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商务局坚持制度型开放战略,持续拓展中间品贸易,加快引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贸企业集群,着力做大做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对外贸易不断跑出“加速度”。2024年,济源进出口总值456.7亿元,同比增长20.7%,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
一、坚定不移稳住外贸基本盘,持续拓展开放平台
商务局抢抓国家、全省政策先机,积极出台文件、搭建平台、提升能级,培育提升对外贸易产业发展优势。一是加工贸易产业再壮大。围绕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在培育龙头、招商引资、园区共建、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在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延链补链方面,持续加强招商力度,优先引进精密机械加工制造、珠宝首饰加工等产业项目。助力山立珠宝白银首饰加工产业转移,力争白银加工贸易产量翻一番,积极探索新增黄金首饰加工贸易项目。2024年加工贸易额283.9亿元、增长19.2%,约占进出口的62.2%。二是对外开放能级再提升。积极探索河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制度创新,复制推广涉税事项网上审批备案、海关企业注册及电子口岸入网全程无纸化等制度创新成果,力争形成“一件事一次办”企业服务、专利海外侵权责任保险等济源特色经验和案例5项。三是国际贸易伙伴再拓展。持续加强与中国香港、秘鲁、墨西哥、澳大利亚、玻利维亚等前五大贸易伙伴的密切合作关系,2024年新增贸易伙伴17个。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大力拓展中非经贸合作,开展多元化进出口贸易,全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192.1亿元,同比增长23.9%,进一步扩大国际朋友圈。
二、坚定不移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壮大外贸主体
商务局紧抓龙头企业,依托传统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培育新业态,促进外贸企业产品结构优化,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再发力。对外贸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跟踪服务,促进豫光金铅、金利金铅、济源钢铁、清水源等本土外贸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压舱石”作用,增强济源外贸抗压能力,确保外贸稳定、规模稳增。二是研发自主品牌再培育。指导外贸企业增强自主研发创新力度,加大培育EP牌移动式花盆、科云牌棉铃虫病毒母药等品牌产品扩大出口。同时大力支持豫光牌、济金牌、万洋牌银锭等传统出口品牌产品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国际品牌产品。三是外贸产业结构再优化。加大济源出口商品种类,持续保持水处理剂、种植用种子、贵金属首饰的出口优势,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结构。2024年新增钢制石油天然气钻管、轴承座、纸板机器零件等出口商品103种,涵盖贵金属、水处理剂、蔬菜制种、生物制药、环保塑料等多个门类。
三、坚定不移新增外贸动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商务局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内外协同发力,优化服务保障。一是用足用好政策再助力。抓好国家、省稳外贸政策措施落实,用足用好扶持资金,为75家外贸企业拨付专项资金近759万元。制定出口退税、降本增效、出口信保、便利通关等10条措施,市财政2022—2024年度列支1944万元对边境港口双向直达班列进行补贴,累计开行专列166个,运送货物45.6万吨,较补贴前增加25%。二是精细精准服务再升级。成立服务专班,一对一开展帮扶指导,开展专题调研4次,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21次,指导企业建设符合欧盟标准的出口基地和生产车间,办理海关知识产权备案,拓展品类,济世药业、阳光兔业、金星矿用橡塑等企业正式开展进出口业务。济源蔬菜、花卉种子在出口企业注册备案和自营进出口两方面实现突破,出口种植用种子2853.1万元,增长130.6%,全省排名第1,远销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扩大拓展市场再赋能。支持企业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展会平台扩大出口,巩固提升欧美等传统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建设,进一步融入境外零售渠道促进产品出口。筛选发布重点国际性展会名录,组织32家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跨境电商大会、布里斯班模具展等境内外展会,组织济源商品“展中展”和专题经贸推介活动,成交订单金额1.1亿元,达成意向采购订单5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