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秋染王屋织锦绣,潮涌济水万象新。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10月29日至30日,2025年度全国高校创意写作联盟年会暨李洱研究中心交流活动在济源举行。活动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上阳台、访济渎,触摸王屋山的深厚博大,体悟济水的冰清玉洁,感受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脉动,详细了解济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以实地采风激发写作灵感,推动济源、河南乃至全国文化繁荣兴盛。本报通过现场专访,展现各位专家学者解读“文美济源”的全新视角,促进本次年会和交流活动取得更大成果。
济源兼具愚公底蕴与现代活力
——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讲习所所长曹文轩
本报记者 史丽娜
10月30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讲习所所长曹文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旧识与新见”为引,盛赞济源兼具千年文脉底蕴与现代发展活力,称其是“古老精神与崭新气象的完美交融”。
谈及与济源的渊源,曹文轩笑言早有“精神交集”,“我与李洱是多年老友,早因他知晓济源;更在儿时读《愚公移山》这篇小学语文经典课文时,在心中‘到访’过这片土地。”
这份早有的联结,让曹文轩此次实地探访更添亲切感。
亲身踏上济源的土地,曹文轩直言超出预期:“我未曾想到,济源既有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又是河南经济发达的地区。”他眼中的济源,不再是课本里的遥远符号,而是“古老形象与崭新面貌的叠加”——既有愚公移山故事沉淀的历史厚重,又有现代发展铸就的蓬勃生机。
谈及愚公移山精神,曹文轩认为,“这种精神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是民族倡导的优良品格。”他说“天下立王屋,王屋名天下”,返程后会向身边人详尽分享济源见闻,“我会主动推荐他们来这里走一走,亲身感受这份独特的古今之美。”
让愚公移山精神与君子文化在济源焕发新生
——专访李洱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
本报记者 郭跃军
10月30日,李洱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盛赞济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化建设的卓越成就。他指出,“愚公移山精神”与“君子文化”作为济源重要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当地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谈及愚公移山精神,王鸿生表示,其核心并非“移山”这一行为本身,而在于“子子孙孙无穷匮”所象征的坚韧不拔、接续奋斗的民族品格。面对当今社会部分“智叟”式的功利性质疑,他认为更需要弘扬这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愚公移山精神。
王鸿生同时将济源独有的“君子文化”与济水“出淤泥而不染”“清流独注入海”的地理特质相联系。他指出,在浮躁功利的时代背景下,坚守君子人格非常艰难,也更为可贵。“令人欣喜的是,在济源的城乡风貌与市民言行中,我清晰地看到了这种君子风范的当代传承。”王鸿生说,“愚公移山精神与君子文化,共同构成了济源独特而鲜活的城市品格。”
王鸿生表示,将借助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为济源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路,不断谱写文化繁荣发展新篇章。
济源书写千年文学答卷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
本报记者 史丽娜
10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盛赞济源是承载千年文脉的文学沃土,而王屋山更因“诗杰同游、仙笔留章”的佳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精神地标。
谈及王屋山的文学分量,黄平动情地说:“在文学创作者心中,王屋山是当之无愧的圣地。公元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位文坛巨匠结伴同游王屋山。尤其李白挥毫写下唯一流传于世的纸本真迹《上阳台贴》,‘山高水长,物象千万’八字,不仅勾勒出王屋山的壮阔灵秀,更将这片土地的气韵融入了民族文学的基因。”
首次到访济源的黄平,对当地的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印象深刻:“目之所及是山川相济的雄浑风光,口之所尝是浸润生活的地道美食,而最动人的,是济源从未断裂的文学脉络。”他特别提及当代文学作家李洱先生,“他就是出生于济源,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以《应物兄》《花腔》等佳作接续文脉,让千年文学传统在当代焕发光彩。”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我认为《上阳台贴》就是济源最好的‘文化名片’。”黄平表示,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学薪火”,也正是济源最独特的精神标识。
与城市文化同频,在碰撞中寻找新灵感
——专访信阳师范大学教授、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吕东亮
本报记者 王峰
“济源美景名不虚传,这次来济源,我的收获可谓是不小,不仅圆了一个心愿,还能够为今后的写作带来灵感。”信阳师范大学教授、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吕东亮告诉记者,济源的美景名声在外,王屋山、黄河小浪底、济渎庙等景点让人流连忘返。
特别是愚公移山精神,更是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中可以汲取到不少精华。此次到达王屋山后,吕东亮更是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精神蕴含着的深刻意义。
“对于全国高校创意写作联盟的广大作家、文字创作者而言,写作是需要灵感、需要启示的,而济源无疑就是这样一块福地,不仅有王屋山等地的美丽风景,更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能够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新的灵感来源。”吕东亮表示,今后如果有机会的话,自己还将来到济源,走进济源,深入济源,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灵感支撑。
让济源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专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程韬光
本报记者 任蕊蕊
“济源是一座被山水与文化共同滋养的城市。”10月3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程韬光在王屋山采风途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全国高校创意写作联盟组织的采风活动,让学者们亲身感受到济源不仅拥有壮美的自然风光,更蕴藏着深厚的精神财富。
“王屋山不仅是伟大的自然奇观,更是传达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文化坐标。”程韬光认为,在当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愚公移山”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是神话传说中的壮举,而是现代化进程中攻坚克难、破除壁垒的生动隐喻。”
漫步济渎庙,程韬光对济水文化也有着独到见解。“‘穿黄而不浊,独清而入海’,济水展现的是一种可贵的坚守与清晰的方向感。”程韬光说,这种精神早已融入济源人民的血脉,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此次我们这些‘以思考为业、以写作为志’的人汇聚于此,就是要共同挖掘、阐释并传播济源故事。”程韬光表示,济源的发展模式令人振奋,当一个地方懂得珍视并善用文化财富时,其发展就获得了最深沉持久的力量。“我深信,在文化自信日益重要的今天,济源必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归乡必赴王屋山” 以文会友育沃土
——专访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
本报记者 史丽娜
10月30日,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作为“归乡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并指出了济源文化与当代文学融合的深远价值。
谈及此次活动,李洱表示:“全国高校创意写作联盟的许多专家是首次来到济源,一到这里就被当地的山水风光与文化底蕴深深折服。”对他而言,这份情感更添一层亲切:“我每次回济源,都一定会去王屋山。”在他眼中,王屋山不仅是风景胜地,更是“中国文化的鲜活载体”,“它沉淀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道教文化的研究核心。每次登临,都能生出‘天地之悠悠’的感慨,收获满溢的思绪。”
李洱还指出,济源的独特魅力在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交融”,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和源源不断的灵感。他认为,此次联盟年会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地域文化与当代文学碰撞融合的有益尝试。
“我们的研究中心将以此为契机,与各位专家学者深化合作。”李洱表示,将持续汲取济源的文化力量,让这片土地的山河文脉在学术交流的浪潮中扬帆远航,驶向更加辽阔的远方。
文学根脉植沃土 山水人文育大家
——专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先科
本报记者 任蕊蕊
“这是我第一次随全国高校创意写作联盟来到济源,这里的山水人文带给我极大的震撼。”10月30日,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先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惊喜”与“深刻”概括了他对济源的印象。
“行走在济源的山水之间,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壮美,更是一种文化与历史的交融。这片土地孕育了李洱这样的作家,绝非偶然。”孙先科认为,济源独特的文化土壤与壮美山河,为李洱的创作提供了双重滋养。“李洱的作品《应物兄》中所展现的‘远眺世界、近观生活’的叙事能力,与他成长于这片兼具文化厚度与地理高度的土地密不可分。”孙先科说,“济源的山川气象塑造了李洱的文学气魄,而李洱的作品也让济源的文化精神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采访最后,孙先科感慨道:“这次随创意写作联盟的济源之行,不仅是一次学术活动,更是一次文化溯源。我相信,在这片土地上,未来还会涌现更多像李洱这样具有宏大视野的作家,而他们的作品,将继续书写济源与时代对话的新篇章。”
济源有三好,好山好水好风光
——专访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飞雁
本报记者 王峰
谈起济源,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飞雁最深的感受就是,济源有三好——“好山好水好风光”。
这些年,南飞雁曾多次来到济源,虽然已经对济源非常熟悉,但每次到来,都有着不同的感受。
“像王屋山,不仅仅是我个人,我也曾多次与作家、诗人朋友一同前来,每次登顶后,看到壮观的景色,总能够收获到不一样的感受。”南飞雁介绍,王屋山是地质运动形成的巍峨景观,每当看到这一景色,总能够感受到亿万年来的变迁,而济源城市,则是成千上万的济源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建成的又一座高山。
好山、好水、好风光,为文学和文化事业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需要发扬愚公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南飞雁表示,今后他还会继续来济源,同时也希望全国高校创意写作联盟的作家们也继续走进济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共同领略济源大地上这两座并肩耸立的巍峨的幸福的高山。
济源山水,为创意写作提供活水之源
——专访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副教授、 文化专业创意写作文学硕士课程总监唐睿
本报记者 任蕊蕊
秋日的王屋山层林尽染,10月30日,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副教授、文化专业创意写作文学硕士课程总监唐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随全国高校创意写作联盟来到济源,让我看到了山水景观与文学精神的完美融合。”
唐睿说,来之前,他以为作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这里该是险峻艰深的样子。“但真正置身其中,才发现这片山水在雄浑中透着亲切,尤其是秋日王屋那漫山的红叶,让这座巍峨的山峰充满灵动。”
从香港到济源,南北文化的差异让唐睿有了更深的思考。唐睿说:“在王屋山,我看到了‘愚公精神’如何从传说走进现实,成为可感知、可传承的活态文化。”
唐睿表示,此次济源之行收获的素材与感悟,将转化为他在教学中的鲜活案例。“我会把愚公移山的故事、济水的君子之喻,以及王屋山的秋日画卷带进课堂,让学生们理解,真正动人的创作,永远源自对土地与文化的深度感知。”
古今交融显魅力,这一趟来的值
——专访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音
本报记者 王峰
此前虽然没有来过济源,可这座城市对于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音而言,并不算太陌生,身为河南人的她,曾多次听说过这座城市的故事。
当李音来到王屋山登上金顶,远眺秀丽的山脉时,她脑海里浮现的一句话就是诗仙李白的“山高水长,物象万千”。
“千年前,诗仙李白曾与好友同登王屋山,并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多年后,我们同样站在这里,与古人欣赏同一片美景,这是何等有趣的一件事。”李音介绍,当古文里的诗句与眼前的美景重叠,这不仅仅是欣赏景色,更是一次文化之旅,所谓风土人情,便是不仅仅有壮丽的景色,更要有悠长的文化传承,而王屋山则完美符合这一点。
在愚公移山雕像前,李音更是多次拿出手机拍照,她笑着表示,回去后要将这些照片整理并发布到朋友圈当中,让更多的作家、更多的学生通过照片欣赏到济源美丽的山水。“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特别是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愚公移山的精神更加值得我们传承、弘扬。”李音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些景色有些精神只有亲临实地,亲眼看到后才能够深刻感受到其蕴含的意义,希望今后全国高校创意写作联盟能够有更多的作家、更多的人来到济源,感受济源独特的魅力。
以文字解锁济源的“古今之美”
——专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华莹
本报记者 史丽娜
10月30日,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华莹在首次探访济源后接受记者采访,直言这座“久负盛名的城市”远超期待 ——既留存着千年文脉的厚重底蕴,又洋溢着现代文旅发展的蓬勃活力,是“古老气质与新潮活力完美交融的典范”。
谈及初到济源的感受,魏华莹满是赞叹:“早闻济源名气,王屋山更是享誉已久,此次亲身体验,才真正触摸到它的魅力。”她表示,济源不仅将愚公移山精神等悠久文化传统深深扎根,更通过出色的文旅开发,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无缝衔接,“一路所见的景致与氛围,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纵深与当下活力”。
对于这次和李洱等众多文学大家一起到济源采风,魏华莹认为这是一次文化与城市共振的良机,“我们深入感受济源的优美山川与深厚历史文化,再以细腻文笔将这份独特魅力转化为文字。”她认为,这样的创作能让更多人透过文字读懂济源的“古今之美”,让其文化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文脉赓续塑造城市精神
——专访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宏志
本报记者 王峰
10月30日这一天,王屋山天气晴好,景色一览无余。一路上,刘宏志连连对同行的好友说道“天公作美”。
原来,早在20年前,刘宏志就曾经来过济源,可是由于时间太久,对于这里的记忆早已有些模糊。
这次来到济源后,这里的山山水水让他感受到,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在王屋山阳台宫前,刘宏志驻足许久。看着镌刻着诗仙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的石刻,他拿起手机拍下了不同角度的照片。从道境广场到阳台宫的距离不算长,可他却走了许久,他说,要将眼前的最色印入到脑海里。
“从《上阳台帖》可以看出,咱济源文化之厚,想必千余年前,诗仙太白也曾这样徒步上阳台。” 刘宏志表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济源的水土里充满着文化底蕴,千余年下来,这一文脉也会传承下来。“据我了解,济源虽然面积不大,但不管是工业产值还是人均GDP,都位于河南省的前列,所以我就感受到,济源能够取得这些成绩,背后也与济源传承的各类精神分不开,比如愚公移山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这些都很好地传承下来,并融合到了城市精神当中。”
南北文脉激荡共鸣 传统现代和谐共生
——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博士后李晓晴
本报记者 任蕊蕊
10月30日,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雅博士后李晓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这次随中国高校创意写作联盟赴济源采风,让她体验到了一场跨越南北的文化对话。
“广东罗浮山以秀美闻名,而王屋山则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层林尽染的秋色、厚重古朴的道教文化,处处透着一股‘仙气’。”李晓晴表示,这种鲜明的季节变化与文化差异,为她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
“在岭南四季常青的景色之外,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季节轮转中的文化诗意。”李晓晴说。
让李晓晴赞赏的,还有济源在文化建设上的平衡之道。“这里既保留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现代化面貌。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我会再来的。”李晓晴肯定地说,“济源这片文化沃土,值得学者反复品味、深入探索。也希望创意写作联盟能组织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更多青年学者在行走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多元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