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文件库>济管办
索 引 号: 005691947/2020-00138 有 效 性: 有效
发文机关: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 发文字号: 济管办〔2020〕6号
标  题: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成文日期: 2020-04-01 发布时间: 2020-04-01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片区管理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管委会各相关部门:

《济源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三年行动方案》已经示范区管委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4月1日    


济源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三年行动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全产业链开发,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区域范围,绿色发展质量高、一二三产融合好、联农带农机制新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济源产业园创建工作,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为统领,立足优势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培育主体、三产融合、要素集聚、机制创新为重点,聚力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创建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二)发展目标

2020年,立足西部山区蔬菜种业+高山蔬菜、黄河沿线薄皮核桃、南部丘陵肉兔等特色优势产业,启动创建一批产业园。

经过三年创建,力争建成一批市级产业园,在此基础上,力争创建1-2个省级产业园,1个国家级产业园。到2022年,济源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基本实现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方式绿色化、加工产业集群化、产业发展品牌化、现代要素集聚化,成为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

二、创建标准及建设任务

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创建标准分别参照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制定的标准执行。

(一)市级产业园创建标准

1.主导产业特色明显。聚焦一园一业,每个产业园选择1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或1—2个关联度高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有较大规模的种养基地,符合“生产+加工+科技+营销”的发展要求,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导产业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5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

2.规划布局科学合理。产业园有明确的地理界线和区域范围,有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产业园种养、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板块布局合理,且相对集中、联系紧密。产业园建设规划与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生态宜居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形成园镇一体、产村融合的格局。

3.建设水平区域领先。产业园有一定规模,生产设施条件良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高。现代要素集聚能力强,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较高,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健全。生产经营体系完善,规模经营适度,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园区建设主导力量,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服务等产后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

4.绿色发展成效突出。种养结合紧密,农业生产清洁,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顺利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全面推行,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先于当地平均水平。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优质化,绿色食品认证比重较高,园内80%以上的生产经营主体及其产品实行可追溯管理。

5.联农带农作用显著。产业园积极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发展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有保障。在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对接市场、抵御风险、拓展增收空间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周边镇村平均水平15%以上。

6.政策措施支持有力。各相关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措施,政策含金量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运行管理机制有活力,方式有创新,有适应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和开发运行机制,多企业、多主体建设产业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形成了产业园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建设任务

产业园重点围绕以下任务开展建设:

1.壮大主导产业,建设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依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原料生产大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形成“一园一业”的发展格局,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品牌突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

2.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建设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配套组装和推广应用现有先进技术和装备,探索科技成果熟化应用有效机制,将产业园打造成为科研技术先进、金融支持有力、设施装备配套的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

3.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构建种养有机结合,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

4.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加强产业园与农户的有机衔接,鼓励引导大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重点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园创业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搭建一批创业见习、创客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风险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将产业园打造为新型经营主体“双创”孵化区。

5.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品牌培育,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尽快实现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支持入园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树立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新标杆,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6.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乡村振兴样板区。着眼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发挥产业园联工促农、联城带乡的桥梁纽带作用,吸引人、地、钱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为城乡融合发展探索路子。以规模种养为基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

三、创建主体

(一)责任主体。镇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和组织管理工作,是产业园建设责任主体。产业园可以整镇推进,鼓励跨镇联合。跨镇联合创建的产业园由产业主导镇牵头,“蔬菜种业+高山蔬菜”产业由王屋镇牵头创建;薄皮核桃产业由坡头镇牵头创建;特色肉兔产业由承留镇牵头创建。联合创建的镇、街道按照产业园划定的区域范围,积极参与配合,负责本辖区内产业园的建设服务工作。

(二)实施主体。产业园建设实施主体是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业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等,主要职责是按照各产业园的创建方案、绩效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产业园的项目建设和运营,联结带动农民广泛参与产业发展,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并自觉接受农业农村局和财政金融局的监督和指导。

(三)监督主体。农业农村局负责产业园创建工作,制定总体工作方案和支持政策,指导监督各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会同财政金融局审核各产业园创建方案和资金使用方案。财政金融局负责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成立以示范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管委会分管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承担建立健全产业园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开展组织实施、督促指导、监测评价、项目立项及管理、国家级省级产业园申报等工作。产业园牵头镇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开展编制规划、谋划项目、组织建设、督促指导、跟踪问效等工作。产业园所在镇要根据产业园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建设目标,合理确定产业园建设管理方式,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强化政策支持。成功创建省级、国家级产业园的,农业农村局会同财政金融局编制产业园创建资金使用方案,明确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建设任务、整合资金建设任务、自筹资金建设任务,明确具体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效益指标。对于正在创建的市级产业园,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施主体,借助乡村振兴及现代农业发展契机,积极申请国开行河南分行、省农发行等政策性融资,加大项目谋划和建设力度,整体推动产业园创建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撬动作用,统筹各类渠道资金集中支持产业园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严禁新增政府隐性债务。

(三)完善管理机制。定期调度产业园建设进展和运行情况,及时发布产业园动态信息,构筑产业园监测体系。开展市级产业园监测评价,评价结果与奖惩措施挂钩,对成效明显、考核优秀的,加大扶持力度;对发展缓慢、考核不合格的,强化督办或取消产业园创建资格。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及时、全面、客观地检查各类文件资料和财务资料,保证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确保资金安全运转。推进信息公开,在“济源农牧业信息网”等媒体上,对产业园建设的资金规模、使用方向、承担主体、预期成效等需要公示的内容要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园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牵扯部门多,要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产业园创建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各职能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在明确责任和分工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形成责权一致、效能统一的工作管理体系,共同推动工作开展。产业园项目立项要充分考虑项目单位的配套,把项目单位的资金、辅助设施的配套,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已经立项的项目,若出现进度、质量、监管、违规违纪等方面的问题时,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可取消资格。

(五)创新管理方式。强化“产业园优先”政策,鼓励“四台一会”体系为产业园提供信贷支持和融资担保服务,鼓励将主导产业纳入农业特色保险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入产业园建设,在政策范围内积极探索保障产业园建设的有效办法。强化科技支撑,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积极组建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力争每个产业园都有一个专家服务团队,引导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在产业园设立试验站、中试基地,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率先在产业园落地生根、示范应用。加大产业园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进行宣传报道,及时总结产业园建设的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加强观摩交流,广泛宣传推广,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积极参与,营造产业园建设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