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时间:2011-01-14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一系列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团结拼搏,求实求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一)经济在困难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复杂环境和严峻挑战,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着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30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37.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22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8亿元,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4亿元,增长2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亿元,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9亿元,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30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40元,增长10%;城镇化率达到5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

  (二)三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坚持把项目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全年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558个,完成投资198亿元。万洋综合技改、豫光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二期、500千伏输变电、3G网络等项目竣工,沁北电厂三期、河口村水库、蟒河口水库、济钢钢渣处理、中原特钢风力发电机轴、金马捣固焦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小浪底北岸灌区、城际铁路、济阳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招商,先后举办和参加北京投资机会说明会、中外客商济源行等招商活动20余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7.2亿元,增长27%;实际利用外资7860万美元,增长20%。中联水泥、卡朱米时装、温州祥通眼镜等项目落地开工,河南煤化与我市15家煤矿整合重组成立鹤济煤业公司,华菱集团与济钢合作重组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明确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通过建立完善异地投资、财税共享机制,引导鼓励项目、技术、人才和资金向集聚区集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市场化融资,实施重点项目65个,完成投资88亿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项目进驻明显加快。

  (三)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进展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台优惠政策,列支专项资金,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做强做优、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规模以上企业新增29家、达到27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新增31家、达到120家,豫光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济钢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两家企业均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工业结构逐步优化,在重工业持续增长的同时,轻工业增幅高于重工业52个百分点,钢铁、铅锌等传统产业占比下降8个百分点。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起草发布国家、行业标准7项,17个产品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中原特钢成功上市,豫光配股成功发行。大力推动节能减排,金马焦化获得全国首批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称号,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7.42%,削减二氧化硫2.1万吨、化学需氧量2000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3天。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土地流转总面积突破30万亩,流转比例达到71.9%。五大产业进一步壮大,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4万亩,薄皮核桃在10万亩的基础上稳健发展,烟田面积突破5万亩,冬凌草达到2万亩,粮经比例调整到5︰5。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省级以上7家、市级10家,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加快推广;培育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制定省级标准15项、市级63项;实现农产品市场准入市区全覆盖,新增各类农机具4508台;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机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持续开展“3+1”工作,完成土地开发整理2万亩、农田水利建设项目208个、造林绿化882万株、村容村貌整治100个村。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宣传营销,我市被评为“2010年中国旅游品牌榜河南最具人气旅游城市”,预计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4.3亿元,增长16.9%。强力推进城区专业市场整合提升,市场规模扩大、层次提高。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村连锁超市83家。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销售产品5.6万台,发放补贴1578万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6%、28%,澳洲联邦银行在我市设立全省首家村镇银行。

  (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

  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进一步编制完善了“1133”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乡总体规划,出台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一系列政策。实施中心城区建设项目46个,完成投资25.5亿元,新建“两气一水”工程38公里,完成周园路等15条道路新建改造和蟒河下游等河道治理,拆除违章建筑3.2万平方米,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大路网建设力度,建成市镇、组团道路290公里。实施组团建设项目23个、小城镇建设项目64个,完成投资7.4亿元,组团和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力实施“四大提升工程”。以中心城区综合提升为重点,实施改造提升项目429个,完成投资4.3亿元,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复检,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通过考核。国槐、紫薇被评选为市树、市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第二批百村富民工程,新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60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63个,绿色家园村100个,档案达标村450个,食品药品安全示范村150个,平安济源视频达标村286个。建成8个新型农村社区,925户4390人实现搬迁。

  (五)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就业创业工作成效突出。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5000人,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8500万元,新增私营企业460家、个体工商户3880户。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率先在全省实施被征地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综合参保率达到99%。不断扩大低保覆盖面,提高保障能力,补助标准居全省前列。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5%,报销补助封顶线提高到6万元,20种慢性病纳入报销补助范围。新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20.6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63万元。启动实施因灾、因病致贫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评审。投资4.5亿元,建设济渎路学校等4所中小学,投资1.2亿元建设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完成了市中医院迁建、4个镇卫生院改造,新建市人民医院病房楼。建成农家书屋112个、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60个,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启动阳台宫等古建筑维修工程,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顺利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56个村(居)完成“一场两台”建设,参加省十一运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强力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强基提质工程,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开展顺利。人防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单位”。群团、档案、民族、宗教、残联、气象、史志、侨务、外事、对台、河务、无线电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民主法制、安全稳定、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6件人大议案、106件人大建议和165件政协提案按期办理或答复,办理质量和满意率进一步提高。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认真做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工作。强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监管监察,全市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坚持标本兼治,加强铅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做好各项防治政策的落实。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食品药品监管,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坚持领导接访日和信访联席会议制度,信访案件按期办结率达100%。深入开展“平安济源建设年”活动,群众安全感指数处于全省前列。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开展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65周年纪念活动。大力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三优三创”竞赛活动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扎实推进。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济部队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胜利实现。

  ——这五年是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连续突破200亿、300亿元大关,是十五末的2.4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200美元,是十五末的2.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8%,连续突破10亿、20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1%,连续突破500亿、1000亿元,是十五末的3.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2010年达到218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38.1%,2010年达到53亿元,是十五末的5倍。

  ——这五年是我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五年。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提高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480个,投资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6%,累计达到731亿元,是十五的4.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6%,累计达到253.4亿元,是十五的2.2倍;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突破15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0余家;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7.1%,累计达到2.7亿美元,是十五的4.4倍;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9%,累计达到58.6亿美元,是十五的3.8倍。

  ——这五年是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建成了文化城、图书馆、博物馆、城展馆-科技馆等一批基础工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公里,主干线公路全部改造升级为二级以上公路,新修农村公路2450公里,累计投入14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三农发展,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自来水、组组通硬化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标准化卫生所、日用品超市村村配套齐全。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这五年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比十五末增加73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9%,比十五末增加355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十五”末的2.32:1缩小到2.19: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的5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8亿元。累计新增就业9.4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医疗保险全覆盖;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家庭轿车保有量达到5.1万辆,是十五末的8.7倍。财政累计投入16亿元,每年都办好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这五年是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五年。林木覆盖率达52.4%,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4平方米,增加了1.5平方米。淘汰关停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生产线25条、企业近40家,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3%,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0%和18%;城市空气优良天数五年均达到310天以上,连续跻身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城市行列;实现了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十一五”目标的圆满完成,书写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辉煌一页,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济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外来投资者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历程极不平凡,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续坚持: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扭住发展不放松,抢抓产业转移、扩大内需、中原崛起机遇,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在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逐步增加投入,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破难题、增活力。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用开放招商的办法借力发展、促进转型,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是必须始终坚持转变作风、优化环境。切实增强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主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坚持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团结拼搏、自强不息,营造竞相发展、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各位代表!

  在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凸显,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土地、环境、资源制约日益突出,经济转型日益紧迫;二是社会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广大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矛盾化解、社会管理等工作面临新压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难度加大;四是在政府自身建设中仍不同程度存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工作超前谋划不够,项目储备不足,干部作风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认真分析困难和挑战,保持清醒和忧患:从宏观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入转换期,重点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土地供给、项目审批、节能减排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经济发展将面临趋紧的宏观环境和要素供给形势;从全省看,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不进则退,形势逼人;从我市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发展空间、产业结构、资源资本、民生改善等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和短板。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增强信心和决心: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向好趋势,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需求、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中原经济区战略对济源发展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这些都为我们加快产业升级、挖掘内需潜力、扩大投资消费、开展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综合分析,今后五年我市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大力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创业,着力改革开放,着力项目带动,着力产业提升,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000美元,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研究和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再下降16%左右,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下降10%以上。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着力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提升制造业与发展服务业相结合,加快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按照市域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城乡互动、工农互补、功能完善、科学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立财政对“三农”的稳定投入机制,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村发展水平。四是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济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坚强支撑。五是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战略支撑能力。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快捷、支撑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和支撑保障能力。六是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高、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济源”。七是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努力形成优势彰显、充满活力、全面繁荣的文化发展新局面,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是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高标准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新体系,创造富裕、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新生活。九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印发大会,请予审议。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把握好我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新一轮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强化工业支撑地位,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着力项目建设,着力开放改革,着力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招商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出口总额增长6%,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4‰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作为带动提速增效、优化结构的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计划实施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0个,总投资52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260亿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沁北电厂三期、济钢60万吨机械用钢、中原特钢9万吨精锻机生产线技改、中联日产4500吨水泥、中博15万千瓦太阳能电池硅片、铉龙6万吨铝箔、万洋2000万套免维护蓄电池、金利阳极泥贵金属综合回收、矿用电器井下救生舱、卡朱米100万套羽绒服、东西二环、济源大道提升改造等项目竣工;加快推进河口村水库、双汇牧业50万头生猪养殖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豫光多金属综合回收、恒通PVC深加工产业园、天昱太阳能光伏玻璃、金马10万吨苯加氢、小浪底北岸灌区、旅游客服中心等项目;重点做好焦-济-洛城际铁路、沁北电厂四期、国电风力发电和热电联产、锌加工产业园、石化产业园、济阳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和储备。积极围绕国家扩内需调结构政策、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和我市“十二五”规划,谋划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投资项目,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强化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例会、联审联批、目标管理和台账管理责任制,加大对重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奖励扶持力度,大力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积极破解资金、土地、审批等瓶颈难题,加强煤、电、油、气、运等基础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促进长远发展与保持当前经济增长相结合,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做强做优、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提升工艺、拉长链条、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推动铅锌、钢铁、化工、能源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铅锌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蓄电池和铅基合金等产品,培育铅锌深加工配套产业集群,提高合金化水平。钢铁产业重点扩大高品质特种钢、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规模,推进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组建产业联盟。化工产业重点抓好盐化工、煤化工的技术提升,推动与省内外大型煤化、石化企业的合作,促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三化”并举发展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能源产业重点支持沁北电厂加快建设,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支持煤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保障安全生产。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加快装备制造、食品、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风电主轴、井下救生舱、全矿井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特种装备,提高整机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建立井下安全设备基地。食品工业重点扶持双汇、柳江、康达、永达等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引进禽、奶、果等深加工合作项目。建材工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材料,积极引进钢结构建材、粉煤灰建材、节能墙体等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多晶硅等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新材料产业突出品级提升,增加产品种类,加快发展高强轻型合金、工程塑料、特种玻璃等先进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生物制药加快发展冬凌草抗癌素中药片剂针剂,培育壮大白云生物农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豫光、白云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作用,丰富创新载体,完善创新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的合作,组建创新联盟,建设国家级矿用机电产品质检中心。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品牌带动战略,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培育知名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工业发展奖补资金重点向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新兴产业、节能减排、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等倾斜。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赛发展、赛环境、赛文化、赛创新”活动,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开展优化发展环境评比和为企业服务活动,加大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对违法违纪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严厉打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大力提升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继续推进百村富民工程、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双二十村”建设,深入开展创富竞赛活动,加强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水平。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以上,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规模经营。巩固扩大五大产业基地,新建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15个,大力发展生猪、有机蛋、肉鸡、肉兔和奶业,建设蔬菜生产核心区5个、蔬菜温室大棚3000座,新培育薄皮核桃1万亩、薄皮核桃示范园26个。进一步强化产业化发展。重点支持双汇、柳江、康达、永达等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奶业、生态肉鸡、核桃业、果品饮料业等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新培育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继续大力开展“3+1”工作,建设大峪东山节水灌溉等工程,开展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完成造林绿化600万株,开发整理复耕土地2万亩,对134个村庄实施综合整治。补贴推广各类农业机械2000台,农机合作社实现镇级全覆盖,创成全国农机标准化示范区。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新增农村沼气用户4000户。巩固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深入开展卫生镇、村创建活动。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和全国农民健身工程先进市,重点培育5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推动第三产业全面繁荣。大力发展旅游业。完善景区、景点发展规划,形成完备的旅游规划体系;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支持景区所在镇完善居住、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功能,开展旅游服务星级评比活动;办好王屋山登山节、小浪底观瀑节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媒体、列车、客运站开展旅游宣传,联合周边地区知名旅行社广泛开展推介活动,力争接待游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0%以上。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建设专业物流园区和配送网络,推动重点制造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对15家专业市场和济水大街进行重点整合提升,规划建设大型金属材料市场、专业农贸市场,做好中原国际商贸城二期建设和老商业城改造提升工作。改造公路沿线重点农家店,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水平。实施“放心早餐工程”,市区放心早餐网点达到30个以上。继续开展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发展大众传媒、文化创意、文化娱乐等产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积极引进经营性金融机构,支持澳洲联邦银行开展运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三)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打造内陆开放度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开放高地。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机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主攻方向。围绕世界和中国500强、行业50强,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围绕铅锌、钢铁、化工等主导产业,大力引进链条延伸、精深加工、转型升级、产业转移项目;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服装等高成长型产业,突出集群式链条式招商,引进龙头企业,推进战略合作,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围绕北京、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重点区域,大力推进产业集群承接和抱团转移;加大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境内外资金参与我市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把招商引资与引企、引智、引才相结合。强化推进措施。市级领导带头招商,加强招商引资专职队伍建设,承担重点招商任务的部门实行主要领导“三分之一工作法”,保证三分之一的时间外出招商;明确镇、街道、集聚区、市直部门、驻外办事处、大中型企业招商引资任务,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确保招商实效。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招商相结合,坚持集中招商和专业小分队招商相结合,坚持驻地招商和上门招商相结合,认真开展招商引资“回头看”,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跟踪力度,对签约项目盯紧盯牢,强力推进招商项目落地,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

  不断提升企业对外合作能力。利用区域、资源、交通等比较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和行业优势企业与我市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重点鼓励支持华菱、华能、国电、兵装、双汇、中国建材、河南煤业等大型企业与我市企业开展合作。着力解决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推动金马焦化和清水源上市,加大上市后备梯队的培育力度。制定鼓励外贸出口政策,支持出口企业提高质量,打造品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力争新增进出口获权企业20家以上。

  加强区域合作。明确我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战略定位,主动与周边城市进行对接和战略合作,以交通网络建设为突破口,以经济交流互动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能源资源利用、产业互动发展、市场融通融合、旅游联动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作发展,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

  (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进一步完善条件,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力争3个产业集聚区综合发展水平均进入全省前列。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规划。在衔接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三项总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各专项规划和市政管网、绿化景观、公共服务等详细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实施济源大道西延、东环路南延等主干道路项目,加快新白线改造和110千伏玉川变电站等电力项目建设,完成虎岭科研中心楼、玉川综合服务中心、高新综合服务区建设,建设玉川污水处理厂,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40万平方米,加快通讯、绿化、供热、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建设,把工业项目落地作为考核产业集聚区工作的重要指标,力争实施5亿元以上项目6个,年度投资20亿元;亿元以上项目25个,年度投资33亿元。创新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和推进机制。加强投融资平台和信用担保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集聚区开展融资服务,实现良性滚动发展。制定产业集聚区土地收储计划,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加强人才公寓、职工公寓、餐厅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管委会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发挥政策导向,形成发展合力。加快产业集聚区与组团融合发展。按照中心城区建设标准,加快配套完善组团水、电、路、气、热、绿化、通信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集聚区内村(居)搬迁及大社区规划建设。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以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产城融合、良性互动。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兴中心城市

  坚持“1133”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提高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施城乡建设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

  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提升。按照优化西北、拓展东南、建设新区、改造老城、加快与组团融合的发展思路,拉大框架,完善功能,加强管理,提升品位。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突出规划的指导调控作用,有序推动各片区发展。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要求,加快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供热、供水、供气、污水主管网54公里,新建改造道路15条。按照注重生态、打造宜居环境的思路,改造水系,加大绿量,完成河道治理3000米,建设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和污泥处置厂,改造提升精品街道和游园。按照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加快邱礼庄、驿城、段庄、济渎庙等5个区域的城中村改造,确保东南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城市社区建设,高标准建设10个新社区,改造提升8个现有社区。争创全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节水型社会。

  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综合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举全市之力奋力攻坚,力争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以“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济源人”为主题,持续抓好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使之成为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大力开展清洁卫生行动、做文明礼仪济源人、十大不文明行为整治等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水平。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建业步行街打造成“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场经营秩序等专项整治,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大力建设特色小城镇。依托西霞院水库宽阔的水域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逐步把坡头镇沿黄区域打造成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新区。按照镇级市标准,高标准规划建设邵原和五龙口两个重点镇。梨林、王屋、下冶、大峪以建设特色中心镇为目标,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全年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68个,进一步改善小城镇道路、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承载能力。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积极稳妥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位于产业集聚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对不宜居住的生态功能区和偏远山区的零散村庄,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搬迁;对其他大多数村庄,在现有基础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建10个新型农村社区,完成6个村整村推进和450户2000人迁户并村工作。

  (六)着力改善民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实施好省定“十大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致力打造平安和谐济源。

  切实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促进劳动就业的激励政策,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城中村改造居民、被征地居民、城镇困难居民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树立创业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创业环境,筹建创业项目库,营造浓厚的争相创业氛围。以务工返乡青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已创业个体工商户、大学生村干部为重点,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强化融资服务,放宽投资领域、注册条件,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开展创业培训2500人次,发放小额贷款1.5亿元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新增个体工商户6000户、民营企业700家。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办法;落实好国家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允许缴费不足15年的参保职工一次性补费参保;落实我市被征地居民养老保障政策,解决好失地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提高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做好敬老补贴发放工作,建设市老年公寓和残疾人抚养康复中心。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贯彻落实《济源市“十二五”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筹建本科院校,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启动职业教育园区一期工程,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建、提升中心幼儿园20所。积极引进优质和名牌医疗资源,建设新的医院或设立特色专科;加快人才、设备引进和技术提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布局,建立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共享机制;完成3个镇卫生院、10个社区标准化卫生所建设,加大对村卫生所的扶助力度。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体系。继续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资源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搞好群众体育活动,完成所有村(居)“一场两台”建设。完成儿童福利院建设。更新公交车辆,改善公交服务。加快殡仪馆扩建,实施免费火化和镇级骨灰堂建设试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社会管理、民主法制等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争创全省安全生产优秀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公正廉洁执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确保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5%以上,着力打造济源特色平安建设工作新亮点。强力推进“法治济源”创建,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完成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依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关心支持驻济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做好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等工作,广泛开展双拥活动,确保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成功。做好档案、民族、宗教、气象、史志、侨务、外事、对台、河务、无线电管理和应急管理等工作。

  (七)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立足建设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的发展定位,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土地保护。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全面挖掘各领域节能潜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省定能耗下降目标。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减排、治理工程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全年削减二氧化硫1万吨、化学需氧量1000吨。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以土壤修复、废渣综合利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进一步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保护。以创建全省节约集约模范市为目标,强力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综合整治,严格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严控土地投资强度,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从严从重打击矿产资源私挖盗采行为,强力推进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缴工作,积极争取煤矿塌陷区和小浪底生态项目和资金,深入推进采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我市南太行、沿黄区域资源和生态优势,科学编制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建设规划,积极向上争取一批项目和资金。以交通干线两侧、矿产开采区和河道整治恢复为重点,结合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平原林网和湿地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修复,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八)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持续不断地推进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以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打造改革创新实验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加强各类投融资平台建设,增强建设投资公司职能,为城市、交通、产业集聚区建设融资,加强资金运作。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税费、以奖代补、贷款补贴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促进社会投资增长和结构优化。探索完善土地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收储制度,根据项目发展、城市发展用地需求,提前进行土地收储。加强土地收储社会融资,探索净地出让模式,实现收储—出让良性滚动发展。加快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济源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实施“玉川英才”计划,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产业集聚区联合办学模式,建立订单式定向培训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培训机构,力争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4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1.5万人次。加快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居民向中心城区集中。推进农村物权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房屋等以货币化形式流转和交易,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深化农村社会事业、公用事业、公共服务改革,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把与企业、群众相关的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监管,实行一站式办理;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把政府采购、产权交易、招投标等统一纳入监管平台;积极开展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分类考核办法,形成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放权强镇、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资源管理、社区管理等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建设充满活力高效为民的政府

  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今年要下大力气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在保持发展活力上下功夫。济源作为全省区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最年轻的省辖市,最大的优势在于充满朝气和活力,最大的希望也在于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我们要把永葆朝气和活力作为发展之源、兴市之基,充分发挥济源小而敢拼、小而敢争、争而必胜的朝气、锐气和豪气,谋求大作为,实现大发展。坚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解放思想,敢闯敢拼,先行先试,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创新的实验区。坚持向扩大开放要活力,东引西进,南联北拓,左右逢源,上下衔接,努力成为投资环境最佳城市。坚持向自我加压、奋发图强要活力,增强忧患意识,拉高发展标杆,赶超先进,勇争一流,力争我市发展速度、人均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在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上下功夫。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每年办好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实事好事,切实解决好吃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社会保障水平一年比一年高、城乡差距一年比一年小。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政府公务人员的第一职责,通过完善制度、规范行为、严格考核、奖罚并举,切实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

  在狠抓落实提高执行力上下功夫。按照重在运作、求实求效的工作要求,着力推动工作落实,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在实干中解决问题,在实干中推动发展。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突破风险、破解难题,在化解矛盾、破解瓶颈中推动发展。要信守承诺,言必信、行必果,制定的政策,逐一落实,条条落地;定下的目标,一抓到底,项项兑现;部署的任务,紧盯不放,件件落实。

  在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上下功夫。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决制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大力倡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风,坚决反对挥霍公款和铺张浪费,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预算支出保持零增长,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树立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良好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济源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任务艰巨而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大力弘扬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愚公移山精神,抢抓机遇,主抓发展,狠抓落实,为开创我市“十二五”发展新局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济源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