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示范区财政局:绘就济源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济源日报 作者:史丽娜 通讯员 陈鹏 时间:2025-08-27 08:24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每个月能领1600元工资,还方便照顾家人。”8月21日,家住邵原镇神沟村的脱贫户老侯说。因家中有病人和上学的孩子需要照顾,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老侯没办法到外面打工。得知情况的村委会专门为他申请了脱贫人口乡村公益岗,负责村里部分路段的清洁工作。老侯的这份安稳,正是示范区财政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作风建设实效推动财政资金惠民利民的生动缩影。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示范区财政局下大决心改进作风,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整治,以严实举措精准整改,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国家和省考核评估发现问题整改为契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毫不松懈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成效巩固,全面推动有效衔接工作走深走实。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实际的工作成效上。”示范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让财政资金真正发挥“造血”功能,是检验作风建设的“试金石”。为此,示范区财政局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规范资金项目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联农带农,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蔬菜制种大棚项目的落地生根,是衔接资金赋能特色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去年,济源共实施蔬菜制种大棚项目10个,批复衔接资金1374.2万元,在邵原、下冶、大峪、坡头、承留等镇建成蔬菜制种大棚230个,总面积达105372平方米。

“以前只能种点玉米、小麦,收入不稳定。现在承包两个大棚,搞点蔬菜制种,一年下来收入四五万不成问题。”家住大峪镇反头岭村的农户陈大哥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这些蔬菜制种大棚不仅为济源蔬菜制种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苗木保障,更为建立持续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稳固了基础。

据了解,2024年,中央财政下达济源示范区衔接资金3138万元,省级财政下达衔接资金2501万元,示范区预算安排衔接资金2100万元,共计7739万元。这些资金如涓涓细流,精准滴灌到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去年示范区共批复实施衔接资金项目41个,资金支付率达100%。其中,产业项目33个,投入资金6558.93万元;基础设施项目2个,投入资金341.26万元;教育项目2个,投入资金78.3万元;就业项目3个,投入资金536.41万元;项目管理费1个,投入资金224.1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培育和壮大蔬菜制种、肉羊、兔业、乡村康养等特色产业,支持农产品集市及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小额信贷贴息,以及落实雨露计划、脱贫公益性岗位补助、外出务工交通费补助等政策。

如今,行走在济源的乡村大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脱贫群众笑容满面。成效的背后,是济源财政在衔接资金管理上的持续发力。

新征程奋楫扬帆,强作风实干为要。下一步,示范区财政局将持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建设与财政管理深度融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体推进“学查改”,继续把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以优良作风管好“钱袋子”,用活“工具箱”,为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坚实的财政力量。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