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济源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加强战略规划,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心用情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济源力量。
坚持规划引领,明晰发展蓝图。高标准编制市级黄河规划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等专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积极谋划重大项目,围绕国家、省重点支持方向,规划实施重大项目98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坚持生态优先,擦亮绿色发展底色。重新启动乡村振兴“3+1”工作,大规模开展生态绿化、农田综合整治、农业农村用水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截至目前,济源累计完成营造林26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3个,全域森林覆盖率达45.58%,“鱼鳞坑”造林模式开创太行山困难地造林的典范经验,纳入河南省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大会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坚持以水而定,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认真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对黄河流域涉水企业分类管理,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中原特钢入围水利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节水型工业企业典型案例。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黑臭水体治理攻坚、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三大行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统筹用好黄河水资源,小浪底北岸灌区济源段一期竣工并试通水,第三自来水厂投入试运行,投资8.75亿元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即将竣工。
坚持因地制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打造8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做强做优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纳米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滩布局氢能、碳捕集、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纳米新材料产业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服务业扩量提质,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那些年·小镇、小有洞天等精品民宿成为旅游消费的亮点。建成全省首家外向型经济一站式服务中心,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3年突破300亿元大关。做精做优现代农业,全链条、全产业、全生态实施种业振兴、兔业振兴、奶业振兴、中草药和新饮料产业培育行动,蔬菜制种基地面积近6万亩。
坚持保护传承,守护黄河历史文化根脉。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现代豫剧《山路弯弯》荣获“河南文华大奖”,大型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在京成功演出,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的电影《愚公移山》将是全球首部AI全流程动画大电影,黄河船工号子、王屋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济源黄河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