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济源工业经济发展回眸
来源:济源日报 作者:侯琪琳 通讯员 杨彪 时间:2024-09-25 08:29

编者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济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正阔步走在现代化济源建设的新征程上。

即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5周年·奋斗史诗 复兴伟力”系列报道,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济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优异成绩。

75载栉风沐雨,75载砥砺奋进。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75载春华秋实,75载非凡成就。75年来,济源抢抓时代机遇,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落后、缺乏生机到开放、兴盛、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全面小康的跨越式转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王屋巍峨耸立,黄河奔流入海。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济源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以勇立潮头、高歌猛进的姿态,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扬帆起航、逐浪前行,书写了恢宏壮丽的出彩篇章,交出了浓墨重彩的时代答卷。

跑出发展“加速度”

1978年至2023年,济源工业增加值从7150万元跃升到420.5亿元,工业占GDP比重从40.1%提升到53%,规模以上企业从1998年的113家增加到2023年的308家。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更是达到2028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五小工业”起步,济源持续秉持“兴工富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持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推动产业延伸、转型、升级,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白银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能源、现代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了有色金属、钢铁、化工、食品饮料四大支柱产业,纳米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能源和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新材料、氢能与储能、碳捕集工程等N个未来产业齐头并进的“4+6+N”工业体系。

2023年,示范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今年1至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工业投资增长2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的贡献率达126.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0.6个百分点,延续今年以来持续两位数的增长态势……

一串串耀眼的数据、一项项喜人的成果,见证了济源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辉煌历程。济源交出了“含金量”十足的“工业答卷”,创造了工业发展“济源模式”“济源经验”,实现了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强势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坚持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着力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推动基础原材料向先进有色金属、先进钢铁、先进化工等新材料方向延伸,实现制造业价值链跃升、产业链优化、竞争力重塑,加快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变。

强大的工业,既是城市的底气,也是发展的依托。75年来,济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持续扩大工业规模,以“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等工作为抓手,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不断夯实工业基础,推动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豫光金铅集团、金利金铅集团2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企业500强”,河南省共计13家;4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数量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位次均实现大幅前移。发展规模更大,韧性更强,后劲更足……济源工业支撑作用愈发凸显,高质量发展的筋骨更强、动能澎湃。

焕发工业新活力

金秋时节,桂子飘香。在豫光电解铜箔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阴极辊设备高效运转,闪烁着玫瑰色光泽的铜箔正源源不断地产出。铜箔产业是豫光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谋划实施的支柱产业,也是济源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看经济既要看总量、看规模,也要看结构、看质量。要想让济源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蓄势的良好态势,就必须做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济源工业结构单一,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粗糙。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截至2023年,济源已经拥有规模以上工业33个大类,形成了既有以有色金属、钢铁、化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又有以纳米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能源和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优势再造,加快“焕新”。有色金属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催生更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产值接近2000亿元。豫光集团大力发展合金材料、高纯金属新材料,正在加快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高科技产业集团。联创化工在高端聚酯材料和耐高温尼龙材料核心单体、电子级环氧树脂等材料方面实现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济源钢铁特殊钢大圆坯生产线成功拉出直径1.2米超大规格连铸坯,在特殊钢产品领域跨上新台阶。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上新”。电子信息、纳米材料、水处理剂、高性能合成金属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20%,营收超350亿元。今年1至7月,全区高技术产业、高成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0.3%、26.0%、30.8%,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纳米二氧化钛产品打破美日等国垄断,实现进口替代。低温银浆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全球首台(套)湿法混炼胶连续生产线建成投产,纳米材料产业入选全省“7+28+N”第一批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产业链名单。省委书记楼阳生对济源纳米材料中试基地作出批示:“河大济源中试基地是一个成功案例,希望深化探索,为科技赋能产业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产业换道领跑,加快“立新”。随着全球首条利用钢渣在水泥窑“捕碳”的生产线在济源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竣工投产,总投资约9.8亿元的碳捕集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围绕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着力打造全国第一个“零碳负碳”示范园区,助力济源“双碳”目标落实落地。主动融入郑汴洛濮氢走廊,积极拓展氢能综合应用场景,金马能源氢产能大幅提升,推动大批氢能重卡投入跨省长途大宗货物运输,城市短途物流货运场景加快布局,新能源物流运输加快创新发展。济源还与陕西海澜航空合作规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区。

豫光金铅成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奖牌制作专用白银指定供应商;济源钢铁特钢产量排名全国第3位,由中国优特钢行业第一阵容进入核心阵容;河南首家国内产能最大生物降解塑料项目在济源投产……75年来,济源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对产品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竞争力,努力打造“名、特、优”产品,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挺起发展“硬脊梁”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济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秉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全面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延链升链、新兴产业补链强链、未来产业建链成链、循环经济闭链成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创新稳步提升。济源坚持围绕产业链谋划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拓展产业链,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布局建设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创新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76.3%,全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755.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6%;数字经济发展向好,全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6%……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连续5年全省第一。2020年至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实现了3年翻番的倍增目标。示范区规上工业企业“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居全省第4位。近些年,济源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组建济源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济源市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成立7家产业研究院。“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河南省首批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之一,豫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济源钢铁牵头建设省特殊钢材料创新中心。今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共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成功签约,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正在加快推进。

工业转型高效推进。召开示范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会,每年出台“一转带三化”工作方案,持续推进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成立中国移动(郑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济源分院,与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数字政府一体化统筹建设合作,国家试点项目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顺利建成,济源信息生活馆暨济源新一代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揭牌,人民数据(济源)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近些年,济源每年列支1.4亿元奖励资金推动“一转带三化”,大中型规上工业企业90%以上完成“三化改造”,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5%,累计上“云”企业达1688家,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43家,创建省级智能工厂(车间)45个,济源钢铁“5G+智慧钢铁”项目被工信部列入上“云”用“数”典型案例,金马能源、金利金铅入选数字领航企业。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破解磷石膏利用难题,循环经济产值突破6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省绿色低碳发展标志性项目连续两年数量居全省第一,3家企业入选2024年省级水效领跑者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深化“五链耦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6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和重点培育头雁企业名单,5家企业成为河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追“智”逐“绿”,提高产业“含新量”,正在成为济源工业的新底色。

项目建设蹄疾步稳。近年来,济源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精心谋划一批有规模、有技术、有前景的项目,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形成了以项目带动稳增长、促创新、转动能、育新质的强劲态势。济源钢铁特殊钢大圆坯改造项目、金马能源5.5米捣固焦炉大型化提升改造项目、金马中东年产180万吨焦化项目等技术改造项目,金利铅基多金属循环利用项目、鲁泰纳米氧化锌工业水综合治理及利用项目等环境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富联科技5G终端精密制造项目等智能化项目,金源氢化年产20万吨苯加氢项目等延链补链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豫光再生铅闭合生产线、富联科技(济源)产能提升项目、万洋锌业年产15万吨锌基材料绿色智造、金利航空及微电子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75年披荆斩棘,75年沧桑巨变。回望过去,济源工业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实现“量质齐升”,构筑了更加坚实的“工业底座”,奏响了发展的“最强音”。展望未来,济源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谱写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