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大型纪录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六集《水清业兴 绿映济源》,全面展现济源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中的生动实践。节目播出后,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热议,节目中呈现的济源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对济源过往工作的肯定,也为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深化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强信心和动力。
在济源,黄河岸边茂密的森林不仅是自然的宝藏,更是生态的基石。
“跟着央视镜头,看到节目中郁郁葱葱的森林,我重新认识到我们守护黄河岸边的绿色有多么珍贵,心里满是自豪。”示范区林业局造林绿化科负责人李伟波在节目中展示了日常巡护的工作点滴和济源困难地造林“五步造林法”,“这些年,我们每天翻山越岭就为守护这片绿色家园。”
“五步造林法”看似简单,背后却是济源林业人十余年来的经验总结。面对部分山区土层瘠薄,立地条件差裸露的碎粒岩石地,济源林业人探索出了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的“五步造林法”,完成了13万亩的困难地造林,有力保护了小浪底水库的生态安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为优。
李伟波表示:“参与《水清业兴 绿映济源》的拍摄让我更加笃定我们在山林中的每一步,都是在为‘绿水青山’铺路。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山区生态修复,重点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和生态功能,打造更加稳固的绿色屏障。”
冬凌草素有“王屋仙草”之称,在济源人长期的保护传承、驯化栽培中,不仅成了王屋山一道亮丽的生态景观,还成为济源重要的农业产业。
“节目用近4分钟的镜头专题报道济源冬凌草产业。这不仅是对我们多年坚守的肯定,还让这项‘绿色事业’走到了全国观众面前。”参与拍摄的济源冬凌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全刚说,多年来,济源将其貌不扬却根系发达的冬凌草发展成为集生态修复、茶叶加工、文化传承和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绿色产业,让这株“仙草”从“生态卫士”变身“绿色财富”,既为母亲河牢牢锁住了泥沙,也为群众铺就了致富的道路。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天坛山冬凌草小镇,建设冬凌草试验田、冬凌草农业遗产文化馆,努力将天坛山冬凌草小镇打造成集休闲采摘、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农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典范。”刘全刚说。
在节目中,豫光集团再生铅闭合生产线项目备受关注。节目展示了豫光集团率先开创的“原生+再生”循环模式、自主研发的“废铅酸蓄电池自动分离—底吹熔炼再生铅”工艺。这既是对豫光集团多年来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认可,更是对济源以生态为基、向绿色要动能的发展路径的充分肯定。
豫光集团工作人员张晓敏介绍:“近年来,豫光集团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布局,新材料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高纯金属、新能源、合金、稀贵金属等四大类百余种产品,在航天、航空、地质、气象和现代军事技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许多尖端技术领域也大显身手。”
未来,豫光集团将紧扣“双一流”战略方向,瞄准“双千亿”目标,加快从原材料龙头向新材料强企转型,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高地,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从每年2.6亿立方米的排放量转化为1.2万吨氢气、18万吨液化天然气和5万吨化工产品,循环利用率达100%,每年减碳150万吨……在节目中,河南金江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江炼化)的氢能产业集群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济源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强劲实力与无限潜力。
“节目展示金江炼化绿色转型的先进做法,是对我们企业布局氢能十年,取得显著成果的鼓励与肯定。这也是济源坚持绿色发展的集中体现。”金江炼化生产技术负责人王计明介绍,“从10年前企业开始建设全国第一个最大焦炉煤气制氢单体装置至今,我们的氢能基地已发展为产、储、运、用全链条、高水平产业集群。”
王计明表示,今年3月,济源成功入选“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为企业努力打造河南省最大氢能供应基地和氢能综合利用产业园注入一针强心剂。接下来,金江炼化将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河南省氢能及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对接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产业,助力济源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