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袭来,天空洋洋洒洒地飘下新年第一场雪,种植大户张英杰在家里感到有些憋闷,很想去田里看看。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场雪已是入冬以来第二场了。墒情自然不用担心,而且上次寒潮到来之前,张英杰已做了充分准备。“也许种地人都有这毛病,一旦闲下来,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总想去田里看看。”张英杰笑着说。
37岁的张英杰,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家在黄河岸边的坡头镇毛岭村,站在田埂上,就能看到远处清澈的黄河水流淌而过。尤其到了四五月份,各种菜花次第绽放,蜜蜂蝴蝶翩翩飞舞,人们在花丛中辛勤劳作,这多彩的画面不知陶醉了多少游人的心灵。如今又到了年底,张英杰收起以往的记忆,盘算着一年的收成,开始规划接下来的事情。
“与其硬撑着,不如我去种地”
谈起种地,张英杰有说不完的话题。
“按说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对种地大多没有多少感情。家里20多年也没种过地,未曾想大学毕业后,我却爱上了种地!”第一次见到张英杰,他就聊起自己种地的情由。
还在中学时,张英杰一家人都搬到了镇上居住。大学刚毕业时,张英杰原本打算子承父业,在镇上搞农资经营。父亲也希望他能把店做大做强。
令张英杰有些困惑的是,曾经红红火火的农资服务店,效益却逐年滑落,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些种地大户因为资金紧张,拉走了许多农资,留下的却是几张按着鲜红手印的白条。农资供货紧张时,为留住客源,店里还要向厂家垫资代付。
这样的日子,一天两天还行,一年两年就让人焦虑起来,况且他们垫付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即便这样,老客户还在流失。一头是垫付的资金一年半载回不来,甚至成了呆账;另一头是老客户,抹不开面子。张英杰不知该怎么办。
每次回老家,看到村里留守的多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谁来种地”常常是张英杰与他们讨论的主要话题。村里也希望像张英杰这样的大学生能返回村里承包土地,给田地注入新的活力,让田野恢复往日的生机。张英杰经过深思熟虑,向父亲提出“与其硬撑着,不如我去种地”,决定去闯一闯。父亲支持他的想法。
随着城乡物流业的发达顺畅,农资采购更加便捷,许多乡村农资经营者遇到了像张英杰这样的境况,也有过一样的彷徨。在综合分析形势后,越来越多的经营者转型承包农村土地,成为种地大户,或发展家庭农场。土地在经营者手中已经变为稀缺资源,承包价格一年比一年高。张英杰从2020年开始承包本村土地,承包期5年,每亩地价格由当初的650元涨为1200多元。
价格虽然越来越高,但张英杰从几年的摸爬滚打中,悟出了种田的门道:现代种田要讲究科学,越来越注意营养搭配。还有中央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和各种政策的助力,他的心里越来越有底了。
“从3年来的收成来看,这条路选对了!”临近年底,张英杰算出2023年收支账:全年收入38万元,减去成本,增收11万多元。“以前种地年头忙到年尾,如今只忙七八个月,而且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紧张之余,对张英杰来说,“种地收获的也是一种幸福”!
“干农业要舍得投资,决不能偷懒”
去年12月5日,明媚的阳光虽给人带来阵阵暖意,但这个冬天的第一次寒潮正悄然而来。张英杰在制种田里认真查看苗情。
还是这一片田地,上一年种植的100多亩制种蔬菜,涵盖了白菜、甘蓝、洋葱、萝卜、大葱等5个品种。这个品种刚收完,另一个又要登场,忙得让他透不过气来。去年冬天,他决定仅种植78亩制种白菜。单一的品种,可以让他静下心来,专注管护。
这时,技术员李来喜走了过来。他蹲下身去,拂去田里表层土,察看墒情,又看了苗情。“寒潮就要来了,尽快再追施一次肥助苗御寒,打一次药预防病虫害发生。”在李来喜的眼里,农作物也像人一样,需要保温取暖、健康过冬,这样来年才有好收成。张英杰听得仔细,连声答应“马上去做”。李来喜临走时又特意嘱咐一句“要快”!
送走技术员,张英杰就给“地保姆”打电话,联系订购高效复合肥和农药,午饭后就要去城里拉。
“干农业要舍得投资,不能偷懒、耍小聪明。”种地这几年,张英杰深有体会,“你哄田地,它也会哄你!”张英杰每次都要选用市场上最好的肥料和农药。他认为上学与种地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习要孜孜不倦,种地同样要认认真真”“即便是遇到天灾,只要灵活应对,也会有不错的收成”。靠着这样的信念,4年来,张英杰种地的收入一路走高。
从一介书生到种地大户,张英杰必不可少地品尝过种地的“酸甜苦辣”。
承包土地的第一年,张英杰与邻村大户雷伟共同商定大面积种植花生。因为当时花生行情正火,他们相信一时半会儿价格不会掉下来。
没想到,市场竟与他们开了个玩笑。那一年他们种植的花生获得近年来少有的好收成,每亩地多产100多斤。由于疫情,往年收花生的人迟迟不来,偏又遇到了连阴雨。张英杰和雷伟没办法,只得睡在面包车里,日夜守护着成堆的花生。直到当年11月底,天空飘起了雪花,也没等来期待的收入。
有时晚上睡不着,两人就反思“到底问题出在了哪儿”,商量着接下来该怎么办。“一是没有分析判断形势、精确把握市场;二是收花生与冬播白菜育苗时间正好冲突,顾此失彼,种植结构急需调整。”直到现在,张英杰对分析的结果还记得清清楚楚。
就是在这样的苦涩中,张英杰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收成。“农家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传统种田观念在现实面前碰了壁,他把方向转向了蔬菜制种产业。
第二年,张英杰就加盟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公司,开始订单式发展蔬菜制种。这下销售问题倒是不用愁了,但“有知识、没实践”的烦恼又接踵而至。大田要求地面平整、平畦要短,便于浇水和通风采光,而张英杰整出的地却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加上用大水漫灌,种苗淹的淹、死的死,活下来的也是参差不齐,24亩制种田最后只收入6.48万元。
并不气馁的张英杰,2022年迎难而上,遵照技术要求,加大肥力投资力度,增加制种面积和品种,35亩蔬菜制种全部采用滴灌,彻底改善田间生产环境。这样一来,病虫害少了,苗情好了,降低了劳动力投资,还增加了效益。仅白菜制种一项,亩产较上一年增产60公斤,收入18.23万元,是2021年收入的近3倍。
2023年夏天,制种蔬菜收获时又遇到“烂场雨”,这令他茶饭不香、寝食难安。张英杰想方设法找到一个空闲的粮仓存放,及时晾晒种子,才减少了损失。从绿茵公司的种子收购情况来看,张英杰2023年种植的50亩白菜制种产量达6658公斤,收入19.97万元,亩产值3994元,在周边十里八村已是较高的了。
“我要把种地当成事业去做”
种地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活计,张英杰愣是在家门口将其做成了一份事业。
与别人不同的是,除了几台种苗播种机,张英杰并没有购进拖拉机、收割机等现代化设备。他说,“需要的时候,提前给‘农机保姆’打个电话,对方就在地头等候。从拖拉机到小飞机,智慧农机一应俱全。”上百亩耕地,全靠张英杰一人打理,即便是农忙季节,多雇几个工人,也很少让家人过来。张英杰觉得,种地一定要跟上时代,用现代化理念去精打细算,不放过每一个增收环节。
李兴明曾是毛岭村的小组长,也是张英杰种地的好帮手好参谋。刚开始流转土地时,张英杰曾信心满满地要拿下300亩耕地,就是在家人和李兴明的劝说下,最后只包下了120多亩。现在看来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毛岭村地处山岭区,地块分散又不平整,土肥较薄,加上自己经验不足,这都可能成为增收的减分项。
承包土地的人越来越多,种地的学问越来越大。头脑活络的张英杰已成为职业种田人,每年都会参加示范区农业农村局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2023年还参加了河南省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他时刻关注着种田的走势,眼下正是农闲,便通过抖音直播、微信群了解最新农耕信息,谋划着开春后的事项,甚至考虑过付费去外地学习。
既要“慧种地”更要“会种地”,张英杰所经历的耕作之变,也正是当下中国农村所经历的崭新变化。
去年底,城区周边一些土地价格每亩年租金已升至1800元,这对张英杰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触动。
“五六年前,身边很少有人谈论种地的事”,守着土地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他还在担心“未来谁来种地”!短短几年光景,形势就发生逆转。承包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疫情过后,土地承包价格好像在与时间赛跑,年年上涨。雷伟承包的土地已经到期,在去年10月份的竞拍中,有人愿出更高价格,最后土地承包权旁落他人,这让雷伟很是失落,也给张英杰带来了新的思考。
“既然包地干5年了,应该继续干下去,况且有党的好政策,种地带来的收益比较可观。如果选择再干别的行业,又得几年熟悉。一个人一生中有几个五六年。”“种地也是一种创业,我要把种地当成事业去做。不要地价一涨,就把它扔了,这岂不等于将自己的优势给舍弃了,太可惜了!”2023年8月,张英杰曾在地头这样劝说迷茫中的雷伟。其实这些话又何尝不是讲给自己听呢!
张英杰种地执着的精神,也感染着周围的人。在张英杰的带动下,远近村里的人纷纷加入种田队伍中来。
明年张英杰承包的土地就到期,他开始考虑到期后该如何拿到新的承包权。今年6月就要支付最后一个承包年度费用,“估计费用还会再涨!”张英杰已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
再过10多天,2024年春节就要到了,张英杰有一个新的愿望,就是希望年后能到千亩以上的种地示范户取经学习,从中获取现代化种田能量,源源不断地为未来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