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认真记录、真诚对话、答疑解惑……连日来,在济源各驻村帮扶单位开展的“昼访夜谈”活动中,面对一件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党员干部耐心倾听群众诉求,仔细记录,确保大事小事烦心事件件有体现、事事有着落。
“以前村里有4处残垣断壁和一段水毁道路,影响村容村貌。帮扶单位了解情况后,多次沟通协调,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王屋镇西门村党支部书记张敬和告诉记者,示范区农业农村局驻村帮扶以来,帮助销售红薯粉条8000余斤,销售金额8万余元;积极争取培育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项目资金9万元;帮助制订2025年红薯淀粉和粉条烘干产业项目实施计划,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进一步提升西门粉条加工能力。
针对农村群众的作息习惯,济源采取“日出而访、日落而谈”的方式,让党员干部真正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在一线访出焦点问题,在一线办出实事好事,在一线锻造优良作风。随着“昼访夜谈”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件件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得到了解决。
“新水管质量真不赖,用几十年应该没问题!”王屋镇谭庄村一村民看着新铺设的自来水水管,忍不住感叹,“以后吃水更放心了”。
谭庄村依托天坛山供水工程,用的是自来水。由于山区地理条件复杂,受夏季强降雨、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因素影响,供水管道破损,供水压力时高时低、水量时大时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引起了驻村帮扶单位示范区妇联、济源新闻传媒中心的关注,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诉求,积极与水利部门联系,敲定了供水管网提升事宜。经过现场查看,水利部门确定铺设1200米长的主管道和2300米长的分管道。目前,管道铺设接近尾声。“驻村帮扶单位还依托山区特色资源,协助村里建起直播间,大力推介美景和农特产品。”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孔战说,驻村帮扶单位还向交通运输部门协调了柏油,对直播间和停车场进行修整,有效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
群众关心的问题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基层社会治理最根本的问题。
“通过安置公益岗、推荐就业创业等形式,帮助18名村民实现就业”“帮助村里创建了河南省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示范点,并获奖金10万元”“帮助销售富硒小米5000斤、富硒纯红薯粉条5000斤”……谈及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帮扶,邵原镇张凹村村民赞不绝口。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章财介绍,驻村帮扶单位还协调移动公司投资40万元,新建大型信号塔;争取项目资金9万元,购买农机设备;争取资金270余万元,建设“坡改梯”标准农田1300余亩。
一支笔、一本登记表、一份宣传册,驻村干部走街串巷,深入群众家中,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聚民心,拉家常、讲政策、解难题……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这样的场景在济源已成为常态。
从家长里短到就业增收,从作物种植到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在“昼访夜谈”中既提矛盾困难,又说心愿期盼,一份份“问题清单”“心愿清单”变成干部的“履职清单”。一场场“昼访夜谈”“谈”出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更“谈”出了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新天地。
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民生项目加快实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今年以来,济源各驻村帮扶单位共征集群众意见、建议196条,办理实事165件,直接投入和帮助引进资金4446万余元,引进致富项目15个,培育产业31个,新修道路9.44公里,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651万余元。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成富营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将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压实工作责任,亮出工作态度;继续“零距离”了解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广泛听取民情民意,汇聚民智民力,切实将群众的“心上事”变成干部的“上心事”,以实际行动融入基层“工作圈”、融入群众“生活圈”,使基层治理更有温度、群众幸福生活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