林地14.01万亩,疏林地1.0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43万亩,苗圃地2.46万亩,无林地3万亩,宜林地28.89万亩,林业辅助生产用地0.33万亩。森林面积130.32万亩,疏林地1.0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4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10.63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381.5万立方米,疏林蓄积量0.86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量18.2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量110.06万立方米。(详见附表2森林资源现状统计表)
济源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批建面积共计57.36万亩,其中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45.36万亩,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12万亩;省级森林公园1个,即济源南山省级森林公园,面积1.89万亩;省级湿地公园1个,即济源万阳湖省级湿地公园,面积661亩。(详见附表5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现状统计表)
济源湿地总面积15.5422万亩。其中,河流湿地6.0212万亩,人工湿地9.4842万亩,湖泊湿地0.0368万亩。(详见附表4湿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3.1.1 森林生态系统
1.森林资源及其分布
目前,济源森林面积130.32万亩,主要分布于济源西部的邵原、王屋,北部的思礼、克井等山区镇和南部下冶、大峪、坡头、承留等黄土丘陵区镇,东部平原区仅有少量人工林。
2.森林植被分区
济源地处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植被大部分属于针阔混交林。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特点如下:
北部太行山区分布着以栎类为主的天然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西段除鳌背山附近有少部分原始森林(次生林)外,其余多为次生栎树林和少量杂木林,东段石灰岩地区有少量的松柏林,其余多为杂木林和灌木丛。
西部浅山区是以小麦杂粮为主的二年三熟栽培植被片,这一带森林稀少,荒山荒坡多,除砚瓦河附近有少量的次生栎树林外,其余的山颠岭尖多为人工刺槐林和侧柏林,山坡丘顶生长着黄栌、鼠李、荆条、酸枣、胡枝子等灌木丛,森林覆盖率约为20%。
南部低山区黄土丘陵和山前倾斜平原区皆为小麦杂粮为主的一年两熟的栽培植被片,林木稀少,森林覆盖率较低,不到30%。
东部平原区丘陵一带多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不到10%。
3.森林树种组成
济源森林树种主要有栎类、刺槐、侧柏等20余种,占10%以上的有栎类、刺槐、侧柏三个树种。其中,栎类59.55万亩,占整个森林面积的45.68%,主要是一些天然次生林,集中分布于邵原、王屋、承留、思礼、克井等太行山区;刺槐27.30万亩,占整个森林面积的20.94%,全部为人工林,集中分布于下冶、大峪、坡头、王屋、承留等丘陵区;侧柏15.45万亩,占整个森林面积的11.85%,大部分为人工林,集中分布于邵原、下冶、大峪、克井、承留、五龙口等浅山丘陵区。
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济源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主要有杨树、栎树、刺槐等食叶害虫;栎树、杨树、松树等蛀干害虫以及杨树病害等,林业病虫害大部分发生在纯林区域。采取飞机和人工防治,没有发生过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近年来,由于人工纯林面积增大、树种结构单一,致使林分抗逆能力变弱,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局部气候异常等原因,常发性本土林业有害生物呈上升趋势,偶发性病虫害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给森林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
目前,济源森林病虫害以杨树食叶害虫危害为主,主要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8%以上,年成灾率控制在1.5‰以内。尤其近年以来,在济源周边地区已发现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病,对济源整体的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很大威胁,防控形势严峻,防治压力倍增。
5.生态廊道建设现状
济源的生态廊道主要包括两类,分别为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的道路型廊道,以及依托江、河、溪沿岸等的水系型廊道。济源现有生态廊道中,已绿化但未达标里程1341.6公里,适宜绿化但未绿化里程77.77公里。
道路型廊道
济源道路型廊道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及县乡道等。济源道路网主要由“四横五纵”的铁路公路交通大道以及多条县乡道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绿色道路廊道网:
“四横”包括横穿整个市域的济运高速公路、S312省道、S245省道和荷宝高速;“五纵”包括纵贯整个济源的焦枝铁路、208国道、郭木线、二广高速公路等;县乡道主要包括渠马线、张苏线、王韩线、河沙线、克留线、碌古线、水牛线等。
水系型廊道
济源有大小河流近200条,皆属黄河流域。河流水系由黄河干流及蟒河、沁河、逢石河、大峪河、砚瓦河、大沟河、梦柏河等支流共同构成。黄河在济源境内流经邵原、下冶、大峪、坡头,长度58公里;沁河流经克井、五龙口、梨林,长度41公里;蟒河流经克井、思礼、城区、轵城、梨林,长度42公里。
6.农田林网建设情况
济源东部平原区的农田林网,主要分布在梨林镇、轵城镇、五龙口镇、承留镇、思礼镇和克井镇。适宜农田林网间作面积35.5万亩,其中已完成15.1万亩,需要新建完善20.4万亩。
目前济源农田防护林网尚未完善,除梨林镇农田林网建设较好以外,其他区域均存在林网退化的现象,与农村防护林、村间道路防护林相互交织在一起,虽然面积较大,但林网林带宽度不够,树种单一,需要完善提高和更新造林的面积较大。
7.森林生态系统现状评价
森林覆盖率高,资源分布不均
济源森林覆盖率45.06%,高于河南省24.12%的平均水平。但森林资源分布不均,集中在北部山区和中部低山区,西南部的低山区和东部平原区分布较少。北部太行山区的森林覆盖率是西南部低山区的2倍,是东部平原区的7倍。
中幼林比例大,成熟林比例少
从龄组结构来看,济源幼龄林、中龄林比重偏大,二者共占有林地的82.42%,尤其是幼龄林所占比例超过了40%。而森林组成中近熟林、成熟林比重偏小,均不到10%。这说明济源的森林组成中,生态系统较为稳定的成熟林分过少。虽然中幼龄林所占比例较大,在生态系统的更新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森林生态效益低,抗病虫害能力弱,会给生态系统增加不稳定因素。
单位蓄积量小,低产低效林多
济源虽然有大面积的森林,但是部分林地产能低效,平均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较小,低于全国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85.88立方米/公顷)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部分林地立地条件较差、造林和抚育难度大、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提升困难造成的。
植被构成单一,纯林比例较大
济源的森林植被以纯林为主,约占森林总面积的85%以上,树种构成上较为单一,北部以栎类次生林为主,南部以人工刺槐林、侧柏为主,平原以杨树为主。
3.1.2 湿地和流域生态系统
1.湿地资源及其分布
济源湿地资源主要集中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区内为重点保护湿地,另外一处万阳湖省级湿地公园为重点湿地。其他区域河流、库塘等为一般湿地。
济源城区内,分布有东湖、龙泉湖等湿地。此外,还有正在建设或规划拟建的玉阳湖湿地公园、龙潭湖生态园、龙腾湖公园、东湖公园等湿地公园。
2.湿地类型及面积
济源湿地总面积15.5422万亩,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湿地、人工湿地、湖泊湿地三类,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等多个湿地型组成。其中河流湿地6.0212万亩,人工湿地9.4842万亩,湖泊湿地0.0368万亩。
3.湿地与河湖现状
(1)重要湿地
重要湿地主要为3处,黄河沿岸湿地、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河流湿地和万阳湖省级湿地公园。
济源南部为母亲河黄河,现黄河湿地已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加强湿地保护、构建沿黄湿地涵养带是“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是济源面积最大、保护价值最高的湿地,保护区的东部是栖霞院水库,西部是济源的坡头、大峪、下治、邵原、南山林场5个镇、场,总面积12万亩,全部为实验区。在小浪底特大型水利枢纽、栖霞院反调节水库水利工程建成后,形成了大面积水域和滩涂,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是重要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中转站。
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处于黄河流域,区内有逢石河、大峪河、蟒河、沁河等,最后注入黄河,多属季节性河流,冬春季水量很小甚至干涸。
万阳湖湿地公园以思礼镇三河水库为主体建设而成,三河水库兴建于1956年,2009年更名为万阳湖,2016年被省林业厅批复确定为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
(2)一般湿地
济源河流皆属黄河流域。济源因济水之源而得名,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共31条,黄河主要一级支流14条,主要二级支流10条,主要三级支流7条。流经城区的主要河流有蟒河、盘溪河、湨河、桑榆河、苇泉河、双阳河、商水河7条河流。这一部分河流周边通过一定的生态护堤、河道绿化工程,对河流湿地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恢复作用。
4.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1)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多样
济源湿地总面积达15.5422万亩,有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保护湿地,分布有多处河流、湖泊,以及拟建的湿地公园。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同时孕育了多种珍稀的湿地植物、动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2)湿地保护率较低,保护力度需要加大
虽然济源湿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目前除已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外,其他湿地缺乏保护,湿地保护率较低,需要加大保护,提高湿地防洪蓄洪能力,增加湿地生态效益。
3.1.3 农田生态系统
济源处于晋东豫西丘陵山地农林牧区(《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图》),耕地土壤较为肥沃,整体粮食产量较高。境内东部地形平坦,主要为高效粮食产业带,有近10万亩的高标准粮田,分布在梨林、五龙口、轵城、承留、思礼、克井等镇,主要生产优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西部丘陵山区多为山间林地交错的小型农田斑块,立地条件较差,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后备力量,可以作为粮食补充生产片区,主要涉及邵原、大峪、王屋、下冶、坡头等镇。
1.农田面积及其分布
济源现有耕地68.66万亩,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平原及沟谷之间的耕地土壤肥沃、耕作层深厚,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山坡地土薄石多,只能种植一些耐旱作物和杂粮。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区域,五龙口、梨林、轵城、克井等镇农田面积较大。西南部的浅山丘陵区也有大量农田,与山体林地交错,主要位于邵原、下冶等镇。北部太行山脉和中部王屋山脉耕地较少,零星分布于山谷沟缝之间。
2.农田土壤种类
济源农田土壤主要分为4种类型,平原区耕地以两合土及部分红粘土为主,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农作物产量高,占耕地57.2%;南部丘陵区是砂礓土,多石砾,团粒结构不好,易漏水肥,占耕地11.3%;西南部山区是红土、白土和砂壤土,质地较紧实,耕性与生产性能较差,占耕地面积的26.2%;北部深山区为棕壤和山地褐土,土层薄,质地粘重,耕种产量低,占耕地的5.3%。
3.农田生态系统现状问题
(1)人地矛盾尖锐
最近5年,济源人均耕地由1.23亩减少到1.04亩,耕地资源日趋紧张。规划期内,城镇发展建设还将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2)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济源山地丘陵区面积大,在长期的土地开发活动中,多为农民自发开发陡坡耕植,由于缺乏合理引导、综合规划,导致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遭到破坏。
3.1.4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绿地系统
截止2018年底,济源建成区面积55.07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30.6万人,绿化覆盖面积2308.89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92.89公顷,绿化覆盖率41.93%,绿地率37.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4平方米/人。
表3—1 济源建成区园林绿化指标统计
建成区 面积 (平方公里) | 建成区 人口 (万人) | 绿化 覆盖面积 (公顷) | 园林 绿地面积 (公顷) | 公园 绿地面积 (公顷) | 绿化 覆盖率 (%) | 绿地率 (%) | 人均公园 绿地面积 (㎡/人) |
55.07 | 30.6 | 2308.89 | 2079.05 | 392.89 | 41.93 | 37.75 | 12.84 |
表3—2 济源建成区指标统计表
序号 | 名 称 | 园林绿地面积(公顷) | 绿化覆盖面积(公顷) | |
1 | 公园绿地 | 392.89 | 392.89 | |
2 | 生产绿地 | 132.72 | 132.72 | |
3 | 防护绿地 | 461.92 | 461.92 | |
4 | 附属绿地 | 单位附属绿地 | 365.25 | 424.51 |
居住区绿地 | 485.7 | 121.17 | ||
道路绿地 | 121.17 | 191.8 | ||
5 | 区域绿地 | 119.4 | 119.4 | |
合 计 | 2079.05 | 2308.89 |
(1)公园绿地
济源建成区现有各类大小公园101处,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四大类。主要公园包括古轵公园、济渎庙公园、清趣园、新蟒园、世纪广场、湨梁公园、迎春园、望春园、沁园等。
(2)生产绿地
济源城区生产绿地共有8处,总面积132.72公顷,多分布于城郊,以个体苗圃为主。现有生产绿地对土地的利用率较高,土地利用较为充分。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外围,与周边农田相联系,形成了环绕城市的绿带,在绿地系统中起着极为重要作用,有利于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形成。
(3)防护绿地
济源防护绿地发展状况较好,城区防护绿地总面积为461.92公顷,主要有铁路及道路防护绿地、滨水防护林、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工业卫生防护绿地和水源地防护绿地五类。
(4)附属绿地
附属绿地包括机关、企事业、学校和社会团体等单位绿地,居住区内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以及道路附属绿地等,其中单位附属绿地面积365.25公顷,居住区绿地面积485.7公顷,道路附属绿地面积121.17公顷。
2.城市生物多样性
据统计,在城区范围内园林绿化常用树种约151种,其中乔木89种(落叶69种、常绿20种),灌木53种(落叶37种、常绿16种),藤本植物9种(落叶7种、常绿2种)。落叶乔木主要有银杏、法桐、杨树、玉兰、楸树、核桃、臭椿、香椿、垂柳等;常绿乔木主要有大叶女贞、雪松、石楠、广玉兰、枇杷等;落叶灌木主要有迎春、连翘、金钟花、月季等;常绿灌木主要有枸骨、大叶黄杨、小叶女贞等;藤本植物主要有紫藤、凌霄、常春藤、爬墙虎、藤本月季等。
3.城市生态系统评价
(1)城市绿化覆盖率高,绿地布局、功能等有待完善
济源城市绿地水平总体上较高,各项绿地基本数值已经达标,并初步形成了“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的良好局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绿地布局不够合理,小型公共绿地较多,缺乏10公顷以上的大中型公共绿地;城市外环路防护绿地和铁路防护绿地较多,但是生活区与工业区之间的防护绿地不足且不够连续;生产绿地多为小规模苗圃,布局较为分散且变化频繁等。其次绿地内涵不足,作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济源境内文物古迹甚多,但目前城市绿地与人文历史、文物古迹结合较少,层次较浅,没有体现应有的文化品位。另外,绿地的休闲、游憩功能有待完善和提升,部分公共绿地硬化面积较大,过于开旷。各园特色不够鲜明,植物种类和配置形式较为单调和雷同。
(2)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基础条件较好,但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目前济源有较好的天然生态屏障,也已经建有一定数量的生态廊道,但是对整个城市来说远远不够,无论从宽度还是长度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增加。现有廊道的林带存在树木老化现象,需要更新以确保廊道体系的完整和效能的发挥;树种种类较少,层次结构多为单一的乔木单层结构,需要增加一定比例的乔灌草复层结构林带。
(3)城市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尚未突出济源地方特色
济源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但是城区的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济源现有城市绿化常用树种大多都是全国各地大量应用的传统绿化树种,椴树、榉树、枫树等乡土树种应用反而不够广泛。城区整体绿化树种种类较单调,乡土树种缺乏充分利用,植物景观并没有突出济源浓郁的地方特色。
3.2 林业建设成就
济源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近5年来,在造林绿化、森林管护、林地管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3.2.1 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济源森林总量持续增长,造林绿化效果显著。济源林业用地面积由173.09万亩增长到181.04万亩,森林面积由119.83万亩增长到130.3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2.38%增长到45.06%,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二。
济源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3.2.2 森林管护规范有序
济源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国家级公益林管护中,启用了智能管护系统,对护林员的上岗情况进行实绩管理,用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保护修复天然林;在林木采伐方面,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限额管理,坚持伐前勘察、张榜公示、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和造林更新制度;在行政执法方面,组建了济源市林业综合执法支队,加强了盗伐滥伐林木、私拉乱运木材、未批先占林地、私捕乱猎野生动物等涉林案件查处力度;在森林防火方面,组建了森林专业消防队,建成了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建设,积极推行生物防治技术,建成了国家级森林病虫害测报点2个,加强了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监管,开展了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3.2.3 生物资源有效保护
济源根据林业工作职能,每年都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的开展,使生物资源保护的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提高了全社会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意识。济源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基地与平台。
3.2.4 富民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济源林业产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富民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花卉苗木面积达3万亩,经济林面积达到20万亩,林下种植养殖面积12.04万亩。济源作为中国核桃之乡和国家级核桃良种示范基地,持续加强核桃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2018年,出台了《济源市科技助力核桃产业扶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3.2.5 科技兴林顺利实施
济源林业在困难地造林、森林经营、良种繁育推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近5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8项。实施科技推广项目6项,营造示范林0.47万亩。建设2处国家生态监测站,制定林业地方标准19项,为林业生产标准化作出了贡献。
3.2.6 林业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济源集体林地确权电子档案全部分类整理结束,并与国土部门顺利做好电子档案的移交工作,成立林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199家。
二是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完成,根据生态公益型林场定位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定,2016年济源编办印发《关于济源市林业局所属事业单位分类的批复》(济编办〔2016〕12号),确定5个国有林场和1个国有苗圃场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并按照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整合组建了国有济源市愚公林场和南山林场。
三是积极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调整经济林林种、树种结构和苗木、花卉产业结构,一些新品种得到应用推广,对降低林业生产成本、应对市场需求、补齐林产品短板起到重要作用。
3.3 林业建设挑战
3.3.1 森林资源质量有待提升
济源虽然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是森林整体质量不高,低效林分比重大。这主要是由于大量栎类次生林管理粗放,面积较大的刺槐林退化严重甚至衰败,导致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下,与可持续经营要求差距较大。济源有25.7万亩退化防护林需要修复,50余万亩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亟需抚育和改造。另外,目前济源剩下的造林地80%以上都是土壤干旱瘠薄、基岩裸露、植被稀疏的困难造林地,造林整地、栽植难度较大。
3.3.2 自然资源保护任务繁重
济源北靠太行、南依黄河,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高达20.52%。境内有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山省级森林公园、万阳湖省级湿地公园,有金钱豹、猕猴等珍稀野生动物资源,664株古树遍布城乡,自然资源保护面积大、对象多,保护任务极为繁重。
3.3.3 营林造林项目投资不足
目前济源80%以上的造林地是土体干旱、基岩裸露、植被稀、土层薄的困难造林地,造林整地、栽植难度大;中幼林中被压木、病腐木、杂灌木所占比重大,抚育成本大。各级财政投入资金不能满足开展营造林工程的合理支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3.3.4 支撑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部分国有林区位于深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差,科研人员少,导致研发能力不足,无法为林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林业资源管理和监测手段滞后,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薄弱,良种使用率低,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人才队伍、林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另外,基层林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压力不断增大。国家级公益林地森林生态效益管护补偿标准偏低,市级公益林地尚未建立补偿制度,全面保护天然林的任务十分繁重。滞后的林业支撑保障能力与艰巨的林业建设和资源保护任务不相适应,亟待加强。
第四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4.1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服务示范区打赢“三大攻坚战”中心工作。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以满足人民良好生态需求为总目标,以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主战场,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和扩面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建设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为主要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加快国土绿化,提升森林质量,加强资源保护,推行依法治林,建立林长制体系,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新篇章做出贡献。
4.2 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和森林河南生态建设保持一致,即“三增四转五统筹”
“三增”即增绿量、增容量、增效益。增绿量主要是指在太行山生态屏障区和沿黄生态保育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在城区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工程,增加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容量主要是指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增效益主要是指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加强抚育管护和集约栽培,从而增加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转”即从生产建设向生态建设转型、从林木经营向森林经营转型、从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型。要把森林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经营好,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下繁殖,着力打造济源核桃全国品牌。着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森林旅游产业,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市,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综合效益。
“五统筹”是指统筹建设和治理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统筹建设和治理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国家储备林建设、古树名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统筹建设和治理湿地生态系统包括黄河湿地保护与恢复、中心城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公园建设、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统筹建设和治理流域生态系统包括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河流和道路的廊道绿化等;统筹建设和治理农田生态系统包括优质林果、农田防护林、乡村绿化美化、森林乡村建设等;统筹建设和治理城市生态系统包括森林城市、森林特色小镇、森林公园等的提升与建设。
4.3 总体策略
总体策略是“两色·三优·四绿·五结合”
(1)“两色”即北太行和南黄河为特色的森林绿底色和湿地蓝底色
突出济源特色资源,以“两个底色”为亮点。以济源的北太行、南黄河为亮点,融入森林济源生态建设之中。太行王屋绵延起伏,以优雅的姿势在愚公故里勾勒出一条绿色屏障,黄河济水奔流不息,以磅礴的气势滋养着玉川大地。在生态建设中,太行山以造林绿化、保护金钱豹和猕猴等珍稀野生物及其栖息地为重点,建设森林绿底色;黄河湿地以湿地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重点,建设湿地蓝底色,在此基础上分别建设一批以山区森林和滨水湿地为特色的森林乡村、森林特色小镇、森林康养基地,打造济源的太行山与黄河双底色城市名片。
(2)“三优”即优化空间布局、森林结构和产业结构
践行森林济源建设,以“三个优化”为方向。一是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推进“一心一带三区多廊”的森林济源绿化建设,系统配置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二是优化森林结构,针对济源目前森林质量不高、龄组结构不合理、植被构成单一等问题,在造林中确保优质种苗的使用、优先营造混交林,调整林分层次结构,优化树种组成,将绿化向美化、彩化转变;三是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以核桃产业为林果产业龙头,以森林康养为森林旅游龙头,双龙头引擎带动济源林业产业发展,打造产业品牌,壮大产业化集群,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3)“四绿”即绿化美化城区、乡村、生态廊道和环城生态屏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以“四个绿化”为路径。以内核城区、中圈乡村、外环北太行南黄河的圈层结构和遍布济源的道路、水系生态廊道为核心任务。一是绿化中心城区,包括公园、游园、庭院、空闲土地等的绿化和建筑屋顶、外立面等的立体绿化;二是平原区乡村和山区乡村的绿化,建设美丽乡村和森林乡村;三是生态廊道绿化,建设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生态绿廊体系;四是北部太行山和南部黄河组成的环绕济源的生态屏障圈的绿化,加大困难地造林绿化力度。
(4)“五结合”即结合愚公移山精神、政策机遇、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和资源保护
紧密联系政策精神,以“五个结合”为引领。结合济源务林人一代又一代绿色接力、造林不息的愚公精神,继续践行造林行动;结合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河南省建设中原森林城市群、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的政策机遇,在森林生态建设中争创排头兵;结合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科技创新,开展济源自然资源系统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智慧林业;结合资源保护,加强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建设济源自然保护地体系。
4.4 基本原则
4.4.1 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规划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以生态保护修复为主,加快国土绿化进度,加强森林经营,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持续高效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对国土绿化、森林城市建设、森林质量提升、森林及湿地资源保护、绿色富民产业等内容进行全面规划,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4.4.2 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尊重规律、科学谋划,既要立足于加快发展,又要注重质量,速度服从于质量,做到从容建设,切实可行。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总要求,把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转变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的道路上来,着力增加生态产品、优质林产品供给,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4.3 坚持合理布局,调整结构
充分考虑济源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环境条件、森林植被分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等,科学布局,因地制宜,确定各区域重点建设内容。大力调整和优化树种结构、林分结构、林种结构、林业产业结构,构建功能稳定、树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多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4.4.4 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引领
深化林业改革,创新产权模式,广泛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对最新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创新红利。
4.4.5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林业生态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实行政府主导,发挥政府组织推动和宏观调控作用,加强政策扶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多方筹资,共建共享。林业产业发展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市场化运作。生态与产业兼顾的核桃等木本油料林的建设,注重吸引社会投资,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4.4.6 坚持着眼长远,分步实施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把森林济源生态建设作为一项艰巨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规划期限划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前期将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到每个年度,按照规划的年度任务组织实施,稳步推进,持续发展;后期对前期建设项目加强管护巩固成果,补漏查缺完善充实,以保证森林济源生态建设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
4.5 规划依据
4.5.1 法律法规及中央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6年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正);
(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正);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3年);
(9)《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
(10)《城市绿化条例》(2017年修订);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年);
(12)《森林防火条例》(2008年修订);
(13)《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2006年);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
(15)《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1989年);
(16)《全国林业发展区划》(2007年);
(17)《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18)《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
(19)《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
(20)《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印发);
(21)《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2016年印发);
(22)《绿色发展指标体系》(2011年)。
4.5.2 部门规章及行业标准
(1)《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GB/T37342—2019);
(2)《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规范》(HJ913—2017);
(3)《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
(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137—2011);
(6)《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
(7)《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4)。
4.5.3 地方文件及相关规划
(1)《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
(2)《河南省绿化管理条例》(省政府第41号令);
(3)《中原城市群生态体系建设规划》(2004—2020);
(4)《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
(5)《河南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
(6)《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7)《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
(8)《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申报与考核办法》;
(9)《河南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全省生态廊道(沟河路渠)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10)《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
(11)《济源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2)《济源市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国家级示范区规划》(2017—2020年);
(13)《济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14)《济源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
(15)《济源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2020);
(16)《济源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
(17)《济源市全域一体化绿化规划》(2012—2016);
(18)《济源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
(19)其它相关资料。
4.6 规划范围
济源全部范围,总面积289.18万亩。
4.7 规划期限
规划期:2018~2027年;
近期:2018~2022年;
远期:2023~2027年;
展望期:2028~2030年。
4.8 规划目标
4.8.1 森林济源形象定位
愚公故里,绿满王屋
济水之源,水映玉川
“愚公故里,绿满王屋;济水之源,水映玉川”的形象定位,彰显了济源作为愚公故里、济水之源的文化之魂,以及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济源森林生态建设的需求,突出全城绿化彩化、引水保水的行动纲领,绘成青山绿水交织、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济源生态画卷。
4.8.2 总体目标
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
济源森林生态建设基础条件极为优越,林业建设干劲十足,故结合济源自身林业建设的目标,以宏伟的建设愿景彰显济源生态建设的决心与士气。规划期内徐徐展开“水韵林海,蓝绿交织”的生态建设图景,五年内绿满山川平原,用青山绿水勾染玉川大地;十年内彩染森林之城,绘就中原更加出彩之济源出重彩的壮阔画卷。统筹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使济源城乡交融、鸟语花香,为建设中原森林城市群提供支撑。
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坚持“两色·三优·四绿·五结合”的总体策略,开辟济源绿色发展的新天地。着力开展国土绿化、提高森林质量、开展森林城市和森林旅游示范市建设、强化资源保护、推进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推进林业改革创新,高效完成七大林业重点工作;持续开展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保质保量完成六化行动;统筹推进森林生态系统、湿地和流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打造绿量适宜、布局均匀、网络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实现“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的总体目标,塑造“愚公故里,绿满王屋;济水之源,水映玉川”的森林济源城市形象。
4.8.3 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18~202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生态质量明显提升,初步打造“四季常青、三季花开、绿满玉川”的生态景象。
完成造林29.4905万亩,森林抚育14.82万亩,退化林修复3.4296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森林蓄积量达到415万立方米;
湿地面积达到16.44万亩,湿地保护率不低于67%;
林下经济面积新增18.1829万亩;
森林特色小镇达到3个,国家级森林乡村达到8个,省、市级森林乡村达到52个,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初步建成;
平原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廊道绿化率达到94%;
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268.94万吨;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72.71亿元/年。
(2)远期目标(2023~2027)
森林质量持续提高,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湿地功能平衡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加稳固。
完成造林31.555万亩,所有宜林地造林绿化,森林抚育14.47万亩,退化林修复8.5704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森林蓄积量达到450万立方米;
湿地面积保持16.44万亩,湿地保护率不低于67%;
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2.2529万亩;
森林特色小镇达到10个,国家级森林乡村达到20个,省、市级森林乡村达到150个,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全部建成;
平原农田林网控制率稳定在95%以上,廊道绿化率稳定在95%以上;
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291.62万吨;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78.84亿元/年。
(3)展望期目标
到2030年,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460万立方米,建成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状况整体步入良性循环,基本满足区域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
4.8.4 目标体系
森林济源生态建设主要指标体系详见下表:
表4—1 规划目标主要指标体系表
序号 | 指标 | 2017年 (基准年) | 2022年 (近期) | 2027年 (远期) | 属性 |
一 | 生态保护 | ||||
1.1 | 森林覆盖率(%) | 45.06 | 47.00 | 49.00 | 约束 |
1.2 |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381.50 | 415.00 | 450.00 | 约束 |
1.3 | 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 510.63 | 664.15 | 711.36 | 约束 |
1.4 | 湿地面积(万亩) | 15.54 | 16.44 | 16.44 | 预期 |
1.5 | 湿地保护率(%) | 55.97 | 67 | 67 | 预期 |
1.6 | 省级湿地公园(个) | 1 | 1 | 1 | 预期 |
1.7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个) | 2 | 2 | 2 | 预期 |
1.8 | 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 20.52 | 20.52 | 20.52 | 约束 |
1.9 | 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立方米/亩) | 2.93 | 2.96 | 3.00 | 预期 |
1.10 | 平原农田林网控制率(%) | 90 | 95 | 预期 | |
1.11 | 廊道绿化率(%) | 94 | 95 | 预期 | |
1.12 | 村庄绿化覆盖率(%) | 32 | 35 | 预期 | |
1.13 | 混交林占比(%) | 26 | 30 | 预期 | |
1.14 | 新造林质量 | ||||
1.14.1 | 混交林比例(%) | 70 | 70 | 预期 | |
1.14.2 | 乡土树种比例(%) | 60 | 60 | 预期 | |
1.14.3 | 常绿树种比例(%) | 30 | 30 | 预期 | |
1.14.4 | 珍贵树种比例(%) | 3 | 3 | 预期 | |
1.14.5 | 优质苗木比例(%) | 90 | 90 | 预期 | |
二 | 惠民富民 | ||||
2.1 | 林下经济达到(万亩) | 18.1829 | 22.2529 | 预期 | |
2.2 |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亿元/年) | 52.06 | 72.71 | 78.84 | 预期 |
2.3 | 森林植被碳储量(万吨) | 247.23 | 268.94 | 291.62 | 预期 |
2.4 | 国家森林城市(个) | 1 | 1 | 1 | 预期 |
2.5 | 森林特色小镇(个) | 1 | 3 | 10 | 预期 |
2.6 | 国家级森林乡村(个) | 8 | 20 | 预期 | |
2.7 | 省、市级森林乡村(个) | 52 | 150 | 预期 | |
2.8 | 省级森林公园(个) | 1 | 1 | 2 | 预期 |
2.9 | 林业旅游休闲康养人次(万人次/年) | 139 | 150 | 170 | 预期 |
三 | 基础保障 | ||||
3.1 |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52.5 | 55 | 58 | 预期 |
3.2 | 林木良种使用率(%) | 68 | 75 | 78 | 预期 |
3.3 |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 <0.9 | <0.9 | <0.9 | 预期 |
3.4 |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 <3.9 | <3.8 | <3.8 | 预期 |
第五章 规划布局
5.1 总体布局
在济源主体功能区和国土生态安全战略框架下,根据《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年)》、《济源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济源市十三五规划》、《济源市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国家级示范区规划(2017~2020年)》等,结合济源的自然区域特征、林业发展条件、发展需求等因素,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要求,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以森林为主体,系统配置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构建“一心一带三区多廊”的总体布局,形成“一心驱动、一带支撑、三区协作、多廊联动”的结构体系。
“一心”即“中心城区生态绿心”;
“一带”即“沿黄生态保育带”;
“三区”即“北部太行生态屏障区、东部农田林网防护区和南部经济林涵养区”;
“多廊”为以铁路、公路、河流组成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
5.2 分区规划
5.2.1 中心城区生态绿心
1.范围与现状
以济源中心城区为主体的城市建成区,北至S306,南至南环路,东至G208、西至西二环区域。境内以平原为主,蟒河、湨河等多条河流穿境而过,各类绿地整体建设较好,城市绿化覆盖率高。但是绿地布局不够合理,绿地的彩化、亮化不够,乡土树种特色没有充分体现,绿化的层次结构有待提升。
2.功能定位
绿色宜居,生态绿心
让森林拥抱城市,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森林、绿地、水系、河湖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推进森林惠民。
3.发展重点与举措
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园林化、庭院花园化。调整优化树种结构,筛选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建设城区森林。增加常绿树种、针叶树种比例,实现城市四季常青、三季花开。对城郊现有流转土地进行造林绿化,打造围城生态林,形成城区环城绿色屏障。对空闲土地展开生态修复,充分利用空地建设城中绿地、游园,见缝插绿,增加城区绿量。建设城区绿道系统,将现有绿地串联起来,形成城区绿道网络,引领绿色出行,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引水入城,推进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开展,以及万阳湖省级湿地公园相关工程。开展河流水系保护和恢复工程,打造济源绿城水城,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4.重点工程
(1)中心城区绿地提升:对主要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重点小区等的绿地进行改造提升,增加绿地层次,丰富观叶、观花、观果树种。
(2)城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对中心城区湿地开展保护恢复建设,结合小浪底引水工程,扩大湿地面积,打造北方水城。重点建设湿地包括曲阳湖、万阳湖、玉阳湖、东湖、龙潭湖,蟒河、盘溪河、湨河、桑榆河、苇泉河等。
(3)廊道绿化:对中心城区主要河流,包括蟒河、盘溪河、湨河等开展廊道绿化、彩化工程,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景观观赏性。
(4)企业周边生态防护林营造:在金利、万洋、豫光等重点企业周边积极营建生态防护林,着力推进森林环城。
(5)精品牡丹园建设:围绕济渎庙周围建设精品牡丹园,传承济渎文化,打造精品牡丹观赏区。
(6)中心城区空闲土地生态修复:对城区空闲土地进行绿化建设,包括天坛街道、虎岭高新区、北海街道、沁园街道、玉泉街道等区域,建成城市森林、绿地、游园、健身活动场地等。
5.2.2 沿黄生态保育带
1.范围与现状
包括济邵线以南涉及邵原、下冶、大峪、坡头、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等区域的沿黄地带。该区立地条件以裸露风化砂页岩区为主,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林分不整,林相较差,荒山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
2.功能定位
保育涵养,水韵沿黄
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开展滨水生态旅游、康养活动,打造沿黄森林康养旅游带,发展一批森林乡村、森林特色小镇示范点。
3.发展重点与举措
着力增强林木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面源污染等生态功能。全面保护森林植被和湿地资源,在沿河两岸建设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固堤林为主的防护林带,选用乡土落叶树种、常绿树种营造混交林。加强黄河防洪工程管理范围内的绿化建设,形成黄河沿岸集生物主廊道、城市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化风光带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护林带。形成沿黄河湿地和引黄湖泊湿地相结合的湿地公园群,把黄河两岸打造成为一条生态湿地绿带。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精准扶贫工程,依托村镇优越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产业资源、生态文化资源等,构建西南沿黄森林康养旅游带。
4.重点工程
(1)沿黄生态造林:在黄河流域沿线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方式,增加绿量,合理优化配置造林树种,充分发挥森林在水源涵养、水质提升、水土保持中的功能和作用。
(2)黄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实施湿地补水、水生植被恢复、水位调控等工程,以及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工程。
(3)西南沿黄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带:依托坡头、邵原、大峪等乡(镇)优越的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构建一条长30公里宽10公里的西南沿黄森林康养旅游带,建设森林乡村、森林特色小镇。开展以休闲养心、康体健身、调适机能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康复、保健、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
5.2.3 北部太行生态屏障区
1.范围与现状
包括渠马线、济邵路以北,涉及邵原、王屋、承留、思礼、克井、五龙口和愚公林场。
该区是太行山向平原区的过渡带,是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区域,分布着玉川工业集聚区和众多规模以上企业,企业周边的空气质量较差。林种分布以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为主,蟒河以西部分林分整齐完好,蟒河以东植被较差,阳坡以野生皂角、山桃、黄栌等灌木为主,阴坡、半阴坡以橿子栎为主,林相较差,水土流失严重。
2.功能定位
森林康养,绿龙之屏
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持水土。开展山地森林旅游活动,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发展一批森林乡村、森林特色小镇示范点。
3.发展重点与举措
保护珍稀野生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建设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休闲康养基地等;严格执行天然林保护制度和公益林管护制度,积极开展山体修复建设和植被恢复工程,大力实施森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通过实施困难地造林、灌木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大力开展企业周边防护林和城郊防护林建设,提高区域环境容量;积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4.重点工程
(1)山区生态造林:加强困难宜林地造林、立地条件较好的灌木林地改造和未达标造林地的补植补造,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方式,增加森林面积,改善林分结构和质量,提高林地利用率。
(2)北部太行森林休闲生态旅游带:在王屋镇、克井镇、五龙口镇等乡(镇),依托优越的森林旅游资源,发展山地类的森林康养型和生态旅游型特色小镇,打造花石村、涧南庄、白涧村等一批森林乡村。建设科普教育基地,修筑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等森林旅游设施,进一步丰富森林公园内涵。
(3)森林资源保护:加强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特种救护、保护设施设备购置和维护等工程,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4)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加强优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在黄楝树林区建设太行榆、辽东栎、连香树等原地保存库,在蟒河林区建设山桐子等原地保存库,在承留镇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收集保存榆属种质资源等。
5.2.4 东部农田林网防护区
1.范围与现状
主要包括梨林、五龙口东南部、轵城东北部,克井东南部区域。该区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是济源粮食主产区,原有的农田防护林以杨树为主,缺行断带较多。
2.功能定位
保粮保林,乡韵田园
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增强林产品供给能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具有平原田园风光特色的美丽乡村。
3.发展重点与举措
与济源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积极稳妥地推进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和提升,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构建平原生态绿网,加强四旁绿化、村镇绿化、庭院绿化和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建设。发展优质林果、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基地等。
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使资源变资产,取得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最佳结合,通过努力,培育一批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林业产业化集群,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4.重点工程
(1)农田防护林: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优化树种结构,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完善和提升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农田粮食生产能力。
(2)平原区乡村绿化美化:开展农村增绿行动。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建设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外林果围村林,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5.2.5 南部经济林涵养区
1.范围与现状
渠马线以西及轵城南部岭区。该区现有核桃近10.5万亩,但核桃品种杂乱,树势差异较大;林下种植户分散,林下养殖数量有限,龙头带动不明显,未形成规模效应。
2.功能定位
多产富民,悠享林果
推进经济林区产业集群建设,打造核桃产业示范基地和优质林果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和规模效应,带动林业经济发展。推动林果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重点与举措
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提升核桃种植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培养典型引路带头示范;加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设力度,为群众提供销售、信息服务以及技术示范,逐步形成龙头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区。在承留镇、大峪镇、下冶镇、坡头镇、王屋镇、邵原镇和克井镇,加大合作社建设力度和龙头企业培植力度,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开发林下资源,利用林地发展畜牧业和中草药种植业,建设以济世药业、鸿润公司为龙头的中草药种植集聚群,以丰之源、新雨瑞、中沃实业饮料为龙头的深加工企业集聚群。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大对经济林产品加工、果品储藏营销和木材加工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
4.重点工程
(1)山区乡村绿化美化:结合山地特色,开展乡村增绿行动。突出山地森林型的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建设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外林果围村林,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2)核桃产业发展:在邵原镇、下冶镇、大峪镇和坡头镇,优化核桃产业区域布局,优先发展薄壳核桃,打造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引进、扶持和建设一批核桃龙头企业,在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上创品牌、育精品。
(3)水果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海拔400米以上区域,发展优质果品生产,以苹果、石榴、山楂等优势树种为主,借助果饮等产业发展建立苹果、石榴、山楂等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同时抓住市场需要果品多样化的特点,适度发展其他杂果,试点发展一村多果或多村一果。
(4)特色产业型森林特色小镇:依托下冶镇、邵原镇特色鲜明的林业产业,以山楂、核桃、石榴等林果基地吸引游客,发展特色产业型小镇。
5.2.6 多廊道绿色生态网络
以“四横五纵”的铁路公路交通和多条县乡道组成的道路型廊道,以及黄河流域的多条河流组成的水系型廊道为骨架,构建多廊道绿色生态网络。重点建设内容包括:
(1)道路型廊道
对焦枝铁路、侯月铁路沿线进行通道绿化提升,对高速路通道和新建道路进行绿化建设,对省道、县乡道的生态廊道缺口补充完善,完成省道和县乡道通道绿化。近期重点对荷宝高速、郭木线、卫柿线、温邵线开展廊道绿化工程建设。
(2)水系型廊道
水系廊道绿化工程的范围是干支流堤防背水侧以外,无堤段河道管理范围以外。主要包括蟒河、沁河、逢石河、大峪河、砚瓦河、大沟河、白道河等。近期重点对蟒河沿线开展廊道绿化工程建设。
第六章 重点任务
以持续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旅游示范市为总抓手,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济源提供生态保障,为河南省创建中原森林城市群提供支撑,全力实现天蓝地绿水净,达成“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的美好愿景。
6.1 着力开展林业重点工作
6.1.1 着力推进国土绿化
推进国土绿化建设,巩固和扩大生态空间,增强自然生态功能,构筑济源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山区生态林建设。坚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并举,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把太行山生态屏障区和沿黄生态保育带等山区作为造林绿化主战场,加大困难造林地造林绿化力度,力争造一片成一片。
二是农田防护林建设。在梨林、五龙口、轵城、克井等东部平原区,立足于保障粮食安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农田防护林网。
三是廊道绿化建设。重点加快骨干河流和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廊道沿线造林绿化,加大绿化带宽度,提高绿化标准和建设水平,推动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实现济源所有廊道适宜绿化地段全部绿化,加快构建生态网络、提升整体景观形象。
四是国家储备林建设。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通过现有林改培、抚育等措施,建设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国家储备林基地。
6.1.2 着力提高森林质量
在推进国土绿化的同时,注重森林质量的提升,新造林要保证优质种苗的使用和造林质量,现有林加强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营造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建设高质量森林,推动林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一是提升新造林质量。在北部太行生态屏障区、南部经济林涵养区和沿黄生态保育带等新造林区域,优先营造混交林,大力发展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多功能树种、深根系树种为建群种的混交林。确保优质种苗的使用,造林中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证新造林成林率达到80%以上。
二是加强森林抚育。科学开展天然林经营,保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森林演替,调整林分层次结构,优化树种组成,大力培育珍贵树种和天然异龄林。对郁闭度过大的林分进行抚育,调整林分结构。
三是实施退化林修复。对目前退化严重的刺槐林进行积极改造,通过更替改造、择伐补造、渐进改造等方式进行修复,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产出。
四是加强林木良种培育。加强林木良种选育与引进,抓好优良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品质创新。加强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和保障性苗圃建设,继续实施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省级优质苗木培育补贴政策,提高良种生产供应能力。
6.1.3 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充分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现代风貌方面的独特作用,增加城市绿色元素,使城市森林、绿地、水系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推进森林惠民。
一是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建设城市绿廊,推进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利用城市周边闲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开展植树造林,成片建设城市森林、湿地和永久性公共绿地。利用城郊流转土地打造生态防护林、休闲观赏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精品牡丹园,对中心城区未开发利用、未开工建设的现状临时农用地、空地、荒地等空闲土地开展生态修复,以城区的道路和河流构建绿道网络,串联起城区内的公园绿地、广场、防护绿地。大力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森林景观。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林城相依、林村相依、城乡一体、健康稳定的森林复合生态系统,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为城市营造绿色安全的生产空间、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优美完备的生态空间。
二是加快森林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发挥优越的森林资源优势,选取产业特色鲜明、生态宜居、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创建较好的村镇,创建森林特色小镇,作为济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
6.1.4 着力开展森林旅游示范市建设
发挥济源北靠太行、南依黄河所带来的优良森林和湿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持续建设王屋山景区、五龙口景区、小浪底景区等7个国家级森林旅游地,济源南山森林公园、济源万阳湖湿地公园等2个省级森林旅游地,建设森林旅游精品项目,带动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坚持开发以保护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促生态保护的的原则,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的格局,实现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森林旅游发展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增强森林旅游发展活力,提升森林旅游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森林旅游品牌,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森林旅游开发,激发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深度开发森林旅游产品。以坚持开发可持续化、产业联动化、产品精细化、品牌国际化、文化引领化为原则,充分梳理、整合森林旅游资源、文化,建立在对资源属性、市场需求、资源空间集聚、生产力战略布局的基础之上,深度开发森林旅游产品。对王屋山景区、小浪底景区、五龙口景区、黄河三峡景区、小沟背景区、南山省级森林公园等景区开展提升工程建设,打造济源森林旅游精品景区和龙头产品。
二是加快建设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对济源森林旅游的交通体系、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智慧服务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凸显济源森林旅游主题。在主要森林旅游区,建设以当地农林产品为主的旅游商品展示销售中心,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拉长森林旅游的产业链。加快森林公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建设林区的特色住宿和餐饮体系,带动森林旅游区周边乡村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
三是创建森林旅游标准化服务体系。开展森林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引进森林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森林旅游的管理和经营水平。开展森林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制订森林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加快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生态文化解说系统建设,充分体现森林旅游生态文化特色。
四是全面推进森林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森林旅游经营机制改革,在稳定森林旅游资源权属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放活森林旅游资源的经营权,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森林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积极引导森林旅游经营企业走集群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6.1.5 着力强化资源保护
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保护两手抓,落实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实行总量管控。
一是强化湿地资源保护。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构建适应全面保护要求的湿地保护体系,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纳入全省统一的湿地监测、评估和预警平台,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涉及黄河河道的湿地建设,应符合《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关于“黄河湿地保护特别规定”的相关规定。对湿地开展污染和有害生物防控,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湿地生态质量,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重点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以及万阳湖省级湿地的相关建设内容。
二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到位,依法科学经营管理森林。加强生态公益林地管护,稳定国家级公益林面积,合理增加省级公益林面积,落实上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保护济源古树名木,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摸底,收集、保护、引进珍贵种质资源,建设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保护区和保护地。加强森林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保护、恢复和扩大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建设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野生动物动态监测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
6.1.6 着力推进绿色富民产业发展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林业产业在绿色发展中的优势和潜力,以政策引导、示范引领、龙头带动为抓手,发展特色产业,扶持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产业品牌,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化集群,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林业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步伐。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是加强核桃产业建设。优化核桃产业区域布局,优先发展薄壳核桃,在适宜地块新增核桃基地。立足济源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核桃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广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引进、扶持和建设一批核桃龙头企业,以鸿润苗木为济源核桃产业龙头企业典范,加大政策扶持和政府监管,带动其他企业发展。
二是推进水果基地建设。推进石榴、山楂、苹果等高产稳产基地建设,加快特色经济林生产基地建设。增加生态资源和林地产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林果化、庭院花园化。
三是推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加强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苗木基地建设,推进苗木花卉产业区建设;其次全力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构建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以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为补充的森林旅游体系;另外要发展林下经济,包括林药、林菜、林草、林花等林下种植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森林等自然资源产业,发展集旅游、医疗、康养、教育、文化、扶贫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服务业。
6.1.7 着力推进林业改革创新
一是实施科技引领新战略,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强化林业科技支撑,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抓好林业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培训,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和贡献率。完善林业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林业科研机构能力建设。
二是加强保障能力建设,为森林济源建设提供支撑。强化森林安全保护,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推进“互联网+”林业信息化平台等林业信息网络、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林业基层站所、森林公安和人才队伍等建设。
6.2 持续开展六化行动
6.2.1 山区森林化
济源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比分别达67.8%和20.4%,是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的主战场。经过多年努力,济源山区森林面积大幅增加,但目前尚有一定面积荒山土地亟需绿化治理,退化林亟需更新。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使荒山尽快绿起来。
在山区和丘陵区全面保护天然林,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在太行山生态屏障区和沿黄生态保育带,加强困难宜林地造林、林地条件较好的灌木林地改造和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达标造林地的补植补造,增加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林地利用率;选用良种壮苗,发展珍稀用材树种、乡土树种,多树种、多林种、乔灌搭配,营造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建设高质量森林。实现山区人工造林27.36万亩、封山育林4.67万亩,飞播造林14万亩。
结合济源实际情况,将邵原镇、大峪镇和南山林场作为山区森林化重点建设区和样板工程示范点,先行启动建设。
6.2.2 平原林网化
河南省平原绿化曾是全国的一面旗帜,全国十次平原绿化工作现场会有六次在河南召开。平原地区的绿化立足于保障粮食安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完善和提升农田防护林体系,做到有路必有树、有渠必有林,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生态建设格局,为确保粮食安全筑牢“绿色屏障”。
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优先的原则,选用高大乔木类优良乡土树种,提高防风固沙能力。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加强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乡道、村道和河流沟渠林带为骨干,优化树种结构,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增加乔灌结合比例,完善和提升农田防护林体系,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农田粮食生产能力,农田林网达到平原林网高级标准。
梨林、五龙口东南部、轵城东北部和克井东南部区域是济源的东部平原区,也是粮食的主产区。在这些区域开展农田林网建设,新造农田防护林0.7万亩,维护东部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
6.2.3 城市园林化
森林围城、森林进城和森林护城,是提升城市品位、展示城市形象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城区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都大幅度提高,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广大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明显提升。城区园林绿化建设要使用乡土树种、有益人体健康和吸收雾霾的树种,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空间,实现“以绿荫城”。
北部和南部山区丘陵依据城区周边自然资源特点,突出山水特色,通过建设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显山露水,增加蓝绿空间,分别建设城区北部绿色屏障区和南部湿地蓝色带;中部平原区将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功能定位融入城区绿化,以城市公园为依托,以绿道系统串联生态绿地,借助小浪底北岸灌区引水工程,增加城内湿地水量,加强滨水游憩绿地建设,打造与自然和谐相生、绿色资源丰富的生态型园林城市。在城区内,建设以古轵公园、龙潭植物园、东湖公园、龙湖公园、三湖公园、牡丹园、济渎庙公园片区为主的绿地核心,以济上园、沁园、桂园、银杏林等游园为辅的街头游园,以蟒河沿岸游园群、湨河带状公园、七条城市干道为基础的带状景观,打造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在城区优先启动精品牡丹园、济渎庙公园、三湖公园和蟒河沿岸游园群的景观建设与提升工程,作为城市园林化样板工程示范点。
6.2.4 乡村林果化
乡村绿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林果资源和自然风光,弘扬乡土文化,发展生态观光,实现从偏僻小山村到中国最美乡村的华丽转身。在乡村绿化中,推进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四旁”绿化,建设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保护好大树古树和景观林,传承乡村自然风貌,建设乡土乡风浓郁的森林乡村和森林特色小镇,让人们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依托景观优美、自然纯朴的乡村,建设国家级森林乡村20个,省、市级森林乡村150个。
全面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强乡村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小微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实施严格的开发管控制度。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片林、景观通道、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绿道、休憩公园建设,乡村绿化面积3.9万亩。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优质林果业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打造核桃龙头企业,核桃产业基地新增1.96万亩、改培2.54万亩。扩大特色水果经济林种植面积,打造水果经济林发展片区,建设特色经济林2.48万亩,包括苹果、石榴、山楂等。
结合济源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先行启动花石村、涧南庄村、白涧村等的森林乡村建设,打造乡村旅游样板区。在下冶镇、大峪镇建设薄皮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在邵原镇建设富硒苹果示范基地,在韩彦村建设山楂示范基地、在朱庄建设石榴示范基地。
6.2.5 廊道林荫化
廊道绿化要立足于加快构建生态网格、提升整体景观形象,重点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黄河等主要河流沿线绿化,加大绿化带宽度,实现济源所有铁路、公路、河道两旁全部绿化。同时,注重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推动生态廊道绿化向多彩、美化升级,确保混交林比例不低于70%,乡土树种(含驯化树种)比例不低于60%,常绿树种比例不低于30%。
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河流等为骨架,通过新建和更新,实行常绿和落叶搭配、乔灌结合,打造“一年四季景不同”的景观走廊,在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增加生态廊道绿化宽度,提高绿化标准。完成生态廊道绿化2.13万亩。
在208国道、济洛高速公路和蟒河进行高标准廊道绿化建设,以多彩、美化的林荫化廊道为目标,打造廊道林荫化样板工程。
6.2.6 庭院花园化
开展庭院绿化,既能美化环境,又能陶冶情操,使人真正融入绿色之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推进绿色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家;采取屋顶、墙体等立体绿化模式,拓展绿化空间,增添绿色景观效果;推进拆墙透绿,实现绿化成果共享。开展庭院绿化是实现身边增绿、弘扬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创建“花园式标兵单位(小区)”、“花园式庭院建设”等活动,实现济源所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农家等庭院都达到绿化美化,达到花园式单位(小区)和花园式庭院标准。
结合济源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开展庭院花园化行动。将星湖湾、翠园小区、职业技术学院东院、第一行政区、济源一中作为海绵城市与庭院花园化样板工程,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6.3 统筹推进五大生态系统建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遵循空间开发与承载能力相匹配、集聚开发与均衡发展相协调、分类保护与综合整治相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相统一的理念,优化空间组织和结构布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提高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和功能提升。
6.3.1 森林生态系统
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国土绿化力度,努力增加绿量,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固北部太行山和南部沿黄的生态屏障。优化树种、林分、林种结构,逐步更新退化严重的刺槐林和次生栎树林,积极营造异龄、混交、复层、近自然的多功能森林,提升森林质量。加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濒危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金钱豹、猕猴等重点保护动物,和西北部的黄楝树原始次生林的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增加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和科普宣教相应内容,全面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近期重点开展山区生态林、国家储备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古树名木保护、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等内容,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打造济源绿色基底。
表6—1 森林生态系统重点项目规划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范围 | 建设内容 |
1 | 退耕还林 | 济源全境 | 将具备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按照国家后续政策规定,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严重污染耕地及其它符合国家政策地块退耕还林,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 |
2 | 山区生态林 | 主要涉及太行山生态屏障区和沿黄生态保育带。 | 加强困难宜林地造林、立地条件较好的灌木林地改造和未达标造林地的补植补造力度,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方式,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林地利用率;选用良种壮苗,注重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多树种、多林种、乔灌搭配,营造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努力提高造林质量。 |
3 | 国家储备林 | 济源全境 | 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企业自主运营等模式,通过现有林改培、抚育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国家储备林基地。 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新造林工程、现有林改培工程及中幼林抚育工程3个部分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国储林总面积为26.91万亩。 |
4 | 森林抚育 | 主要涉及北部太行生态屏障区、南部经济林涵养区和沿黄生态保育带。 | 对郁闭度过大的中幼龄林,采取透光伐、疏伐、生长伐等方式进行抚育,调整林分结构;对遭受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危害的林分,采用卫生伐方式进行抚育;对近年来新成林的有林地,采用割灌、修枝、定株、松土除草等措施进行抚育。 |
5 | 退化林修复 | 主要涉及济源除梨林、 五龙口外的 9个镇,2个国有林场。 | 对退化林采用更替改造、择伐补造、抚育改造、渐进改造等方式进行修复,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树种组成,采用珍贵树种营造混交林,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 |
6 | 国家级公益林地管护 | 现有国家级公益林区域。 | 加强现有77.41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地管护,增加管护围栏、宣传标牌、界桩等公益林管护设施建设。 |
7 | 市县级公益林地管护 | 现有市县级公益林区域。 | 加强现有市县级公益林地管护,增加管护围栏、宣传标牌、界桩等公益林管护设施建设。 |
8 | 古树名木保护 | 济源全境 | 严格保护古树名木树冠覆盖区域和根系分布区域,设置永久性标牌和保护围栏,对衰弱、濒危古树名木采取促进生长、增强树势等措施,抢救古树名木。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制作古树名木二维码“电子身份证”。 建设任务:对664株古树名木进行保护。 |
9 | 林木良种与优质苗木补贴 | 济源全境 | 对良种苗木和生态建设优质苗木培育的生产单位实行财政补贴制度,生产各类林木良种苗木。 |
10 | 林木良种 基地建设 | 克井镇、王屋镇、邵原镇、承留镇等。 | 在克井镇新建1处国家级核桃良种示范基地;在克井镇、王屋镇、邵原镇建设3处侧柏良种采种基地;在承留镇新建1处林木种子储备库。 |
11 | 林木与花卉种质 资源库建设 | 黄楝树林区、蟒河林区等。 | 在黄楝树林区,建设1处太行榆原地保存库;在蟒河林区建设1处山桐子原地保存库;在承留镇建设一处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收集保存榆属种质资源。按照技术规程进行调查和信息管理,加强管护和监测,开展资源收集、繁殖与基础设施建设、保存林管护以及测定、评价等。 |
12 | 保障性苗圃建设 | 济源国有苗圃场。 | 改扩建国有苗圃场温室大棚,对场区试验地进行土壤改良,新修场区道路、围墙等,购置必要的种苗质量检验仪器设备。 |
13 | 太行山 自然保护区 | 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 | 保护巡护系统建设、开展太行猕猴、金钱豹等物种科研宣教、生态恢复治理、旅游设施建设、社区共建等。 |
14 |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 | 济源全境 | 新建3个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实施金钱豹、林麝、猕猴、野生百合、牡丹等野生动植物的拯救保护工程。新建2个野生动物动态监测站,布设监测样地,购买监管工具设备,组建监管队伍,加强人才培养。新建2个野生植物保护站,实施红豆杉、连香、青檀等濒危植物保护。 |
15 | 花卉种苗产业 | 济源全境 | 加强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苗木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侧柏、毛梾、青檀、流苏、槭树、栎类、国槐、文冠果、核桃等苗木生产基地。 |
16 | 济源南山省级森林 公园建设 | 济源南山省级森林公园 | 景观提升改造、水电、游步道、游客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
17 | 森林康养产业 | 济源全境 | 依托已被评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的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打造以“生态、休闲、康养、度假”为核心竞争力的森林康养产业,加快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变。 |
18 | 经济林产品 加工业 | 济源全境 | 以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为依托,重点扶持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核桃加工企业建设及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创国际国内名牌,大幅度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果品贮藏库建设,提高经济林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品链条,增加产品品种,提升储藏能力。 |
19 | 林下经济 | 济源全境 | 有序地发展林下经济,整合优势资源,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围绕“绿色、有机”特色,发展林药、林菜、林草、林花等林下种植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 |
20 | 林业产业化集群培育 | 济源全境 | 打造2家规模大、苗木种植档次高、产业结构优良、资金雄厚的苗木花卉龙头企业。促进苗木花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林业产业集群。 |
6.3.2 湿地和流域生态系统
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构建适应全面保护要求的湿地保护体系。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对济源湿地资源实施开展保护措施,提高湿地保护率,开展黄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实施湿地补水、水生植被恢复、水位调控等工程,以及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工程。持续建设万阳湖省级湿地公园,保护和恢复城区其他湿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借势小浪底北岸灌区引水工程,增加城内湿地面积,加强曲阳湖、万阳湖、玉阳湖、东湖等湖泊和蟒河、湨河等主要河流的保护与恢复建设,打造北方水城。
加强河道、渠线等廊道绿化,在黄河流域沿线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方式,增加绿化带宽度,合理优化配置造林树种,进行乔灌草复层配置,充分发挥森林在水源涵养、水质提升、水土保持中的功能和作用。
近期重点开展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万阳湖省级湿地公园相关建设内容,对沿黄生态保育带、山区水源地周围区域和河流廊道进行造林绿化,维持湿地和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
表6—2 湿地和流域系统重点项目规划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范围 | 建设内容 |
1 | 小浪底坝下湿地保护与恢复 | 河南黄河 湿地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济源段 | 开展湿地保护、湿地恢复、湿地景观营造,科普宣教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2 | 豫北山区湿地 保护恢复 | 万阳湖湿地公园 | 开展湿地保护、湿地恢复、湿地景观营造,科普宣教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3 | 水源涵养林和 水土保持林 | 沿黄生态保育带和山区水源地 周围区域 | 在黄河流域沿线,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方式,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 |
4 | 廊道绿化 | 济源全境 | 在河流和道路、沟渠两侧营造防护林带。 |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范围 建设内容
1 小浪底坝下湿地保护与恢复 河南黄河
湿地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济源段 开展湿地保护、湿地恢复、湿地景观营造,科普宣教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 豫北山区湿地
保护恢复 万阳湖湿地公园 开展湿地保护、湿地恢复、湿地景观营造,科普宣教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 水源涵养林和
水土保持林 沿黄生态保育带和山区水源地
周围区域 在黄河流域沿线,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方式,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
4 廊道绿化 济源全境 在河流和道路、沟渠两侧营造防护林带。
6.3.3 农田生态系统
完善和提升农田防护林体系,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省高标准粮田建设相结合,以乡道、村道和三级支流作为骨干林带,统筹考虑道路、河流、沟渠、农田,优化树种结构,重点栽植乡土树种,积极营造混交、乔灌搭配林带,提升防护功能,减少病虫危害,完善和提升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农田粮食生产能力。
优化优质林果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济源林果产业品牌优势,包括河南省核桃之乡、石榴和山楂的无公害产品商标等特色品牌。加强优质林果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建设核桃、葡萄、苹果等生产基地。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乡村绿化美化,建设一批森林乡村,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开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
近期重点建设核桃产业基地,优先发展薄壳核桃等优良品种,继续打造中国核桃之乡优势品牌。
表6—3 农田生态系统重点项目规划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范围 | 建设内容 |
1 | 优质林果 | 济源全境 | 优化优质林果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扩大优质林果种植面积。加强优质林果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发挥区域优势,建设核桃、葡萄、苹果、桃子等生产基地。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加强质量监督检验,促进果品安全。 |
2 | 农田防护林 | 东部平原农田林网防护区等 | 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与省高标准粮田建设相结合,以乡道、村道和三级支流作为骨干林带,统筹考虑道路、河流、沟渠、农田,优化树种结构,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增加乔灌结合比例,完善和提升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农田粮食生产能力。 |
3 | 乡村绿化美化 | 济源全境 |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四旁绿化、村屯绿化、庭院绿化等身边增绿行动,房前屋后见缝插绿,田间地头造林增绿,建设道路沿河风景林、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 建设任务:3.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5万亩,更新造林1.4万亩。 |
4 | 森林乡村建设 | 济源全境 | 建设国家级森林乡村20个,省市级森林乡村150个。 |
6.3.4 城市生态系统
持续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发挥林业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按照“以绿荫城”的理念全面提升城镇绿化、美化水平。调整优化树种结构,筛选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吸附灰尘、减轻雾霾、净化空气能力强的树种建设城区森林。增加常绿树种、针叶树种比例,实现城市四季常青、三季花开。
着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对城郊现有流转土地进行造林绿化,打造围城生态林,形成城区环城绿色屏障。中心城区内对空闲土地展开生态修复,充分利用空地建设城中绿地、游园,见缝插绿,增加城区绿量。建设城区绿道系统,将现有绿地串联起来,形成城区绿道网络,引领绿色出行,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建设一批森林特色小镇,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观光,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主导产业特色明显、复合优势度高的森林旅游产业。
近期做好中心城区绿地建设,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高标准继续提升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建设城区绿色生活圈。
表6—4 城市生态系统重点项目规划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范围 | 建设内容 |
1 | 国家森林 城市建设 | 济源全境 | 积极营建生态防护林,规划造林1.3万亩。开展城郊造林绿化工程、中心城区空闲土地生态修复工程和城市绿道工程建设等。 |
2 | 森林特色 小镇建设 | 济源全境 | 依托森林、自然风光等资源,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观光,推进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主导产业特色明显、复合优势度高的特色村镇。 |
6.3.5 规划体系
结合《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的相关要求和上述七大林业重点工作、六化行动和五大生态系统建设,以及济源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生态建设现状,相应规划十大重点工程,在深入剖析济源生态建设的优势、特色和短板基础上,将规划重点工程划分为补短板、促提升、展特色三大类型,明确工程实施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布局工程项目,稳步推进森林济源生态建设。
表6—5 森林济源生态建设规划体系表
森林济源生态建设重点工作 | 十大重点工程 | 工程目标 | 六化行动 | 五大生态系统建设 |
着力推进国土绿化 | 大规模国土 绿化工程 | 促提升 | 山区森林化 | 森林生态 系统 湿地生态 系统 流域生态 系统 农田生态 系统 城市生态 系统 |
着力提高森林质量 |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 促提升 | 山区森林化 | |
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 | 森林城市建设工程 | 促提升 | 平原林网化 城市园林化 庭院花园化 | |
着力强化资源保护 | 湿地保护与 建设工程 | 展特色 | 廊道林荫化 | |
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 展特色 | 山区森林化 | ||
着力推进绿色富民 产业发展 | 优质林果工程 | 展特色 | 乡村林果化 | |
乡村美化绿化工程 | 展特色 | 乡村林果化 | ||
着力开展市森林旅游示范市建设 | 林业产业 融合发展工程 | 展特色 | 山区森林化 乡村林果化 | |
着力推进林业改革创新 | 林业科技支撑工程 | 补短板 | 山区森林化 | |
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 补短板 | 山区森林化 |
第七章 重点工程
7.1 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
规划建设任务48.86万亩。其中,新造林22.03万亩,更新造林8.16万亩,封山育林4.67万亩,飞播造林14万亩。
7.1.1 山区生态林
1.建设范围
主要涉及太行山生态屏障区和沿黄生态保育带。
2.建设内容
加强困难宜林地造林、立地条件较好的灌木林地改造和未达标造林地的补植补造,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方式,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林地利用率;选用良种壮苗,注重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多功能树种的选用,多树种乔灌搭配,营造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努力提高造林质量。全面开展封山育林,依据适宜封育地现有植被群落特征,合理选择封育类型和方式,强化封禁、育林、管护等措施,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植被。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46.0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36万亩(新造19.20万亩,更新8.16万亩),封山育林4.67万亩,飞播造林14万亩。详见附表6—1。
(1)人工造林新造
2018~2022年新造总面积9.6万亩,占规划任务的50%,每年新造1.92万亩,每年占10%;
2023~2027年新造总面积9.6万亩,占规划任务的50%。
(2)人工造林更新
2018~2022年更新总面积3.264万亩,占规划任务的40%,每年更新0.6528万亩,每年占8%;
2023~2027年更新总面积4.896万亩,占规划任务的60%。
(3)封山育林
2018~2022年封山育林总面积2.802万亩,占规划任务的60%,每年封山育林0.5604万亩,每年占12%;
2023~2027年封山育林总面积1.868万亩,占规划任务的40%。
(4)飞播造林
2018~2022年飞播造林总面积7万亩,占规划任务的50%,每年飞播造林1.4万亩,每年占10%;
2023~2027年飞播造林总面积7万亩,占规划任务的50%。
7.1.2 农田防护林
1.建设范围
主要涉及东部平原农田林网防护区。即梨林、五龙口东南部、轵城东北部,克井东南部区域。
2.建设内容
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以乡道、村道和河流沟渠林带作为骨干,优化树种结构,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完善和提升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农田粮食生产能力。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0.70万亩,全部为新造。详见附表6—1。
2018~2022年新造总面积0.3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50%,每年新造0.07万亩,每年占10%;
2023~2027年新造总面积0.3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50%。
7.1.3 廊道绿化
1.建设范围
主要涉及国道、省道、市道、高速路及河流两侧。
道路廊道以208国道、二广高速、荷宝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为主,河流廊道主要以黄河一级支流沁河、蟒河、逢石河、大峪河、大沟河、砚瓦河等为主。
2.建设内容
目前济源廊道绿化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林带存在部分老化现象,需要更新以确保廊道体系的完整和效能的发挥;树种种类较少,层次结构多为单一的乔木单层结构,且常绿树种比例过大,需要丰富观花、观叶等树种,形成乔灌草复层结构林带;道路林带建设不足,防护林宽度还需进一步增加。
针对以上问题,在廊道建设中实行常绿与落叶搭配、乔灌结合,积极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增加乔木混交林比例。实现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丰富绿化层次,打造“一年四季景不同”的景观走廊。在廊道的节点(道路及河流交汇处),增加廊道绿化宽度,提高绿化标准。廊道绿化要考虑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扩容改造需要,适当预留道路建设空间。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2.13万亩,其中道路廊道1.93万亩(全部为新造),河流廊道0.2万亩(全部为新造)。详见表6—2。
(1)道路廊道
道路廊道绿化标准如下:
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建设标准:安全保护区外,单侧栽植宽度不低于100米的高大乔木树种;
国道、省道两侧绿化建设标准:单侧栽植宽度不低于50米的高大乔木树种;
县乡道路廊道两侧绿化建设标准:单侧栽植宽度30米以上的乔木树种,乡村道路可因地适度进行绿化。
2019年新造0.9万亩,2020年新造0.53万亩,2021年新造0.5万亩,近期完成全部任务。
(2)河流廊道
河流廊道绿化标准如下:
黄河干流两侧绿化建设标准:单侧栽植宽度不低于500米的乔木树种;
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不包括黄河干流)两侧绿化建设标准:单侧栽植宽度不低于50米的乔木树种;
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其他河流(渠、沟)两侧绿化建设标准:单侧栽植宽度不低于30米的乔木树种。
2019年新造0.07万亩,2020年新造0.07万亩,2021年新造0.06万亩,近期完成全部任务。
7.1.4 国家储备林
1.建设范围
涉及济源11个镇、2个街道和2个国有林场。
2.建设内容
按照《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企业自主运营等模式,通过人工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等措施,建设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国家储备林基地。
通过采用先进成熟的林木培育技术,营造高效人工林,抚育现有低效林,推广良种良法,实行集约经营、定向培育,提高造林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森林科学经营。推进项目区林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经营性向集约经营性转变,增加木材储备,提高营林水平。
3.建设任务
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新造林工程、现有林改培工程及中幼林抚育工程3个部分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国储林总面积为26.91万亩。
(1)新造林工程
新造林栽培面积10.15万亩,均为人工植苗造林,分布在承留镇、克井镇、梨林镇、愚公林场、天坛街道等14个单位。
(2)现有林改培工程
现有林改培面积5.52万亩。改培措施主要包括间伐、补植、割灌、施肥等。分布在五龙口镇、王屋镇、承留镇、南山林场等13个单位。
(3)中幼林抚育工程
中幼林抚育面积11.25万亩。主要包括疏伐、补植、修枝、割灌除草等。分布在克井镇、思礼镇、南山林场等12个单位。
(4)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苗圃0.8万亩;配套机井、蓄水池、林四级作业道路等基建项目。
7.2 森林城市建设工程
7.2.1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1.建设内容
按照“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理念,着力推进森林进城,拓展城区生态空间,实现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将森林科学合理地融入城市空间,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充分利用城区有限的土地增加森林绿地面积,特别是将城市因功能改变而退化的土地优先用于造林绿化,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保护和发展城市周边的森林和湿地资源,建设以休闲游憩、生态防护为主的城周森林,利用城市近郊道路、河流,建设景观防护林。在重点企业周边和城郊沿线营建各具特色的生态防护林、休闲观赏林、城郊森林公园等,着力推进森林惠民。建设遍及城乡的绿道网络和多节点生态服务设施,着力推进城市森林质量提升。加强森林经营,培育健康稳定的近自然城市森林,鼓励使用乡土树种、有益人体健康和吸收雾霾的树种。着力推进城市森林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文化传播功能,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
2.建设任务
(1)城郊造林绿化工程
对天坛、北海2个街道及克井、承留、思礼3个镇的现有流转土地,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打造生态防护林、休闲观赏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精品牡丹园,建设人在景中、城在林中的森林济源。
项目共计造林1.3万亩,包括以下内容:
①企业周边生态防护林
在金利、万洋、豫光等重点企业周边1000米范围内,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积极营建生态防护林,着力筑牢生态屏障。
企业周边生态防护林绿化面积共计4344亩。
②分散地块休闲观赏林
相关镇、街道对各自区域内的分散地块,按照一块地一种主题观赏树种的原则,建设休闲观赏林。主题树种应能体现乡镇文化特色,营造景观的同时宣传乡镇文化。
分散地块休闲观赏林绿化面积共计5738亩。其中承留626亩,思礼1713亩,克井2140亩,天坛543亩,北海716亩。
③城郊森林公园
在克井镇新庄村和北海街道庙后居委会周边,利用现有地块,分别建设2处高标准城郊森林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游乐、康养锻炼的场所。
2处城郊森林公园面积共计1642亩,其中克井镇1042亩,北海街道600亩。
④精品牡丹园
围绕济渎庙周围建设精品牡丹园,传承济渎文化,打造精品牡丹观赏区。北环路以北、汤帝北路以东约700亩区域栽植观赏牡丹,建设精品牡丹园。北海街道和天坛街道约819亩土地,重点提升济渎庙周边造林质量。
精品牡丹园绿化面积共计1519亩。
(2)中心城区空闲土地生态修复工程
为合理利用济源土地资源,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量、提升绿化质量,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改善,实现城市内涵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对中心城区空闲土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空闲土地生态修复实施范围为中心城区未开发利用、未开工建设的现状临时农用地、空地、荒地等空闲土地,主要包括天坛街道、虎岭高新区、北海街道、沁园街道、玉泉街道等区域,充分利用此类土地,进行城市森林、绿地、游园、健身活动场地等的建设。
共计对59处空闲土地进行生态恢复,总用地面积约7097亩。其中天坛街道18处、1040亩,虎岭高新区8处、538亩,北海街道5处、2412亩,沁园街道19处、2168亩,玉泉街道12处、939亩。
(3)城市绿道工程
重点建设城区的绿道体系,以城区的道路和河流构建绿道网络,串联起城区内的公园绿地、广场、防护绿地等,绿道宽度控制为1.50~5.00米。配套建设绿道服务设施,包括绿道驿站、停车设施、接驳设施等。引导市民开展新型休闲生活方式,引领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
①道路型绿道
建设东环路绿道、东二环路绿道、南环路绿道、北环路绿道,串联北海大道带状绿地、和风园、东湖公园、双阳河带状绿地、古轵生态园、珠龙河、龙泉湖等。
以现有道路为依托的绿道,不能长距离借道城市道路和公路的非机动车道,而是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慢行道路系统,穿行于绿地之中。在无法满足绿道建设用地需求时,可通过局部改造,采取立体穿越城市空间,如地下通道、建筑架空、空中廊道等。另外,绿道进入公共交通枢纽等地时,应设置相应的接驳点与步行街进行衔接,并设置自行车停靠点或租赁点,以保证绿道的连续性。
道路型绿道总长9.8公里,其中东环路绿道0.8公里,东二环路绿道4公里,南环路绿道2.2公里,北环路绿道2.8公里。
②滨水型绿道
建设珠龙河绿道、蟒河绿道、湨河绿道,串联龙泉湖、珠龙河滨水带状绿地、蟒河滨水绿地、新蟒园、清趣园、望春园、烈士陵园、迎春园、湨河园、东湖等。
滨水的绿道在建设时,场地条件满足的,可以依托现有的滨水步道适当进行拓宽、改建;场地条件不满足的,则应顺应水系走向,在满足防洪要求和保障安全的条件下,尽量贴近水道,合理利用滩涂地,营造亲水空间,无法利用滩涂地的,可借道河堤或架设栈道/桥等,但距离不宜过长。
滨水型绿道总长26.7公里,其中珠龙河绿道6.9公里,蟒河绿道6.5公里,湨河绿道13.3公里。
7.2.2 森林特色小镇建设
1.建设内容
根据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要求,依托森林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优势,以林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弘扬乡土生态文化,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观光,实施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突出主导产业特色,形成集聚复合优势度高的特色村镇,成为度假、休闲、体验、运动、养生和疗养的佳境。
2019年1月,河南省印发《河南省绿化委员会河南省林业厅关于印发省级森林城市申报考核办法、评价指标、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和森林特色小镇申报考核办法的通知》(豫绿〔2019〕2号),对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申报与考核提出了具体要求。优先考虑在国有林场的场部、护林点等适宜地点,利用老旧场址、场房民居,建设以利用森林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划定了四种类型,即即森林康养型、生态旅游型、生态绿化型和特色产业型。
森林特色小镇的定位要避免同质化,在体现本土特色的同时要与其他特色小镇有区别。王屋镇、克井镇、五龙口镇等位于北部太行生态屏障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有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小沟背等多处优质森林旅游景区,应优先发展山地类的森林康养型和生态旅游型特色小镇,打造优质森林康养基地;下冶镇、邵原镇林业产业特色鲜明,山楂、核桃、石榴等林果基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应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型小镇;大峪、坡头镇南依黄河,依托正在开展的黄河湿地生态恢复项目和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应优先打造湿地类的生态旅游和康养型特色小镇,成为南部沿黄康养休闲养生带的重要节点。
2.建设任务
规划森林特色小镇10个。
2018~2022年建设森林特色小镇3个,占规划任务的30%。分别位于王屋镇、下冶镇、坡头镇,各自以山地森林康养型、特色林果产业型、湿地生态旅旅游型为特色,建成森林特色小镇示范点,对后期其他小镇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023~2027年建设森林特色小镇7个,占规划任务的70%。在国有林场场部、护林点,以及其他适合建设的乡镇,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开展建设。
7.3 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1.建设内容
乡村绿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开展农村“四旁”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绿化、房前屋后绿化等身边增绿行动。注重保护乡村风貌,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彰显济源地域风情,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建立乡土乡风浓郁的森林乡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和苗木花卉基地,建设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外林果围村林,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根据济源地形地势、资源分布等条件,将乡村划分为平原区和山区两类,分别根据两类乡村的实际基础条件进行绿化美化建设。
(1)平原区乡村
包括分布于东部平原的梨林镇全部村庄,以及轵城镇、五龙口镇、承留镇、思礼镇和克井镇部分村庄。规划至项目实施后,绿化覆盖率达到35%,每个村庄要有1个以上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或游园;主街道绿化率达到90%以上,小巷绿化率(按长度计)达到40%以上;庭院绿化率(按户统计)达到90%;村级道路绿化率达到90%。
(2)山区乡村
包括分布于除平原区以外的其它村庄,即坡头镇、下冶镇、大峪镇、王屋镇、邵原镇的全部村庄,以及承留镇、思礼镇、五龙口镇和克井镇的山区村庄。规划至项目实施后,绿化覆盖率达到30%;每个村庄有1个面积不少于30亩的游园和公共绿地,主街道绿化率达到85%以上,小巷绿化率(按长度计)达到40%以上;村级道路绿化率达到85%。
2.建设任务
建设国家级森林乡村20个,省、市级森林乡村150个;规划造林绿化任务3.9万亩,其中,新造林2.5万亩,更新1.4万亩。详见附表8。
(1)森林乡村
积极建设森林乡村,以花石村、涧南庄村、白涧村、神沟、汤洼、小沟背、逢北、砚瓦河、赵老庄、林仙、大沟河等为优先建设点,打造森林乡村样板工程。全面提升乡村环境,为未来建设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基地奠定基础。
森林乡村创建应从造林增绿扩面、森林景观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森林功能效益、森林保护管理、乡村绿化管护等方面对认定标准进行全方位规范,重点对森林覆盖率、四旁绿化、宜林地绿化、森林景观格局、森林防护功能、涉林收入水平等考核内容进行具体细化,严格把关。
2018~2022年建设国家级森林乡村8个,省、市级森林乡村52个;
2023~2027年建设国家级森林乡村12个,省、市级森林乡村98个。
(2)乡村绿化美化新造林
2018~2022年新造林1万亩,占规划任务的40%,每年新造0.2万亩,每年占8%;
2023~2027年新造林1.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60%。
(3)乡村绿化美化更新造林
2018~2022年更新0.5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40%,每年更新0.11万亩,每年占8%;
2023~2027年更新0.8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60%。
7.4 优质林果工程
优质林果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也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济源的林果声名远扬,产量高,核桃是济源林果招牌产业,苹果、山楂、石榴等多种水果均在河南省榜上有名,曾获“无公害产品”商标品牌,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未来围绕优质林果基地、苗木花卉基地和林下经济基地“三基地”建设,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结合“乡村林果化、庭院花园化”要求,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林果专业村、专业大户发展优势林果。优化优质林果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扩大优质林果种植面积。加强优质林果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发挥区域优势,建设核桃、葡萄、苹果、桃子、甜柿等生产基地。依托林果产业助力绿色崛起、生态富民,发展特色林果种植、生态观光和果品深加工产业,建设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生态农庄和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名优特水果集散地,促进林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加强质量监督检验,促进果品安全。
规划核桃产业基地4.5009万亩,包括新造1.9659万亩、改培2.535万亩;特色经济林2.4846万亩,新造1.4046万亩,改培1.08万亩。详见附表9。
7.4.1 核桃产业发展
1.建设范围
主要涉及市域范围内的核桃产业基地,以邵原镇、下冶镇、大峪镇和坡头镇为主。
2.建设任务
(1)核桃产业基地建设
核桃是济源主要的林业产业,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市。加快核桃产业的发展,是示范区主导的经济林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对于打造济源绿色果品、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要优化核桃产业区域布局,优先发展薄壳核桃,改良老残或劣质的核桃果园,并在集中连片、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较足的地块新增核桃基地。
①核桃产业基地新增
2018~2022年新造0.786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40%,每年新造0.1573万亩,每年占8%;
2023~2027年新造1.179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60%。
②核桃产业基地改培
2018~2022年改培1.014万亩,占规划任务的40%,每年改培0.2028万亩,每年占8%;
2023~2027年改培1.521万亩,占规划任务的60%。
(2)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栽植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品种优质化”的原则,立足济源实际,采取“政府扶持、群众参与、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核桃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广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力争做到科学布局、规模建设、整体推进,示范引导、扶持发展专业村、专业社、专业户。
在邵原、下冶、大峪、轵城、克井等薄皮核桃重点区域,建设薄皮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50亩以上的示范区200个,100亩以上的示范区50个。改善供排水、完成环种植区路网建设,采用现代林果栽培技术,严格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基地各项操作规程,控制使用有害农药等化学物品。
(3)核桃龙头企业建设
采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等形式,引进、扶持和建设一批核桃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饮料加工、核桃风味食品加工、精练核桃油等特色林果精深加工,在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上创品牌、育精品、出名牌、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开发格局的形成。
以玉阳山核桃公园为济源核桃产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和政府监管,创新“玉阳山”自主品牌,让玉阳山核桃品牌享誉全国,带动济源其他核桃产业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
7.4.2 水果基地建设
1.建设范围
主要涉及市域范围内的葡萄、苹果、桃子等水果基地,以邵原镇、下冶镇等水果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为主。
2.建设任务
以济源的苹果、石榴、山楂等优势品种为主,借助果饮等产业发展建立苹果、石榴、山楂等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同时带动其他杂果品种的发展。逐步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更新、改造低产低效经济林,打造特色经济林发展片区。扩大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比例,大力开发经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特优新品种,形成具有区域鲜明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示范带动周边地区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打造邵原富硒苹果、王屋山花椒、马村酥梨、韩彦山楂、朱庄石榴等一批林果特优品牌。
(1)特色经济林新造
2018~2022年新造0.5618万亩,占规划任务的40%,每年新造0.1124万亩,每年占8%;
2023~2027年新造0.8428万亩,占规划任务的60%。
(2)特色经济林改培
2018~2022年改培0.432万亩,占规划任务的40%,每年改培0.0864万亩,每年占8%;
2023~2027年改培0.648万亩,占规划任务的60%。
7.5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7.5.1 大力提高新造林质量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推进森林结构优化调整。
一是调整林种结构。要认真研究适应不同纬度区域要求的森林植物群落,注重针叶林、阔叶林与常绿树、落叶树等树种的补植搭配,形成乔、灌、花、草、藤“五形”合理配置,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彩化、果化“五化”协调统一。
二是确保使用优质种苗。严格执行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造林过程中培育和使用优质种苗。完善种苗招投标机制,杜绝“唯价格”采购种苗。造林作业设计要明确良种使用和种苗质量要求,并将其作为检查验收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完善功能结构。要深入研究各类树种的特点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满足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防护林等多种功能需求。
四是优化布局结构。要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努力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济源范围内新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混交林比例达到70%以上,乡土树种比例达到60%以上,常绿树种比例达到30%以上,珍贵树种比例达到3%以上,优良苗木比例达到90%以上。
7.5.2 森林抚育
1.建设范围
主要涉及北部太行生态屏障区、南部经济林涵养区和沿黄生态保育带。
2.建设内容
对郁闭度过大的中幼龄林,采取透光伐、疏伐、生长伐等方式进行抚育,调整林分结构;对遭受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危害的林分,采用卫生伐方式进行抚育;对近年来新成林的幼林地,采用割灌、修枝、定株、松土除草等措施进行抚育。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29.29万亩。其中,中幼林抚育23.99万亩,新造林抚育5.3万亩。详见附表10—1。
(1)中幼林抚育
2018~2022年中幼林抚育总面积12.148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49.36%,其中,2018~2020年每年中幼林抚育2.471万亩,每年占10.3%;2021年和2022年每年中幼林抚育2.3678万亩,每年占9.87%;
2023~2027年中幼林抚育总面积11.8415万亩,占50.64%。
(2)新造林抚育
2018~2022年新造林抚育总面积2.6739万亩,占规划任务的50.45%,其中,2018~2020年每年新造林抚育0.5411万亩,每年占10.21%;2021年和2022年每年新造林抚育0.5252万亩,每年占9.91%。
2023~2027年新造林抚育总面积2.6261万亩,占49.55%。
7.5.3 退化林修复
1.建设范围
主要涉及济源除梨林、五龙口外的9个镇、2个国有林场。
2.建设内容
对退化林采用更替改造、择伐补造、渐进改造等方式进行修复,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树种组成,采用珍贵树种营造混交林,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12万亩。详见附表10—1。
2018~2022年退化林修复总面积3.4296万亩,占规划任务的28.58%,其中,2021年和2022年每年修复1.7148万亩,每年占14.29%;
2023~2027年退化林修复8.5704万亩,占71.42%。
7.5.4 林木良种培育
1.建设内容
建设林木良种示范基地、侧柏良种采种基地,建设林木种子储备库,对林木良种苗木生产单位进行补贴。围绕解决城市绿化和村镇绿化树种单一、乡土树种匮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楝树、榆树、椴树、榉树等乡土树种的良种选育,抓好野生优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为树种结构调整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林木良种。
2.建设任务
在克井镇新建1处0.1万亩国家级核桃良种示范基地;在克井镇、王屋镇、邵原镇建设3处侧柏良种采种基地0.2万亩;在承留镇新建1处林木种子储备库。(详见附表10—2)。
7.6 湿地资源保护工程
7.6.1 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
1.建设内容
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加强湿地管护、湿地公园保护管护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对自然湿地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人工湿地,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和科普宣教体系,实行优先保护和修复,恢复原有湿地,扩大湿地面积。在重点湿地区域,开展湿地补水、水生植被恢复、水位调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2.建设任务
加强湿地(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主要河湖水系等)保护管理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现有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保护区后续工程建设。
2018~2022年,加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包括黄河湿地生态恢复项目二期、三期和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确保湿地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
2023~2027年,在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对重点区域的自然湿地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人工湿地,实行优先保护和修复,恢复原有湿地,扩大湿地面积。同时,开展保护点、管护码头、标志门、疫源疫病监测站、生态定位站、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结合小浪底北岸(济源)灌区工程,持续推进曲阳湖、万阳湖、玉阳湖、东湖、龙潭湖、龙腾湖、蟒河、盘溪河、湨河、桑榆河、苇泉河等河湖水系的湿地建设工程。规划在万阳湖省级湿地公园开展清淤、净化水质等工程,建设环湖健身步道。积极推进玉阳湖湿地公园、龙潭湖生态园、龙腾湖公园、东湖公园等湿地公园建设。同时开展蟒河、盘溪河、湨河、桑榆河、苇泉河等河流的水系保护和恢复工程,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未来也要进一步做好滨水绿化工作,提升滨水空间环境,将济源打造成独具魅力的北方水城。详见附表11。
7.6.2 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1.建设内容
以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继续完善湿地保护与管理工程建设,修复和稳定湿地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的生存与栖息提供良好环境。
2.建设任务
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工程建设,包括湿地植物恢复工程、巡护系统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
在沿黄岸边水生植被退化区段,实施人工辅助恢复植被50公顷,通过恢复水生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修复和稳定湿地生态系统。植物选择以叶形宽大的挺水和浮叶湿地植物为主。
在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新建巡护步道26公里,采用土石路面,路宽3米。购置巡护设备,提高巡护能力,防止人为破坏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和盗猎野生动物情况的发生。
新建2个野生动物科研监测站,布设监测样地,购买监管工具设备,组建监管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监测与研究,掌握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解决保护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新建2处疫源疫病监测点,包括疫源疫病检测室、活体隔离室、病体标本贮藏室、物资保管室等空间。加强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疫源疫病控制,提升鸟类的救治能力。详见附表11。
7.7 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7.7.1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1.建设内容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野生动物救护繁育,改善和扩大栖息地,开展就地、迁地、种源保护和野化放归回归。建设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2.建设任务
加强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管理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现有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保护区后续工程建设,包括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特种救护、保护设施设备购置和维护,专项调查和监测,宣传教育等。
新建3个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实施金钱豹、林麝、猕猴、野生百合、牡丹等野生动植物的拯救保护工程。
新建2个野生动物动态监测站,布设监测样地,购买监管工具设备,组建监管队伍,加强人才培养。
新建2个野生植物保护站,实施红豆杉、连香、青檀等濒危植物保护。完善救护中心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动物隔离室、观察室、治疗室、笼舍等,购买野外救护装备、医疗救护和疗养设备,培训救护人员。安装红外相机、监控设备,购置交通工具,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点6处,完成视频监控中心的对接。
完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购买必要的监测及办公设备,安装可与监测中心对接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2套,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设备、消毒药品、个人防护设备等应急物资1套。详见附表12—1。
7.7.2 生态公益林地管护
1.建设范围
主要涉及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坡头、轵城、承留、思礼、克井、五龙口等10个镇和愚公、南山2个国有林场的公益林地。
2.建设内容
基本稳定国家级公益林面积,合理增加省级公益林面积,落实上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济源根据财力状况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管护围栏、宣传标牌、界桩等公益林管护设施。
3.建设任务
加强原有77.41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地管护,规划期内省级公益林管护面积增加30万亩。新建公益林管护围栏327公里,新建公益林管护宣传标牌192块,新建公益林界桩9555块。详见附表12—2。
7.7.3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1.建设现状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它客观记录和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自然界的物种变迁,是研究社会与自然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活标本、活文物。古树名木对于发展文化林业,营造文明环境,促进生态意识进步,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对促进生态建设、传承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济源境内古树名木众多,有664株,主要分布于邵原、坡头、王屋、大峪、轵城等镇,主要树种有国槐、皂角、柏树、橿子栎等。
2.建设范围
济源境内现存的古树名木。
3.建设内容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组织开展以古树名木保护为主题的专题宣传科普活动,包括古树名木资源的现状、保护情况、保护意义、保护价值、文化价值,提高人们对古树名木保护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同时,对一些具有特殊文化价值和珍稀古树要设置专门的科普宣教牌,对其进行文字说明和介绍,提高人们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
(2)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确保专款专用
把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的职能工作范畴,设立古树名木的专项保护基金,每年核定一定的款项,用于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濒危古树名木抢救等。
(3)增加科技支撑,开展科学研究
在日常养护、病虫害防治、老树复壮、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采用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高效管护古树名木。同时开展年龄鉴定、生长发育、树势复壮、株体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更好的保护古树名木资源。
(4)建立古树名木基因库和动态监测体系
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境、长势、保护现状等项目进行动态监测,详细掌握古树名木的动态变化情况,以便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5)落实对新增古树名木的管理
定期普查,对新增的古树及时进行登记和挂牌,落实管护。
4.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664株。对现有的664株在常规保护的基础上,逐年详细落实具体管护措施。
按年度分,2018~2022年实现332株古树名木严格保护,占规划任务的50%,每年保护古树名木66株,每年占16.57%;
2023~2027年实现332株古树名木的严格保护,占50%。详见附表12—2。
7.7.4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
1.建设内容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开展济源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建设和完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库。
2.建设任务
在济源范围内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在黄楝树林区,建设1处太行榆原地保存库;在蟒河林区建设1处山桐子原地保存库;在承留镇建设一处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收集保存榆属种质资源。详见附表12—3。
7.8 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充分发挥森林产品品种丰富、可再生、绿色无污染的优势,依托森林资源和特色林业产业基础,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做优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做大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7.8.1 花卉种苗产业
1.建设范围
主要涉及中心城区区域。
2.建设内容
加强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苗木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侧柏、毛梾、青檀、流苏、槭树、栎类、国槐、文冠果、核桃等苗木生产基地,积极开展本地优质野生花卉树木的研究、驯化、选育、繁育工作,形成济源花卉苗木特色。高标准组织生产,配备喷灌、滴灌等设施,提升苗木质量,增强苗木生产供给能力。
3.主要任务
提档升级,巩固现有苗木花卉基地3万亩;扩建苗木花卉产业基地0.3万亩;建设600亩乡土树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1个苗木花卉专业交易市场,为济源各个苗木花卉企业提供信息交流,畅通销售渠道,促进有序竞争,并提供检疫和运输服务。努力把济源苗木花卉市场发展成为豫西北、晋东南领先的大型综合市场。详见附表13—1。
7.8.2 森林旅游产业
1.建设内容
按照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理念,以适应现代生活、养老养生、休闲观光为目的,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全面构建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以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为补充的森林旅游体系,形成“北部太行森林休闲生态旅游带”和“西南沿黄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带”两条森林旅游带,全面带动济源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详见附表13—2。
(1)北部太行森林休闲生态旅游带
以太行山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主题景区为主,包括王屋山、九里沟、小沟背、黄河三峡、黄楝树原始森林、五龙口等。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等森林旅游设施,进一步丰富森林公园内涵。
(2)西南沿黄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带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精准扶贫工程,在济源西南部的沿黄区域,依托坡头、邵原、大峪、下冶等镇优越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产业资源、生态文化资源等,构建西南沿黄森林康养旅游带。开展以养心、森林游憩等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
2.主要任务
(1)南山科普教育基地
在南山建设科普教育基地。主要内容包括科普教育展馆、森林树木生长演替展示区、林业科学研究展示区等。通过图文展板、模型、标本、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森林资源保护与建设的成果,让人们走入森林,溯其渊源,了解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呼吁人们共同携手保护生态资源,充分发挥科普宣传教育功能。
(2)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
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下,在保护区实验区设置科普宣教牌,建造生态观鸟长廊,展出各类宣教作品,方便游客参观学习。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将野外监控视频实时传输到多功能展览大屏,从而实现人与鸟类的零距离接触。同时,组织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活动,普及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等相关科学知识,促进社会进一步了解、关心和支持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
(3)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
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为南北走向,是国家规划的九条森林步道中唯一一条通向首都北京的步道。济源王屋山为步道南端起点,太行八陉之首。根据自然与文化景观分布现状,建设太行山森林步道130公里,起点位于王屋镇天坛山林区,向北穿越王屋山景区迎恩宫、千年银杏树、紫徽宫、十方院、天坛山、王母洞、千年红豆杉等景点,向东穿越十里河、水洪池传统村落、九里沟景区、愚公移山干部学院、卢仝茶园、那些年小镇、蟒河口水库、引沁济蟒渠、盘谷寺、沁龙峡景区、河口村水库、五龙口景区等。沿线设置标志物、指示牌、标志牌、露营地、救援点、公共卫生间、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将步道打造成为人们走向自然荒野的最近平台和最美地标。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自然体验机会,使人们能够深入森林、拥抱森林、感知森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森林游憩需求。
(4)南山林场党建活动红色基地
依托“困难地造林”、“三代务林人”先进事例,建设红色精神示范基地,进一步宣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和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科技兴林的一代代务林人。
(5)野生动物驯化基地
建设野生动物驯化基地,以梅花鹿基地建设为主,完成实验楼、猛禽馆、饲料仓库、监控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7.8.3 森林康养产业
1.建设内容
依托济源丰富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产业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打造以“生态、休闲、康养、度假”为核心竞争力的森林康养产业,加快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变。规划重点建设王屋山、南山森林公园、云潭山庄等3处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坡头、留庄、连地、双堂、泰山、陆家岭、张岭、桐树岭、邵原、明珠岛等10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详见附表13—2。
2.主要任务
(1)王屋山森林康养基地
依托王屋山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丰富悠久的道教文化底蕴和药王孙思邈养生文化,以森林氧吧、中医药种植、道医禅修、温泉药浴、健康教育、养生度假等服务为特色,打造以“生态、休闲、康养、度假”为核心竞争力的森林康养产业,加快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变。
依托药王孙思邈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以林山村孙真坟小组、迎门沟和愚公村为中心,建设一处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的健康旅游度假区。以林山村孙真坟小组、迎门沟和愚公村三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打造药王养生谷、中草药植物体验园和王屋山中医药养生观光区三大功能区。建设游客中心、药王祠、药王引导堂、药膳房、养生讲堂等。
(2)南山森林公园康养基地
以森林氧吧、健康教育、养生度假等服务为特色,建设森林休闲区、森林娱乐区、避暑疗养区、动物观赏区、科研教学区五个功能区,打造以“生态、休闲、康养、度假”为核心竞争力的森林康养产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
(3)云潭山庄康养基地
以引沁济蟒渠、九里沟景区、卢仝茶社、玉阳山核桃公园、万寿宫、玉阳山麻姑庙等为依托,完善养老休闲、生态文化、农耕体验、研学实践、愚公文化、核桃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强各森林旅游区(九里沟、水洪池、王屋山、承留南山等)的联系性,构建森林康养八大版块,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森林康养旅游网络。
规划以玉阳山旧山村杨才书小组、愚公渠、万寿宫、核桃公园等四个区域建设为主要内容。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养生讲堂、药膳房、药膳加工区、仓库等。配备中草药养生体验配套服务设施、药膳加工设备、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以及智慧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同时配套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工程。
7.8.4 经济林产品加工业
1.建设范围
涉及11个镇。
2.建设内容
以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为依托,重点扶持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核桃加工企业建设及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创国际国内名牌,大幅度提高产品竞争力。积极推进经济林优良品种选育、苗木繁殖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
强化对经济林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健全销售组织和营运管理,构建林产品销售网络。解决农户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积极性。提倡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建设从生产到市场的完整的产业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加强果品贮藏库建设,提高经济林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品链条,增加产品品种,提升储藏能力。
3.建设任务
经济林产品新增年果品加工5万吨,新增果品储藏能力1万吨。详见附表13—2。
7.8.5 林下经济
1.建设范围
涉及11个镇。
2.建设内容
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要求,科学合理、适度有序地发展林下经济,整合优势资源,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围绕“绿色、有机”特色,发展林药、林菜、林草、林花等林下种植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
近期以鸿润苗木为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建设林下葡萄、菊花、白芷、牛蒡、丹参、红花酢浆草、紫花苜蓿等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在济源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逐步扩展林下经济的种植规模。
3.建设任务
到2027年林下种养面积达到22.2529万亩,其中林下种植面积达到16.8249万亩,林下养殖面积达到5.428万亩,林下养殖规模达到42.29万头(只)。详见附表13—1。
(1)林下种植
2018—2022年林下种植面积达到12.7549万亩,其中2019—2021每年新增3.188万亩,2022年新增3.1909万亩;
2023—2027年林下种植面积新增4.07万亩。
(2)林下养殖
2018—2022年林下养殖面积达到5.428万亩,其中2019—2021年每年新增1.327万亩。
7.8.6 林业产业化集群培育
1.建设内容
重点打造2家规模大、苗木种植档次高、产业结构优良、资金雄厚的林业产业基地企业,确定为苗木花卉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使苗木花卉企业进一步提高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苗木花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林业产业集群。
2.建设任务
规划形成规模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2个。其中种苗花卉产业化集群1个,核桃产业化集群1个。
7.9 林业科技支撑工程
1.建设内容
以突破制约济源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重点,发挥林业科技创新在培育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引领林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林业关键技术攻关、应用与示范,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林业科学技术普及,建立满足林业生态建设需求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林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查体系,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林业科技支撑创新体系,提高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2.建设任务
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试验和标准化示范方面:开展优良乡土树种、优良木本粮油树种、珍稀树种等新品种选育、审(认)定林木良种和新品种等5项,开展重点科技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5项。建立科技与标准化推广与示范园(基地)20个。围绕生态建设和生产、科研、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森林经营、特色经济林、森林康养等需求,制(修)订林业行业标准5项。建设林业标准示范基地2个。
林木良种选育与区域化试验方面:依托林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主要树种良种选育与种质创新团队1个,在国有林场设立林木良种区域化实验基地2个。成立林业技术推广站、大沟河林场科研中心,国家核桃良种示范推广基地,筹备成立猕猴研究中心。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筹建院士工作站1个、重点实验室2个,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在不同立地类型区,建立林业中长期科研试验示范基地1个,建立中间试验网络基地2个,国家储备林基地新建生态定位观测站1个。建立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林业标准和科技人才信息库。
培训林业技术骨干及林农1万人次,每年1千人次。
详见附表14。
7.9.1 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森林安全保护,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推进“互联网+”林业信息化平台、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林业基层站所、森林公安和人才队伍等建设。(详见附表15)。
7.9.2 森林防火工程
1.建设内容
强化森林火灾预警监测系统、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队伍能力、森林航空消防、林火阻隔系统等的建设。
2.建设任务
(1)森林防火瞭望监测系统建设
在现有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基础上,提升改造林火控制指挥系统6套、新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前端30套、新建入山卡口视频监控前端40套和购置无人机5架,实现对济源林区瞭望监测全覆盖、无盲区;新建2处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提高森林火灾预测水平,为森林火灾扑救提供科学数据。
(2)森林消防队伍能力建设
购置扑火机具、扑救物资、应急车辆和科技含量高的“以水灭火”装备,在重点林区建设集队伍驻防、物资储备于一体的靠前驻防点及森林航空消防飞机野外停机坪、取水点,实现队伍靠前驻防和森林火灾“地空”配合灭火,把森林专业消防队打造成河南一流、全国先进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
(3)河南省森林防火野外实训基地
在南山林场南沟林区建设河南省森林防火野外实训基地,包括教学用房、学员宿舍、学员餐厅、观摩台、体能训练场、拓展训练场、森林防火野外实训场、警用模拟训练场、直升机停机坪及附属工程;购置森林防火、教学、办公、生活等方面物资装备。
(4)林火阻隔系统
在国有以及济源重点林区规划建设防火通道150公里,生物防火林带400公里,减少森林火灾蔓延区域,提升森林火灾扑救效率,降低森林火灾损失。
(5)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
在国有南山、愚公林场,布设VSAT便携站、配备BGAT系统及卫星电话,购置通信指挥车、便携式中继设备,建设卫星链路机、通信塔等,构建无线卫星通讯网络和火场数字超短波通信网络,完善济源林火预警与指挥系统网络建设,实现济源森林火灾扑救指挥畅通无阻。
7.9.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1.建设内容
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防控服务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到2027年济源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8%以上。
2.建设任务
(1)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建设完善市级检测预警平台1套,配备信息网络设备、信息管理设备、航空遥感监测设备以及监测预警管理软件各1套。
建设完善市级测报站1个,配备调查实验设备、信息网络设备、信息处理设备以及测报管理软件各1套。
建设自动化监测点10个。建设乡村测报点50个,对乡村兼职测报员培训,充实林业有害生物测报。
(2)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建设市级检疫实验室1个配备实验仪器设备、信息管理设备和检疫信息管理软件等各1套。
建设普及型国外引种隔离试种苗圃1个配备检疫检验设备、隔离试种设备、除害设备、辅助设备等各1套。
(3)林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建设完善区域性药剂药械库1处,新建功能性建筑300平方米,配备防治设备、消防器材、防治作业防护设备和警戒器材等。
建设市级应急防治专业队1个,每年选择2名防治专业队员进行相关培训。
建设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和无公害园区1个,并购置一套专业防治设备。
(4)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建设林业有害生物科普与标本馆1个,新建功能性建筑1000平方米,配备标本制作设备、宣传展示设备和交通工具各1套。
建设网络森林医院1个,购置信息管理设备1套及防治费用。
省、市、乡(镇)三级专家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化防治组织,购置1套专业防治设备。
建设林业植物检疫检查站1个,新建功能性建筑150平方米,配备检疫设备、检疫执法设备和交通工具各1套。
7.9.4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赵圪塔林区管理中心黄河三峡管护用房一座,面积380平方米,建设年度2019年;新建卫佛安林区管理中心办公用房一座,面积380平方米,建设年度2025年;新建卫佛安林区管理中心高谷堆管护用房一座,面积200平方米,建设年度2025年;新建南山林场场部实验室一座,面积400平方米,建设年度2020~2025年。
新建国有济源市愚公林场封门林区管理中心办公用房一座,面积340平方米,建设年度2019年;新建天坛山林区管理中心十方院管护用房一座,面积340平方米,建设年度2021年;新建蟒河林区管理中心郭庄管护用房一座,面积180平方米,建设年度2019年;新建蟒河林区管理中心圪针庄管护用房一座,面积180平方米,建设年度2020年。
7.9.5 林业基层站所建设
(1)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
加强林业技术推广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更新业务器械,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对济源现有的11个镇林业工作站进行改扩建,改善办公设施、购置交通工具和业务器械,加强人员培训。
(2)木材检查站建设
新建苗店木材检查站1处,包括苗店木材检查站综合办公楼500平方米,违法物品暂扣场1处,指挥调度中心1处;对虎岭木材检查站进行提升改造。
为两个木材检查站配备执法车辆和办公设施各1套。
(3)林木种苗站建设
继续加强林木种苗站建设,配备必要的行政管理、林木种植资源普查评价、质量检验、种苗执法仪器设备,改善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检测条件,整体提高林木种苗管理能力和水平等,规划期内进行持续建设。
7.9.6 林木种苗建设工程
(1)建设内容
开展国有苗圃基础设施改新建设;危旧生产设施改造;加强林木种苗建设,配备林木种苗质量检验设备。
(2)建设任务
改扩建国有苗圃场温室大棚1000平方米,对场区100亩试验地进行土壤改良,新修场区道路500米,对场区1500米围墙进行修整;新购种苗质量检验仪器设备1套。
7.9.7 森林公安建设
着力推进森林公安的“四项建设”。通过加强森林公安信息化建设,提高核心战斗力。全面推进“金盾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森林公安信息系统,形成以信息化引领和主导森林公安警务工作的格局。通过推进警务实战化建设,提升实战能力。坚持“一切面向实战、一切为了实战”理念,健全警力下沉长效机制,主动向管理要警力、向科技要警力、向机制要警力,做强专业刑侦队伍,做强一线实战单位。创新执法办案工作机制,落实执法责任,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公信力。强化执法理念教育,把规范化执法作为硬要求,切实整改突出问题。同时,要把促进林区和谐作为硬目标,不断改进执法方式。把群众满意作为硬道理,不断完善监督考评。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提高森林公安亲和力;通过推进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提升内生驱动力。优化现有警力资源,合理分配警力。同时,加强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开展经常性培训,提高民警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1)市级业务技术用房建设
新建市级业务技术用房1处,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2)数据中心建设
新建指挥中心一处,面积50平方米,新增数据设备1套。
7.9.8 人才队伍建设
在济源林业系统开展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培训2000人次,每年200人次;培养高端人才3名,引进高级人才5名。
7.9.9 依法治林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林,保障济源林业建设。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督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为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执法环境。
7.9.10 智慧林业建设
规划结合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3S技术,围绕着“一张网”、“一个库”、“一张图”三个方面开展济源自然资源系统的信息化工程建设。
(1)“一张网”
“一张网”即打造济源林业物联网,利用遥感、视频监控、自动传感、二维码、RFID、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济源重点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的无线网络覆盖、加强整体区域的数据采集能力。
新建前端物联网系统1套,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设备、400米HZ4G—LTE传输系统、供电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新建视频监控中心1处,面积300平方米,并配备相关设备。
(2)“一个库”
“一个库”是指结合济源的森林资源数据特性、生态要素数据特性、生物多样性要素数据特性等建立济源自然资源监测体系信息资源目录,并依据信息资源目录构建济源自然资源系统核心数据库。其中包括:公共基础数据库、林业基础数据库、林业专题数据库、林业综合数据库共四大数据库。通过整合各重点生态区域现有的各项数据,为济源林业资源管理提供标准化数据资源支撑。实现各级、各部门间的数据交互、管理、共享、展示、统计、分析。
新建后端平台1套,包括资源管理共享平台、视频会议平台、视频联网管理平台、多媒体融合指挥调度平台、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核心数据库服务器及配套。
(3)“一张图”
“一张图”是指基于GIS系统和数据库,结合济源林业管理方面的业务需求,构建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三维可视化综合管理,推进森林资源动态监管,加强森林防火、林政稽查、社区管理、资源保护等业务管理。
通过“一张网”、“一个库”、“一张图”的建设,使济源林业的信息化工程走在先列,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第八章 投资估算
8.1 投资估算
8.1.1 估算依据
(1)《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6年。
(2)《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5年。
(3)《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4年。
(4)《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4年。
(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4年。
(6)《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5年。
(7)《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6年。
(8)《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河南省政府,2007年。
(9)《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河南省政府,2013年。
(10)《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18年。
(11)《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及提升工程绩效评估报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7年。
8.1.2 投资标准
根据相关标准,结合我省市场询价和现地调研结果等实际情况,确定各工程投资标准:
(一)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山区生态林,人工造林新造(更新)2300元/亩、封山育林250元/亩,飞播造林250元/亩。农田防护林新造(更新)折合片林面积为1500元/亩。廊道绿化新造(更新)1700元/亩。
(二)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乡村绿化美化新造(更新)1700元/亩。
(三)优质林果工程。木本油料林,核桃新造2500元/亩、改培1500元/亩;油用牡丹新造4160元/亩;其他新造2500元/亩、改培1500元/亩。特色经济林新造2500元/亩、改培1500元/亩。
(四)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中幼林抚育800元/亩,新造林抚育300元/亩。退化林修复1500元/亩。
(五)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林木种苗4000元/亩,花卉6000元/亩。
其他非营造林工程项目根据各自建设特点,结合国家相关标准确定单位建设投资标准。
8.1.3 投资估算
经估算,规划总投资246094.44万元。
(一)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总投资72266.5万元。其中,山区生态林造林67595.5万元(人工新造44160万元、更新18768万元、封山育林1167.5万元、飞播造林3500万元);农田防护林造林1050万元(全部为新造);廊道绿化3621万元(全部为新造)。
(二)森林城市建设工程。总投资8534.55万元。其中,国家森林城市建设8434.55万元、森林特色小镇100万元(森林特色小镇投资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奖励资金为辅)。
(三)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总投资22630万元。其中新造4250万元,更新2380万元,国家级森林乡村建设4000万元,省、市级森林乡村建设12000万元。
(四)优质林果工程。总投资13848.75万元,其中木本油料(核桃)8717.25万元,特色经济林5131.5万元。
(五)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总投资40482万元。其中,森林抚育20782万元(中幼林抚育19192万元、新造林抚育1590万元);退化林修复18000万元;林木良种基地1500万元,林木种子储备库200万元。
(六)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总投资11800万元。其中,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8000万元,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3800万元。
(七)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总投资16690.28万元。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8890万元(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2170万元,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1150万元,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设施设备建设1080万元,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4000万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490万元),公益林地(补偿)管护3737万元(国家级管护980.45元,省级管护450万元,公益林管护设施建设2306.55万元),古树名木保护13.28万元,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培育4050万元。
(八)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总投资40148.36万元。其中,林木种苗240万元,花卉1800万元,森林旅游5150万元(省级森林公园建设3650万元),太行山森林步道(济源段)1500万元,森林康养产业1500万元,经济林产品加工业23000万元,林下经济8358.36万元,林业产业化集群100万元。
(九)林业科技支撑工程。总投资5090万元。其中,林业关键技术攻关、应用与示范1100万元,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试验和标准化示范160万元,林木良种区域化试验基地1300万元,科研平台1960万元,科技推广示范基地500万元,科技推广培训(林农等)70万元。
(十)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总投资14604万元。其中,森林防火6929万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3102.5万元,“互联网+”林业信息化平台250万元,国有林场基础设施1932万元,林业基层站所843万元,林木种苗建设315万元,森林公安447.5万元,人才队伍和职业教育195万元,智慧林业建设905万元。
8.2 资金来源及筹措
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林业科技支撑工程、保障能力提升工程中的公益林和生态林建设管护补助需要政府来进行重点投资;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森林城市建设工程、优质林果工程和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则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政府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作为奖补引导资金即可。
资金来源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积极争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森林防火、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公益林补偿等国家工程项目投资。
二是政府财政投资。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要根据工程任务和财力可能,把林业建设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加大投入力度。涉及示范区管委会总投资及年度投资的,由济源林业局根据工程任务作出详细概算,经财政局和其他相关部门后,报示范区管委会审核确定。示范区管委会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湿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
三是绿色融资。积极争取开发性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为规划工程建设提供绿色信贷,加大贷款贴息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建立林业发展基金。融资主要用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林业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
四是社会资金。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投入资金,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推动社会资金投入规划工程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社会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优质林果、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工程。
8.3 效益分析
规划任务完成后,将大幅度改善济源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每年新增生态和经济效益价值达63.48亿元。
8.3.1 生态效益
森林济源生态建设每年新增生态效益价值45.54亿元。新增森林年生态效益26.78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7.75亿元、保育土壤价值4.67亿元、固碳释氧价值1.80亿元、积累营养物质价值0.77亿元、净化大气价值1.88亿元、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5.22亿元、防护农田效益价值1.83亿元和森林游憩价值2.86亿元。
新增湿地年生态效益价值18.76亿元。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0.33亿元、景观游憩价值2.02亿元、环境净化价值4.57亿元、蓄水调洪价值10.88亿元、固碳释氧价值0.96亿元等。
8.3.2 经济效益
每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7.94亿元。主要包括木材价值3.56亿元、苗木花卉产值4.70亿元、木本油料和特色经济林产值3.90亿元、林下种植养殖产值3.10亿元(林下种植0.62亿元、林下养殖2.48亿元)、林产工业产值1.13亿元(经济林产品加工业0.85亿元、果品储藏库0.28亿元)、林业旅游收入1.55亿元。
8.3.3 社会效益
本规划全面实施后,由于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湿地面积扩大且得到有效保护,木材和经济林产品增加,不仅能推进济源林业全面发展,而且能提高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承载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济源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将年均增加10%以上,造林、抚育、花卉苗木培育等建设任务使得济源每年将吸纳1万多人就业。通过公益林地管护招聘当地护林员,以及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等绿色产业发展,将促进山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预计到2020年济源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以及参与营造林森林经营活动等可以促进6000名贫困人口脱贫,为济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同时,通过森林城市、森林特色小镇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使人们能够体验和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全民共享森林生态福祉。
第九章 保障措施
9.1 加强组织领导
要高度重视森林济源建设工作,各镇(街道)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要把林业生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专门的森林济源建设工作小组,由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住建、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森林济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林业局。领导小组加强对森林济源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规划编制、拟定工作计划、逐级分解任务,组织实施和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及时上报有关森林济源建设的动态情况、单项工作成果,总结建设成果和经验,完成总结报告并报省级相关部门。
9.2 强化责任落实
(1)明确主体责任
按照《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要求,严格实行绿色发展指标年度评价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加强对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林业约束性指标的重点考核,将森林河南(济源)生态建设目标任务列入镇(街道)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内容,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紧紧围绕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责任体系,深入推进重点生态区域林长制工作,建设市—镇(街道)—村三级林长制体系,将责任细化到各个专员,强化各方森林济源生态建设主体责任,确保规划任务的圆满完成。
(2)明确协同责任
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住建等相关部门,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进一步健全大造林大绿化工作格局,不断提高济源造林绿化工作成效。
(3)明确服务责任
林业局主要负责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发挥绿化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国土绿化长效机制,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9.3 加大资金投入
(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
省级预算安排的资金重点用于公益林、生态林建设管护补助,研究制定对社会造林的奖补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建立完善奖补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的绩效管理机制。各镇(街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投资承受能力,结合本地林业生态建设实际,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持森林济源生态建设。
(2)创新投融资机制
支持林业部门与金融机构深化合作,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持续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加快国开行、农发行项目贷款落地进程,进一步发挥政策性贷款、贴息贷款在创新林业投融资体制中的积极作用,吸引金融资本更多投入林业生态建设。创新林农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林业贷款产品和管理模式,简化林权抵押贷款手续,解决林农、林业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问题。积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碳汇林,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3)充分吸纳社会资金
加大开放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市场化运作,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9.4 注重政策扶持
(1)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奖代补机制
对高标准完成年度林业工作目标且综合考核排名前列,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国家级森林乡村、林业产业化集群、优质林果建设和造林质量等成绩突出的镇(街道),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资金;对未完成目标任务且综合性考核排名倒数的进行处罚。做到奖优罚劣、奖惩分明,树立明确的工作导向,切实调动各地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深化林业产权改革
积极探索“政府出地、市场运作、企业投资、农民受益”的造林机制,以机制创新从源头上解决集体林地“三权分置”问题。坚持资源有价、交易有市、管理有法、经营有偿的原则,深入探索全面盘活资源、充分发挥集体林地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探索通过置换、赎买、租赁、入股等形式收储重点区位商品林。
(3)落实优惠和扶持政策
对社会投资主体制定扶持政策,解决前期投入无效益、土地流转等问题。用足、用活、用好目前政策性贷款和贴息贷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社会投资团体,保证其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和国家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深入研究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全社会参与、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制定和完善相关社会化服务政策
建立健全林权抵押物的担保收储平台、碳汇交易平台,完善森林资源资产抵押与交易平台。完善森林保险制度,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地方特色林木保险工作。
9.5 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作为林业工作的重要工序,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力宣传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主题,突出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积极宣传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林业法律法规,热情讴歌森林济源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唤起全社会对林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