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收获与播种交织的季节,孕育着新的希望。8月11日,在梨林镇后荣村蔬菜制种育苗基地,50余名工人有序开展甘蓝育苗工作:有的在整理苗床、搬运穴盘、点种覆盖,有的在新长出的幼苗中进行分苗间苗、追肥杀菌……目之所及,皆是忙碌的景象。
“甘蓝在播种后3天便可出苗,育苗期在40天左右,预计9月中旬可以移栽。”该基地负责人李艳冰介绍,7月以来,基地紧锣密鼓地准备甘蓝种苗培育工作,采用穴盘育苗,精准控制装盘、点种、覆盖基质等工序,确保种子均匀播种,提升幼苗的成活率。同时,该基地对种苗温度、通风、光照等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保证种苗质量。据了解,今年该基地将为1500余亩地提供甘蓝种苗,助力蔬菜制种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眼下,也是大葱育苗的“黄金期”。在河南绿茵种业蔬菜良种繁育基地,成方连片的大葱幼苗绿油油的,甚是喜人。放眼望去,一边是自动喷灌系统喷射出细密的水雾,“滋润”大葱幼苗,另一边是技术人员操作无人机喷施杀虫剂……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这里是农业农村局认定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培育大葱苗,育苗面积135亩。”该基地技术负责人郭松才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基地主要围绕“水肥一体化技术、全基质集约化育苗及机械化采收脱粒技术、甘蓝制种花期综合调控技术”三大核心,实行“六统一”工作模式,有效促进济源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基地还建立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服务链条,与区域农技推广站对接,实现联合技术督导,形成“试验—示范—推广”三级体系;创新“订单式”推广模式,与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提供全链条支持,带动农户增收。
谈及技术集成与推广模式,该基地负责人李玉清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计划带动周边1.2万户农户应用主推技术,形成“6万亩制种基地”产业集群,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