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媒体走基层 感知新脉动”之“聚焦创新转型 逐‘绿’向‘新’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经开区:“绿”意盎然 “新”潮澎湃
来源:济源网 时间:2025-02-17 15:10

金利航空及微电子新材料应用复合多金属制造项目现场

新春伊始,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捷报频传、喜讯不断。

继豫光再生铅闭合生产线、泛半导体用高纯金属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金利航空及微电子新材料应用复合多金属制造项目顺利竣工之后,尚恩环保10万吨有色冶炼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也正式投产。

行走在经开区,处处可见火热的项目建设场景,满目尽是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追“新”逐“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绿”意盎然、“新”潮澎湃的现代化开发区,在太行山下拔节生长。

2月3日,时值立春,伴随着庆祝投产的隆隆喜乐,尚恩环保10万吨有色冶炼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流水线有条不紊地投入生产。以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为目标,该项目将合理处置济源有色行业固体废物,综合回收多种有价金属,推动有色产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尚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钦善介绍,该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湿法回收工艺,经过反复冶炼、萃取、还原,产出铜、铅、锌、金、银等有价金属及其他副产品,达到“有用的回收、有害的变无害、废渣尽可能减少”的目标,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双碳”目标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的是符合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经开区不断推出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新举措,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加快推动产业创新,促进经济加快向“优”升级、向“质”转型。

同样瞄准着循环经济方向,年前竣工的豫光再生铅闭合生产线项目,也紧扣“绿”字“新”字,建设年处理54万吨废铅蓄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生产线和年产9万吨高性能铅基合金生产线。

在该项目的智能集控中心,各生产线的生产场景尽收眼底。从废铅蓄电池拆解,到分色塑料产品打包,生产流程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一键式混合流程顺序控制,充分体现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该项目的竣工,奠定了豫光集团在国家大宗固废骨干企业“示范项目”、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全国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领域试点企业的突出地位。

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石。“原”材料变成“新”材料,一字之差,体现的是抢占产业新赛道和科技制高点的信心和决心。在推动济源从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变的道路上,经开区的行进步伐愈发矫健,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

1月21日,紧随豫光再生铅闭合生产线项目的投产,经开区金利航空及微电子新材料应用复合多金属制造项目也点火运行。

同样是有色行业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的重点项目,同样刷新了项目建设的最快速度,经开区重点项目的陆续投产,让济源有色行业脱胎换骨的“质变”更加势不可挡。

总投资11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金利航空及微电子新材料应用复合多金属制造项目设计年产精锑3万吨,具有工艺流程短、原料适应性强、低碳环保、有价金属回收率高的优点。

“处理能力是现有行业常用技术的3至5倍,溶剂消耗量为现有行业常用技术的1/3-1/12。”据金利金锌综合办公室主任王东东介绍,该项目采用金利集团自主研发的侧吹炉技术,锑的低碳短流程冶炼和资源高度综合利用技术行业领先,实现了“锑冶炼行业的跨越式技术进步”。

一墙之隔,万洋集团重点项目建设也正在全力冲刺。

万洋年产15万吨锌基材料绿色智造项目,总投资32亿元,占地600余亩。目前,项目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全力冲刺阶段。

作为万洋集团拓展产业优势的重点项目,该项目设计年产10万吨热镀锌合金、5万吨铸造用锌合金、35万吨硫酸及铅、铜、镉、铟等金属。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推动万洋企业产品阵列和经济效益实现阶段性跃升。

“186平方米流态化焙烧炉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不仅绿色环保,还实现了智能化。”该项目指挥长房红俊介绍,项目采取先进的大型流态化焙烧技术,同时配套综合回收系统,工艺的设置可大幅提高金属尤其稀贵金属回收率,实现固废最大程度资源化、减量化。

项目建设、产业转型,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支撑。

为全面提升开发区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去年以来,经开区围绕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部署,倾力打造了济源有色金属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围绕有色金属深加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方向,打造一流创新研发平台、企业孵化平台、智慧管理平台和“碳数智能”系统平台,实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创新高度耦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建设国家级有色创新高地。

走进有色金属产业创新研究中心,浓浓的科技创新氛围扑面而来。优良的办公条件、先进科研设施,为科技研发和项目孵化创建了优越环境。济源市玉川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曹亚飞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已经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围绕有色、环保等领域新材料研发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依托良好的科创环境,有色金属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也吸引了一批相关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入驻。以清洁能源为发展方向,河南中锐环科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已在经开区布局供热网络,向区内企业提供清洁热能供应,促进企业形成链式互动发展。

除有色金属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外,由企业打造的创新平台也崭露头角。

豫光泛半导体用高纯金属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是在8个月时间内打造出的河南省最大的超高纯金属制备中试平台。平台瞄准高纯金属新材料新赛道,加快自主研发发展步伐。

高纯金属是芯片半导体、光学传输、光伏器件等高端领域的重要原料,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据项目组负责人吴艳新介绍,项目将高标准建设7N超高纯碲、7N超高纯铟、7N超高纯镉、7N超高纯锌、6N高纯硒中试生产线。

吴艳新说:“该项目建成后,会对河南省乃至行业高纯金属材料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有力支撑,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走向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经开区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成果加快涌现。全面落实项目为王理念,经开区2024年谋划实施项目超百个,13个项目在春节前后投产投用。

据经开区经济发展和统计局局长李晨光介绍,2025年,经开区将聚焦先进有色材料、循环经济、新型储能、低碳零碳等领域,抢抓“两新”“两重”机遇,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和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全省有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园和低碳零碳示范产业园。2025年及“十五五”期间将谋划实施项目134个,总投资1054亿元。(文/图 记者 郑海波)

【记者手记】

在经开区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项目实施和科技研发的速度、力度、高度。

示范区党工委九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示范区党工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培育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群,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经开区不断优化服务供给,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全面提升开发区能级,工作措施和发展成果令人振奋。

作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经开区展示的新活力新面貌,正是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相信在各开发区、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济源经济将逐“绿”向“新”,沿着高质量的轨道阔步前行。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