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18时至11日晚,济源迎来一次大范围降雨过程,局地暴雨。9月10日11时,示范区气象局下发《重要天气预警报告》,示范区防办连续下发《关于加强属地管控切实做好当前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做好本轮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做好强降雨防汛督导工作的提示函》等5个紧急通知,并根据《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防汛应急预案》有关规定,经会商研判,于当天18时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要求各地各单位各部门根据预案落实防范应对措施。
示范区各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响应,全面落实各项应急措施,组织力量对防汛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开展全面细致排查,全力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
雨情就是命令。示范区住建局闻令而动,从人员、物资、通讯、巡查、协同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全力保障城市安全度汛。
“我们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值班人员职责,统筹调度防汛预置物品,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全员到岗,对管辖范围内的道路、排水口、易发积水点等关键部位开展全面巡查,确保排水设施畅通,减少积水风险,守护市民出行安全。”示范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黄河大道,记者看到,环卫工人正在对雨水箅子、窨井盖进行巡查清理。
济源城投环卫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此次降雨,我们启动城市防汛应急预案,统筹安排人员及设备,做好城区主次干道、路段交叉口、公交站点等重点区域和低洼易积水区域的排查,赶排积水、清理雨箅杂物并及时打开积水路段窨井盖进行排水,确保道路畅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公安部门也迅速行动,安排警力到路面执勤。
11日晚高峰时期,在沁园路与济水大街交叉口,执勤交警正在帮助车辆、行人安全通过。
示范区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工作人员介绍,面对本轮降雨,他们强化路面管控,抽调警力到城区易堵点段进行交通疏导,加强重点路口、路段巡查;通过巡逻喊话等方式,提醒驾驶员放慢车速、保持车距。
面对本轮降雨带来的挑战,示范区交通运输局聚焦重点领域,落实针对性防范措施,全力保障道路畅通。
在公路运营方面,示范区交通运输局紧盯G208虎岭至邵原、S240济邓线苗庄至郭庄、G208山口至晋城交界等路段,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险情。在道路运输领域,该局督促“两客一危”企业密切关注雨情信息和道路通行情况,加大客运班线巡查力度,督促危货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在水上交通领域,该局严格落实大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条件的船舶停靠等安全措施,对船舶、救生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锚链牢固、应急物资齐全。在工程施工领域,该局督促建设施工单位加强高空作业、起重作业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安全防护,严禁恶劣天气状况下冒险强行组织施工等行为。
为防范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气象部门密切协作,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同时,该局发挥新建自动化监测台站预警功能,深化“河南省智能化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应用,根据回传数据和系统提示,对短临地质灾害预警随时开展会商,督导各镇(街道)严格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三查制度,坚决做到灾险情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
为应对降雨可能带来的险情,各镇(街道)提前谋划、主动作为,从隐患排查、物资储备、人员备勤、预警传递等多方面入手,织密织牢防汛安全防线,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龙口镇构建“全镇一盘棋”防汛体系,实行班子成员包片、中层干部任组长、机关干部任组员的包村责任制,各村同步成立防汛指挥组织。针对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等特殊群体,该镇实施常态化监管,严格落实“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要求。在此次防汛工作中,该镇出动机关干部110人、村干部155人参与排查,成功转移群众39户66人,其中分散安置29户47人、大队部集中安置10户19人;排查白涧河养殖户11户,已全部劝阻返回,确保汛期养殖小区不住人。
玉泉街道采取“分行业分村居、领导带队、重点深入”的方式,组织辖区各部门、各社区(居委会)、各包居干部开展拉网式排查,覆盖低洼易涝点、地下空间、在建工地、河道堤防、危旧土房、学校、养老院等重点区域,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据统计,该街道排查各类房屋363座,确保危房不住人;排查在建工地48处,要求暂停施工;排查河流沟渠28条、闸门15个,及时清理河道淤堵5处,并将所有闸门提升至最高位置;排查低收入群体(低保户、五保户、孤寡老人)住房134户。此外,该街道出动30名工作人员参与转移工作,成功转移群众6户10人,并在11个重要路口布设值守点,安排11名机关工作人员、11名居委会工作人员值守待命。
山区镇是防汛防范重中之重。王屋镇集结镇村干部、应急队员、志愿者等力量,对辖区危房危窑户、地质灾害点、河道堤坝等开展拉网式排查,累计排查出5处隐患并要求及时整改。同时,该镇将20座漫水桥、51处桥涵、2个淤地坝、20处地质灾害点全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在人员转移工作中,该镇出动320名工作人员,成功转移群众155户254人。该镇班子成员带队,各包村干部入村开展防汛工作,实行“一对一”负责制,杜绝转移人员回流现象,筑牢山区防汛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