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大盘挑大梁,济源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
2024年,济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居全省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6、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6%,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4.8%……
数据无言,掷地有声。一串串耀眼的数据、一项项喜人的成果,彰显了济源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稳定向好的良好态势,折射出济源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一年来,示范区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稳中向好工作总基调,狠抓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协调,稳步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加速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工业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这一年,“稳”的态势巩固延续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全力稳住工业是关键。
一年来,示范区深入开展“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稳住工业“基本盘”,挺起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看规模:有色金属产业正向2000亿元迈进,钢铁、化工、电子信息等百亿级产业持续壮大。示范区拥有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6家,豫光集团、金利金铅入选中国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4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6家。
看体系:聚焦培育壮大8条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推动传统产业优势再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换道领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达到26.1%、34.9%、11.1%。电子信息、装备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36.6%、27.6%,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和1.8个百分点。纳米材料产业入选全省“7+28+N”第一批“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产业链名单。
看竞争力:豫光建成年产500吨新一代核用铅铋合金生产线,是传统铅基合金利润的20倍,填补了行业内高端铅合金的空白,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关键材料;建成了年产5万吨七元锌铝镁合金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济源钢铁特钢产量排名全国第3位,已经由中国优特钢行业第一阵容进入核心阵容;中原特钢LDPE-EVA(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装备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研制成功并交付用户,解决国家重点材料及装备领域“卡脖子”问题……
强大的工业,既是城市的底气,也是发展的依托。示范区工业发展“根深叶茂”、欣欣向荣,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持续凸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支撑、增添后劲。
这一年,“进”的步伐坚实有力
春和景明,万物竞发。穿行于玉川大地,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生产企业开足马力,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热潮。
日前,在高强高导铜合金和钼铜电子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正在紧张作业,厂房改造、桁车检测、电力增容等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一年来,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经济促发展的重要抓手,高质量抓好项目谋划储备、落地建设、要素保障、服务优化等关键环节,推动一大批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项目如期建成、投产达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据了解,2024年,示范区实施工业项目144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3.08亿元,同比增长12.1%,超过年度目标2.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示范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4%,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达83.18%,拉动示范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5个百分点。
看经济,不仅要看规模、效益,还要综合考虑增长之“量”、转型之“效”、发展之“质”。
刚投产不久的尚恩环保10万吨有色冶炼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综合回收多种有价金属,可实现有色冶炼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这是示范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工业延链补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生动写照。
一年来,示范区紧紧围绕工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一转带三化”,深化“五链耦合”,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持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2024年,济源提前完成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活动全覆盖;当年新增省级智能工厂(车间)8家、省级绿色工厂9家,均为历年之最;省绿色低碳发展标志性项目连续两年数量全省第一,省级水效领跑者、国家级水效领跑者、河南省“超级能效”工厂数量均居全省第一;龙兴钛业设计中心被评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实现了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零的突破。
如今,济源工业企业正乘着“数智化”东风破浪前行,追“智”逐“绿”,提高产业“含新量”,成为发展的新底色。
这一年,“新”的动能持续涌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一年来,示范区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统筹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人才引育、创新生态建设,努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2024年,示范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5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同比增长63.4%,占GDP的比重为3.44%,居全省第2位,较2023年提高3个位次。
2024年,示范区出台市级中试基地管理办法并组织第一批申报工作,豫光泛半导体用高纯金属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顺利竣工,将打造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超高纯金属制备中试平台。建设首批中级技术经纪人队伍,6家单位成功申报“科技副总”。评价入库19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88家,中原辊轴成为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重点实验室3家,示范区与哈工大材料学院共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并成功开展技术合作。
低空经济、未来能源、纳米材料等一批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韧性强的新产业崭露头角,科技引领、向“新”图“强”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加速崛起,推动济源经济发展质量更高、韧性更强、后劲更足。
风起,就要扬帆;乘势,定能快上。示范区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扛牢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愚公移山创新篇、四高四先做示范”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