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二年六月二十日在济源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济源市人民政府市长 庄建球
6月20日,市长庄建球在济源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记者 原震宇 李楠 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21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极具考验、极为难忘、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共同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磅礴力量。这一年,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代化济源建设精彩开局、奔跑起步。这一年,我们成功应对疫情冲击和多轮强降雨侵袭,全力守护人民安康、捍卫河湖安澜。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抓实抓牢“六稳”“六保”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生产总值完成762.2亿元、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9.1亿元、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518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294元、增长8.6%。高质量发展考核居全省第2位。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坚持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稳中求进,难中求成,力促经济运行企稳向好。
坚持扩大投资稳运行。突出“项目为王”,滚动推进“三个一批”活动,创新开展“盘活一批”工作,建立项目周调度例会制度,实行清单管理、挂图作战。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55个,完成投资245亿元;工业项目投资增长25.8%,居全省第3位;23个“签约一批”项目开工率、24个“投产一批”项目达效率100%。多措并举盘活闲置低效资产,盘活项目78个、闲置厂房33.8万平方米、闲置土地6830亩,新增产值15亿元。
坚持促进消费稳运行。列支1377万元,开展促消费专项活动,分两期发放商超零售、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电子消费券;加大汽车消费补贴力度,拉动消费近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3.7亿元、增长39.4%,商品房销售面积58.7万平方米,销售额40.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7.5亿元、增长6.3%。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3万户、增长6.4%,新增“四上企业”111家。
坚持强化服务稳运行。扎实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设立企业服务日,选派507名干部驻企帮扶,累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535个。成立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每月开展营商环境满意度评价、召开企业家恳谈会,累计办理企业投诉举报事项135项;评选表彰十大功勋企业家、十大改革创新民营企业家、十大高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全力营造尊商重企浓厚氛围。加强重点项目、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对接,累计融资贷款265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近4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6.7亿元、增长22%,居全省第1位。
(二)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坚持以产业为基加快转型发展,全面加固产业“四梁八柱”,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工业转型成效明显。纳米新材料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列入省“十四五”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5G+智慧钢铁成为首批省级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7%。豫光集团、济源钢铁入选首批省制造业头雁企业,联创化工、富泰华济源公司入选首批省制造业重点培育头雁企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5%。实施“三大改造”项目136个,完成投资156亿元,其中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77.7%,金马能源、中联水泥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新培育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2家、智能工厂2个、智能车间2个。
服务业回稳扩容。举办首届白银文化节,王屋山第一洞天文化产业园、济水源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接待游客710.8万人次,实现收入35.5亿元。总部经济快速发展,亚太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废钢铁贸易平稳运行,累计注册贸易公司575家。济源至连云港铁海双向班列多式联运命名为省示范工程,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创建扎实推进,成为全省第二批区域物流枢纽。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76亿元、增长8.6%。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建高标准农田2.9万亩,粮食总产“十五连丰”。双胞胎集团生猪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果香源观光牧场、伟恒奶牛场建成投产。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智慧农业蔬菜产业示范园建成投用,成功申报蔬菜制种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金花石省级田园综合体,济世药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怀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济源核桃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三)城乡融合协调推进。坚持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突出全域一体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区改造提升持续加力,东区规划建设徐徐展开。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4个,新改建城市管网50.7公里;主城区供热顺利转换,新增改善供热面积280万平方米;打通断头路6条,王屋路、汤帝路南延建成通车。开展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完成河岸绿化16万平方米,建成健身步道23公里。城区河流沿岸景观带建设基本完成,“龙潭夜月”美景再现,城市宜居度明显提升。
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坚持防返贫、抓巩固、促衔接、强产业,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位居全省前列。实施美丽乡村项目56个,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20个,“高颜值”乡村不断刷新。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6.8%,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5.8%,山区5镇10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投入运营,天然气实现“镇镇通”。加快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311个、100万元以上村占比12.6%。村(居)委会换届圆满完成,选出了一批挑得起乡村振兴重担的头雁队伍。乡村治理水平加快提升,坡头镇、克井镇柿槟村、五龙口镇留村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
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列入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愚公儿女翘首以盼的高铁梦想未来可期。沿太行高速、沿黄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南太行旅游公路一期建成通车。逢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列入省选点规划。建成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入选2021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四)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创新不松劲,持续拓展深度广度,不断蓄积发展动能、构筑发展优势。
重点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2543个事项不见面审批、1475个事项“马上办”、246个事项“跨省通办”、30个高频“一件事”线上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新开办企业全程“零费用”。深化综合执法改革,率先在全省分别向镇、街道下放行政处罚权60项、30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豫光集团混改稳步推进。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管委会+公司”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步推进,获批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全省数字乡村示范市、家庭农场示范市、推行林长制试点市。
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组织开展北京“双招双引”、大湾区招商等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参加跨境电商大会、进博会等节会活动,与正威集团、武汉拓材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签约富士康手机构件等重大招商项目190个,总投资615.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38.5亿元、利用外资4亿美元。出台招才引智“金六条”,深入开展“筑巢引凤”专项行动。获批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设立全省首个外向型经济服务中心,申创有色金属材料、机械基础件、珠宝首饰3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出口总额386.3亿元、增长61.3%,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获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创新驱动多擎发力。2家企业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企业成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豫光锌业认定为全国质量标杆。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之一,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特殊钢材料创新中心认定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年企业研发投入经费14.5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06%、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
(五)民生福祉稳步提升。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民生支出5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1%。
始终把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定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策略,从严落实人、物、环境“三链同防”,累计排查管控涉疫重点人员2万人次,3周岁以上人群疫苗全程接种65.5万人,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积极应对8轮强降雨,未出现群死群伤、决堤垮坝、城市持续严重内涝,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一时间启动灾后恢复重建,最大限度减少汛情灾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修缮加固、分散安置、集中迁建等方式,妥善安置受灾群众3031户;9大类703个重建项目“大头落地”,启动1.9万余户切坡建房治理,再造幸福美丽家园。
始终把群众生活冷暖挂在心头。切实将“党群连心工程”落到实处,“有困难找党员”观念正深入人心。多渠道援企稳岗、扩大就业,完成技能培训7.3万人次,新增持证5100人,发放促就业资金1.13亿元、创业担保贷款1.6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568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7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699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持续提升,困难群众全部参保,累计发放三项待遇20.66亿元。落实医药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8000余万元。
始终把群众所需所盼抓在手上。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9天,入选生态环境部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跟踪研究试点城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获优秀等次。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建成山区教师周转宿舍512套,入选全国劳动教育试验区;高考一本上线1691人,创历史新高,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获批本科单招计划。着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妇女儿童医院、中医院二期、12个镇卫生院发热门诊投入使用,二院综合病房楼、三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启动建设,妇幼保健院通过省二甲创建评审。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成功举办中国山地马拉松济源赛事、全省青少年射箭锦标赛。
各位代表!
2021年的努力拼搏、负重前行,为十四届人民政府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爬坡过坎中砥砺奋进,在改革发展中勇争一流,谋划了一批关系长远的大事,攻克了一批制约发展的难事,办成了一批普惠群众的实事。一路走来,感到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但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坚实。
五年来,我们稳健前行、跨越突破。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大关,是2016年的1.5倍,年均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6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连续五年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16年的1.4倍,年均增长6.8%。主要指标增幅和人均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多次获评“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进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新征程。
五年来,我们积厚优势、抢滩占先。豫光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金马装备大型化改造、济钢特殊钢精品棒线材等一批重大转型项目建成投产,纳米材料产业园、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中国白银城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三量”齐升。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王屋老街、“那些年”小镇、小有洞天精品民宿等项目建成投用,成功举办首届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中原餐饮博览会,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更响更亮。成为全球最大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杂交洋葱种子生产基地,获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级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
五年来,我们攻坚克难、革故鼎新。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挂牌成立,大部制机构改革圆满完成,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30余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改革、职教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济源经验”。高标准编制沿黄总体发展规划,主动融入郑州“1+8”都市圈,积极推进洛济深度融合发展。济源海关揭牌运行,“两仓”封关运营,保税物流中心申建获批,中欧(济俄)国际班列成功开行90列。投融资平台实行公司化运营,金马能源香港上市,龙兴钛业新三板挂牌,济源“企业军团”持续扩容,逐鹿资本市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8家,重点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入选全国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城市。
五年来,我们统筹全域、一体推进。建成区面积拓展到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8.57个百分点,达到68.17%。建成古轵公园、蟒河公园、植物园、牡丹园等4个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和42个城市游园,初步形成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互为补充的公园体系。城市二环实现合围,济阳高速、济洛西高速建成通车。小浪底北岸灌区全线贯通,滔滔黄河水滋润济源城,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清水长流,万亩良田更加丰饶肥沃。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建成国家级生态镇7个、生态村5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园林镇、全域生态镇。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五年来,我们倾力民生、普惠共建。59个贫困村全部摘帽,708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实现“五连降”,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率先在全省实施劳动力全员免费技能培训,城镇新增就业8.37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40%、49.8%。深入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改造老旧小区63个、化解问题楼盘125个、棚户区改造5472套、新增保障性住房5612套。率先在全省完成“就医一卡通”改革,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低保并轨,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8个,新增就学名额1.4万个,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171个,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职业技术学院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省优质高职院校。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推进,信访积案有效化解,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五年来,我们改进作风、务实担当。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勤勉务实重干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文风会风进一步改进。坚持重大事项及时向示范区党工委、市委请示报告,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热点问题处理和重大决策落实督导,办理人大议案建议701件、政协提案886件,满意率100%。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和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化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和民生项目监管。坚持“一岗双责”,落实主体责任,严肃查处各种腐败行为。
五年来,我们深化全民国防教育,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不断强化。落实老干部政策待遇,帮助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七五”普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第七次人口普查任务圆满完成。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工商联、工会、援疆、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机关事务、史志档案、邮政快递、广播电视、科学普及、驻市外机构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国安保密、地震气象、水文河务、防灾减灾、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等工作得到新提升。
各位代表!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回望五年发展历程,每一位济源人都是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忘不了,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昂首阔步奔小康!忘不了,面对汹涌而来的特大暴雨,我们风雨同舟携手行,筑牢堤坝保安澜!尤其忘不了的是2020年以来,面对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经历时间最长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闻令而动,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坚决打好疫情防控全民阻击战,守护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宁!
各位代表!
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济源跨过的每一道关口、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定向领航,关键在于省委、省政府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鼎力支持,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济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消防救援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来济回济投资的创业者,向关心支持济源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
安不忘危,兴不忘忧。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疫情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全面恢复基础还不稳固,企业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产业转型任务较重,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实体经济困难增多;要素制约明显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艰巨,高水平创新人才匮乏;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商务配套等功能亟待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营商环境、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仍有不少短板弱项;政府服务意识和效能有待提升,部分工作人员担当精神、创新意识、能力水平还需增强等。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关键时期,是济源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省委对济源提出了“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七个方面作示范”工作要求,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擘画了济源未来五年发展宏伟蓝图,赋予了济源发展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干出时代风采、拼出美好未来!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核心要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深入落实“七个方面作示范”工作要求,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以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为主题,以创新引领、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为发展路径,以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
今后五年,在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建设实力强的现代化济源。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经济总量在突破1000亿元基础上再上新台阶,提前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为2030年再造一个新济源打下基础。在特色发展以特取胜上作示范,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钢产品深加工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纳米材料产业基地。
——建设活力足的现代化济源。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在30%、35%以上。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作示范,高质量完成一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济源经验”。
——建设百姓富的现代化济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在城乡统筹共同富裕上作示范。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可及,在整体医疗水平、教育质量、养老体系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本科院校2所、三甲医院1家、国家5A级景区1家,在文旅融合康养结合上作示范,济源人民一路向前、昂首奔跑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打造共同富裕典范城市。
——建设品质优的现代化济源。突出济源特色,深度融入郑州“1+8”都市圈。将东区建成山水城园和谐共生、产教研城深度融合的现代新城,成为济源发展重要一翼。老城区全面改造、焕然一新,小城镇加速提质、独具特色,美丽乡村星罗棋布、遍地开花,“一核、两组团、两轴、四区、多点”发展格局加快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实现75%以上,在打造绿色低碳高品质城市上作示范。建成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启动侯济郑高铁前期工作,形成“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直达周边市县,快速通道覆盖全部镇,全市人民圆梦之路实现“梦圆”。在建强组织提高治理效能上作示范,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全省领先,将平安幸福送到千家万户。
——建设生态美的现代化济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完成省定目标,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彰显,在绿色转型发展中站排头,在节约集约环境友好上作示范,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市更美丽。
实现上述目标,要牢牢把握六个方面要求: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让基层基础更牢固。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讲政治的高度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推动省委、省政府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指示要求落实落细。加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以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转换动能,让产业集群更高端。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加大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人才招引力度,实施高质量发展“四个倍增”计划,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存量优化、增量崛起,全力培育有色金属、钢产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纳米材料及现代化工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两大200亿级产业集群,能源新能源、绿色环保两大100亿级产业集群,奋力蹚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新路子。
三是坚持全域一体,让城乡融合更紧密。坚持精致和精细并行,加快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让城市更具承载力、辐射力。探索“全域化推进、全链条发展、全员化参与”乡村振兴新路径,持续扮靓美丽乡村“面子”、丰盈乡风文明“里子”,不断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让农村更富吸引力、竞争力。推动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等业态深度融合,强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打造旗舰劲旅。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让内生动力更强劲。积极抢抓郑州“1+8”都市圈发展机遇,更加精准对接“双循环”市场需求,更深层次推进跨区域协同合作,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攻京沪广、面向大东南,全面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努力在产业、创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更多合作成果。聚焦营商环境、行政审批、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强化系统集成、科学配置资源,打造更多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改革成果。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让生态环境更怡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绘就最美生态图景。扎实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让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向碳达峰、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推动环境向绿色挺进、产业向生态攀升。
六是坚持富民利民,让民生福祉更普惠。持续拓宽富民增收渠道,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高标准落实民生兜底保障,大力度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公共卫生管理、养老救助服务等保障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民生需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各位代表!
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今后五年,我们将勠力同心、奋力拼搏,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用我们的负重前行换取全市人民的岁月静好,用我们的实干创新赢得济源的灿烂明天!
三、2022年重点工作
五年看头年,开局最关键,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年初召开的示范区党工委四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暨示范区党工委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经济增速,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以来,我们遇到的困难挑战超出预期,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堵点,部分行业困难加大,中小微企业面临运营困境,旅游娱乐、交通出行、住宿餐饮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活动受到制约。虽然一季度经济总体延续向好态势、运行在合理区间,但是进入4月份以后,经济形势陡然严峻、始料未及,主要指标增速下滑明显,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当前,时间即将过半,任务仍有缺口,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看到利好机遇,随着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扩投资政策靠前发力,政策效应加快释放,正常的经济秩序将持续恢复,经济运行会逐步回归正常轨道。通过纵向分析、横向比较,综合考量、科学测算,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我们仍然有信心、有决心、有底气!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年目标任务上来,提振精气神、按下快进键,付出超常力、干出加速度,把耽误的进度追回来,把受到的损失补回来,全面夺取“双胜利”。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稳住经济发展大盘
把握“三个坚持”稳投资。坚持“项目为王”,滚动实施“三个一批”活动,持续推进“盘活一批”工作,强力开展“双十攻坚”,突出抓好171个省市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500亿元。盘活项目308个、厂房面积97.6万平方米、用地2万亩以上。聚焦中央预算内资金重点支持的7大领域35个专项,聚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重点支持的9大领域30个专项,高质量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坚持“三大改造”,加快推动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施济钢产能置换装备升级、万洋锌基材料绿色智造、豫光再生铅闭合生产线等改造提升项目97个,投资150亿元以上,创建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3个、绿色工厂2家、质量标杆4家以上,加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大改造”全覆盖。坚持“万人助万企”,完善信息化助企服务平台,建立政策支持、运行监测、互学互比等六项机制,深入开展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拖欠企业账款等专项整治行动,集中解决企业关心的融资、用地、用工等难点问题,让企业放心投资、专心发展。
注重“三个培育”稳主体。培育壮大规模以上企业,持续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重点抓好引领性企业、稳盘子企业、创新型企业、激活力企业四类市场主体,推动豫光集团、济源钢铁、万洋冶炼、金利金铅、金马能源等重点企业产值增长10%以上,以大企业稳增长夯实经济发展支撑;完善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四上企业”突破800家。培育做强专精特新,鼓励引导中小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培育做多市场主体,综合运用纾困减负、激活增效等各项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确保年内新增市场主体1万户以上,实有市场主体达到9.45万户。
强化“四个保障”稳要素。聚焦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紧盯支撑型、创新型项目,着力做好四个强化:强化土地保障,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告知承诺制”,确保“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强化金融保障,常态化开展政银企三方对接,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力争全年新增本外币贷款100亿元以上。强化能源保障,统筹安排能耗煤耗指标,支持企业参与市场化交易,拓宽大用户电力直供、大工业用电渠道,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强化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国家、省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分行业细化出台契合实际的助企纾困、提振消费政策,帮助企业降成本、激活力、增效益。动态更新“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使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二)全力激发创新活力动力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研究院、济源科学院,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谋、主体共育、活动共办。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挥主导产业基础优势,建设豫光绿色有色冶金与新材料研究中心、新能源三元材料研发中试基地、河南高品质特殊钢产业研究院,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市校合作共建,争取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提升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组建创新科技集团,建设济源智慧岛,探索走出去设置“科创飞地”,全力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支持企业科技自立自强,新增创新龙头企业1家、瞪羚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0家。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引导企业参与更多国家和省科技计划,率先在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汇聚创新创业人才。组建济源人才集团,分类实施“最美愚公家乡人”乡情引才、“专家智库”柔性引才、“智汇济源”刚性引才,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建设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加强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选树一批济源名家、名师、名医、名匠。落实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33条措施,建强专家人才服务中心,开发建设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制定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落实措施,促进科技政策落地落细,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力争落地“揭榜挂帅”项目2个。抢抓全省开展重大创新项目联动试点机遇,试行科研经费“包干制”,争取省级重点研发、重大科技专项2项,建设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
(三)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工程。突出龙头企业牵引、链条集群带动、基础资源支撑、公共服务配套,推进传统产业朝着更优更强转型升级。持续巩固有色金属全国领先地位,深入挖掘铜、钛等精深加工产业潜力,规划建设铜产品循环经济产业园;做大做强白银深加工产业,发展工业用银、首饰用银、生活用银,吸引更多深加工企业入驻中国白银城,叫响济源银都品牌。围绕打造钢铁全产业链条,提升特种钢产品规模质量,实现汽车零部件项目零突破。延伸现代化工产业链条,加快实施联创生物降解塑料、金马苯加氢及煤焦油深加工、清水源五氯化磷等项目,建设可降解材料产业园。推动食品饮料产业突破新技术,发展新产品,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深度推进“五链耦合”,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更多产业产品进入中高端、关键环。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研究编制重点新兴产业供应链全景图,加大新兴产业国内外领军企业、代表产品、核心技术、重点团队等培育引进力度。推动纳米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纳米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材料产业园、绿色催化产业园等专业园建设,新引进科创平台2家、新孵化项目20个,打造全链条纳米材料产业园。持续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拓展清水源水处理剂产品应用范围,提升废旧金属循环再生、综合回收再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壮大富联科技、石晶光电、艾探电子等电子信息企业,实施5G手机外壳项目,新建5G基站200个,推动2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15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发展新能源储能产业,推进逢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国家级原油储备基地、氢气能源开发建设等项目尽早落地实施。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在氢能及新型储能、碳捕集、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推进一批前瞻性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形成一批系统化技术解决方案,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
实施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支持王屋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规划实施古济水商业文化综合体、黄河“爱情圣地”、西霞湖生态文旅开发等项目,打造文创产品大赛、荆浩书画大赛、留庄英雄民兵营红色研学游等特色文旅文创品牌,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养老产业培训基地、第二中心敬老院等项目建设,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促进健康养老产业提质增效。加快直播电商平台基地建设,壮大一批济源“网红品牌”。成立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组建济源物流集团,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建设东部农贸冷链物流园、南部工业品物流园、北部大宗货物物流园。支持申报有色金属期货交割仓库、登记交易结算中心,打造总部经济区。大力发展健康、育幼、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突破性发展设计研发、检验检测、广告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四)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高标准推进东区建设。聘请国内外一流专业团队,高水平做好核心地带、建筑单体设计,超前谋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加快完善水、电、气、热等配套功能,建成投用龙腾湖引黄调蓄工程,全力推进人民医院东院区、产教融合园区、文化艺术中心、高铁片区、农村教师保障房等项目,启动东三环、南环东延等13条道路建设,实施城市综合体、夏都文旅综合体、金融岛、科创岛等重点商业项目。严格规划全过程管控,维护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
高品位实施城市更新。实施年度城建项目45个,完成投资80亿元。新建城区道路19.5公里,完成31条超期服役道路、68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打通13条城市断头路、环城物流快速通道,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启动41个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新增城市管网58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5%。传承历史文脉,在城市精致建设中嵌入特色文化元素。积极推进特色精品街区建设,在5个街道各打造一条特色文化商业步行街、一座城市书房。加快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公租房、保租房6000套。制定出台房地产支持政策,开展问题楼盘化解攻坚,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一批精品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消除公园绿地覆盖盲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高效能强化城市管理。坚持疏堵结合,持续开展城市“四治”,推进卫生保洁、生活垃圾分类等精细化管理,强化烟花爆竹、养犬管理、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大力推行“1+7”城市综合执法模式,发挥城市管理中心、大数据中心作用,压实部门、街道、网格等层面责任,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全域创建、全程创建、全员创建,将文明城市创建融入城市管理日常,健全常态化检查考核督导工作机制,实现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五)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扛稳“米袋子”、守住“菜篮子”。推进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2.7万亩水毁高标准农田修复重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6万亩、总产稳定在2.3亿公斤以上。大力发展种子农业,壮大蔬菜制种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蔬菜制种3.6万亩、小麦制种2.9万亩、花卉制种200亩,加强国家级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筑牢种子安全防线。
提升农业发展活力。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落实种植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综合种养业。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肉兔、怀药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乳制品、生猪、饮料3个百亿级农业产业集群。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化联合体,争创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特色村3个,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个。完成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市创建任务,建设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市。鼓励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多元发展,开展村集体经济项目“擂台赛”,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村增长至80%以上。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1”工作,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强化农村宅基地和自建房管理,打造人居环境精品村20个、示范村100个。完善乡村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数字乡村运营服务中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市。坚持乡村旅游一体规划,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建设休闲旅游村庄20个,提升乡村特色风貌,创建全国乡村休闲旅游先行区。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建筑、传统村落保护,以“微改造”“微修复”强化风貌管控,传承地域文化,留住乡愁根魂。
(六)全力拓展改革开放深度
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加快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完成管理机构设立、空间规划调整和功能布局,实行“菜单式”放权赋能,助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分类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平台建设,完成国企改革3年行动任务,推动投融资公司转型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等各项试点工作。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争取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规模,推动设立创新创业、产业投资、风险缓释等不同类别基金,力争基金总规模30亿元以上、资本市场直接融资30亿元以上。启动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更高层次扩大开放。深度融入郑州“1+8”都市圈,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互利共享,开工建设济洛、济沁、济孟快速通道和南太行旅游公路二期。强化与周边地市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省际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高端突破“双招双引”,完善产业招商地图和指导目录,创新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中介招商、专业招商、驻点招商,组织参加国家、省重大经贸活动,举办白银文化博览会暨第二届白银文化节、长三角新兴产业招商对接会等专题招商节会,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申建河南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综合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高标准打造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标杆园区。
更实举措优化营商环境。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出更多具体联办事项。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和互通互认,实现线上线下“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优化企业投资项目代办帮办机制,落实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建立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推进联合“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做到“监管无事不扰、服务无处不在”。继续发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用,加强企业投诉举报事项办理,真心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尊重企业和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让企业家有地位、有尊严、有荣誉,构建清清爽爽、清清白白的“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七)全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巩固污染防治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工业汽源、城市热源更新替代,完成国能热电关停退出,推进霖林环保、中联水泥脱硝深度治理,PM2.5年均浓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主要指标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狠抓全域入河排污口、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全面实施废水污水提标治理,推进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面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推广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试点成果,实现污染土地安全利用。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深化“河长制”“林长制”改革,建设一批生态美丽河道。启动实施小浪底水上航道、沿黄生态旅游公路、西霞院水库泥沙资源利用等项目建设,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高标准建设沿黄、沁河生态廊道,完成营造林6.8万亩,建成森林特色小镇2个、森林乡村20个。坚决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和“量水而行”要求,持续推进“四水同治、五水综改”,密集开展河流“清四乱”行动,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有保有压、节约优先原则,千方百计腾出用能指标,优先保障优质项目建设。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倒逼传统产业高端低碳发展,实现减碳降耗和企业战略转型稳步协同推进。完善用能监测预警机制,有序开展碳排放交易,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科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系统推进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争创国家级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
(八)全力创造更高品质生活
努力办好群众的“关键事”。强化就业优先导向,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精准做好创业扶持工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以上。实施重点群体参保扩面,新增参保2.97万人,配合做好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强化基层医保服务站点建设。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返贫致贫风险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专项救助。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实施切坡建房治理3年行动计划,今年启动首批2000套安置房建设。
努力办好群众的“心头事”。推动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尽快开工建设。优化教育调整布局,完成济水一中改扩建,启动济源一中附中、济源四中迁建、高新学校建设,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区域教育合作联盟,持续做好“双减”工作。优化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科体系,积极推动学院“升本”;加强济源科技学院建设,扩大本科招生规模。积极推进二院综合楼、精神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和应急物资储备楼、承留和五龙口卫生院迁建等项目建设,推动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医院;整合医疗资源,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发展。
努力办好群众的“身边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第四届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会,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组织“喜迎二十大”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和知识普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三孩政策配套措施,成立婴幼儿托育服务管理中心,做好“一老一小”照护服务,建设儿童友好型、老年友好型城市。
各位代表!群众盼什么,政府就干什么。我们本着民生实事“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通过代表票决的方式,最终确定了今年十大民生实事。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实事,让城市更有温度、人民更感温暖!
一是改扩建市实验幼儿园,重建市第一幼儿园,新建北海第一幼儿园,完成园丁苑、豫光花园等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使用,新增就学名额1600个。二是建成市级特困供养机构1所,实现每个街道有1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有1处养老服务场所,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入网老年人覆盖率100%。三是实施城市道路和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方便群众出行。四是创新物业管理模式,加强“三无小区”综合整治,实现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五是免费开展肺结节和脑卒中重大疾病筛查,完成肺高危结节(肺癌)筛查3000例、脑卒中筛查4000例。六是开展“安居”保障工程建设,新改造老旧小区35个,完成改造1990户。七是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00公里,打造4条最美乡村路。八是实施北部、南部城乡供水工程,铺设供水管网80公里;启动蟒河口水库防渗治漏工程。九是建设6个平原镇52.8公里污水主管网,解决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收集问题。十是建设一批智慧立体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000处,加大乱停乱放治理力度;在城市公共区域新建一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九)全力守护安全发展防线
筑牢疫情防控防线。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扎紧“四个口袋”,坚持人、物、环境“三链同防”,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努力实现长周期内不发生疫情。把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加快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新改扩建一批集中隔离点,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持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流调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筑牢灾害防御防线。立足防大汛、抗大灾,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实战演练,强化预报、预判、预警、预案、预演“五预”有机衔接,推进防灾救灾减灾体系整体性重构。坚持“全灾种”“大应急”观念,加强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查漏补缺薄弱环节,综合治理各类隐患,构建“一张网”“一张图”应急指挥平台。完成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科学规划避难疏散场所,开展应急自救科普宣传,提升全民应急素养。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督促企业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做到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深化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城镇燃气、建筑消防、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系统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筑牢经济金融防线。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抓好风险处置各项工作。持续开展不良贷款集中清收,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强化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和应急处置,完善债券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行为。“一企一策”制定处置方案,因企施策化解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加强非法集资风险防范处置,大力开展陈案攻坚,力争存量案件销案40%以上。
筑牢社会稳定防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造性推动“四治”融合,深化“三零”单位创建,持续强化基层治理。深入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妥善合理解决群众利益诉求。注重打、防、管、治相结合,严打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食药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立体化信息化防控体系建设,织密“地上有岗、天上有网”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争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市,努力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等工作,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积极做好老干部工作,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推动外事、侨务、对台、史志、档案、文物、气象、水文、地震等工作再展新风采。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我们将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着力展现政府自身建设新形象。
(一)把准政治方向之舵
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坚持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抓好中央、省委巡视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
(二)恪守依法行政之责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持续开展“八五”普法,打造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让行政行为始终闪耀法治光辉。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和委员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三)夯实干事创业之基
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让本领和新愿景相匹配,让能力和新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13710”工作制度,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定人定岗定责定时,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都落实。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冲在项目建设一线、急难险重一线、服务群众一线、矛盾解决一线,树立“勇于攀登、矢志不渝”的进取心,涵养“临危不避、遇难不躲”的精气神,锤炼“立说立行、说干就干”的好作风。深化拓展基层减负成果,让干部集中精力抓落实,永葆济源干部队伍真抓实干的鲜明底色。
(四)昂扬争先率先之志
瞄准“七个方面作示范”工作要求,解放思想,放宽视野,抢抓机遇,善于借势乘势,勤于谋势造势,专于聚势成势,以争先、领先、率先的气魄,努力在各领域跑出“济源速度”、闯出“济源特色”、创造“济源经验”。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及高质量发展考核,敢于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勇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健全完善政府系统落实、推进、协调、督查体系,在化解矛盾短板上出实招,在增创竞争优势上见实效,让争先创优者在高质量发展舞台上放开手脚、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五)绷紧纪律规矩之弦
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落实清廉济源政治生态示范区建设任务。全面加强政府系统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加大对公共资金、政府投资项目、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将一切摆在桌面上、置于阳光下。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经常性项目支出零增长。坚定不移反腐败,紧盯“关键少数”和重点人群,守住拒腐防变防线,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让每一名政府工作人员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各位代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以审时度势的胆略、勇争一流的决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赓续奋斗,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