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雾弥漫,凉意裹着湿气扑面而来。缥缈的雾气中,一簇簇鹿茸菇长势喜人。一道身影从朦胧中晃出,轮廓由淡转浓。
“伙计们,还能瞅着我不?”声音先于身影清晰,带着几分爽朗的笑意,“这地方啊,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啊……”随着几句诙谐打趣的开场白落下,这个身影慢慢清晰,露出灿烂的笑容。
这是8月初,杨兴波在自己的抖音账号“济源供销老杨”上发布的一条短视频中的场景。视频中,他来到思礼镇北姚村,将镜头对准该村的鹿茸菇——这是40余户村民与村集体携手培育的“致富菇”,从菌种到收成,每一步都浸着大家的心血,是大家携手培育的“致富希望”。镜头里,他带着观众细细走完鹿茸菇的生产全链条:摊开的原材料清晰可见,整齐码放的菌棒裹着湿润木屑,恒温恒湿的菌菇房里白雾绕着菌伞转,刚采摘的鲜菇沾着水珠、脆嫩饱满,烘干后的干菇收尽水分、纹理紧实,每一个画面都透着“新鲜”与“用心”。
这条满是烟火气的视频一经发布就受到了众多网友关注。大家纷纷被镜头里菌菇的“鲜劲儿”打动,“看着就想吃”“想买”等评论一个挨一个,更有不少人直接慕名赶到北姚村,现场购买,让“田间产出”实实在在变成了“百姓餐桌菜”。
杨兴波的助力不只在短视频上,他把北姚村的鹿茸菇“牵”进了济源供销社:一边进行团购销售,把菌菇打包送到更多市民家门口,一边将其添入济源供销大食堂的菜单上,“鹿茸菇炒肉”等菜品成了食客桌上的“抢手菜”,连带着更多人开始打听“北姚村的鹿茸菇”。
看着鹿茸菇这么受欢迎,杨兴波“别提有多开心了”。这不是他第一次成功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
杨兴波是济源供销社党组成员、监事会副主任。自2021年被调来供销社后,他就憋着一股劲儿,想帮老乡们把好东西卖出去:搞社区团购,天不亮就去菜地收菜,寒风里手冻得跟胡萝卜似的;尝试直播带货,对着镜头唠半天,嗓子哑了就灌口凉水接着说。忙活来忙活去,虽然也卖出去不少农产品,可是效果总差那么点儿意思,“销量达不到我的预期,市民们对农产品的购买热情还是不够高。”不久前,坐在济源供销社的卖场,杨兴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笑着说。
转机是在跟从事短视频行业的老朋友闲聊时出现的。“老杨,你别老抱着老办法啃!现在谁还守着手机一直看直播啊?你拿手机往地里一拍,老乡们咋种地、咋摘果,网友看得明明白白,比你说十句都管用!”朋友这话点醒了杨兴波。他琢磨了一晚上,当下就创建了“济源供销老杨”的抖音账号,开始组织团队尝试短视频拍摄。
第一期短视频,杨兴波将目光对准了思礼镇立城村。该村为了增加村民收入,组织村里的妇女凑在一起蒸传统手工发面馒头,可因为没渠道宣传,知道的人少,销量一直上不去。
“群众种啥我收啥,今天我们来到思礼镇立城村……”第一期视频开拍,杨兴波站在立城村的村道上,对着镜头笑得实在。视频中,他帮助烧柴火蒸馍、与蒸馒头的大姐聊面团的发酵和豆馅儿的做法儿……杨兴波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剪辑,就这么原原本本地拍,镜头跟着他的脚步转,添柴火的“沙沙”声、揉面的“咚咚”声、大姐们的笑声,还有锅里馒头蒸透的“滋滋”声,全录了进去。这些不带包装的细节,却让视频像一扇打开的窗户,让网友清清楚楚看到立城村妇女们蒸馒头的全过程,也看到杨兴波实实在在帮助老百姓宣传的样子,充满了生活气息。
就是这条“没架子”的视频,收获了上千人的点赞和数百人的评论,私信要馒头的网友更是数不胜数。原本没“销路”的馒头成了“抢手货”,短视频也从那一刻成了比当年木头扁担还管用的“新家伙”。
打那以后,杨兴波就跟“钉”在了田间地头似的。他的短视频里,有炉馍刚出炉时金黄的外皮,咬一口“咔嚓”掉渣;有蝴蝶兰在大棚里舒展着紫色花瓣,叶片上的晨露亮晶晶的;有石磨“吱呀吱呀”转着,雪白的面粉顺着磨盘往下淌,扬起细细的粉雾;还有沙瓤西红柿,轻轻一捏就“噗”地爆汁,红色的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滴……每一条视频开头,那句“群众种啥我收啥”都雷打不动,网友们都说:“一听老杨这话,就知道又有好东西了!”
“拍了半年短视频,我才发现咱济源藏着这么多宝贝!”杨兴波的语气里满是惊喜。“鹿茸菇就是其中一个!我当时拍摄的时候就很震惊,种植加工一条龙,不管是厂房建设还是管理模式,都让人眼前一亮。还有云南产的黄金菇,以及蓝莓、火龙果等,咱济源现在都有人在种,而且种得都特别好。”杨兴波说,网友评论里总说“原来济源还有这好东西”,每次看到这样的话,他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沉了几分。“这么多好东西,可不能让它们‘养在深闺人不知’。”杨兴波说,帮农户把好产品卖出去,让他们的辛苦不白费,这就是杨兴波拍短视频的初心,也是供销社一直所坚持的。
如今,杨兴波的脚步早已跑出了济源。为了让济源市民吃到更多好东西,也为了帮外地农户解燃眉之急,他的“助农地图”越画越大:受邀去内蒙古参加农产品展销活动时,听闻当地有一地方因大雨导致黄柿子等农产品滞销,杨兴波临时更改路线前往拍摄宣传;听闻湖北秭归橙口感好、产量高,杨兴波特意赶到那里亲眼看、亲自挑,把现摘的橙子带回来……这些外地的好东西,通过他的短视频,成了济源市民餐桌上的常客,而同时,济源的土馍、柿子醋等特色产品也顺着他的脚步出现在了外地供销社的货架上,受到了当地顾客的欢迎。“咱供销社不仅要帮本地农户,也得让全国的好产品流通起来,这才是真的为农服务!”杨兴波说。
从当初扛着菜筐跑团购,到对着镜头练直播,再到现在亲自出镜拍短视频;从济源的山间田野,到全国各地的果园菜地,杨兴波手里的“家伙什儿”换了一样又一样,可那颗为农服务的心,从来没变过。他告诉记者,以前供销社的扁担是木头做的,挑着的是农户的收成;现在他的“新扁担”是手里的手机,装着的是农户的希望。“这条‘新扁担’,一头连着农户的庄稼地,一头连着老百姓的菜篮子,我得好好扛着,让更多农户靠着好产品过上好日子,让更多人吃到咱实实在在的好东西!”说这话时,杨兴波的眼睛里闪着光,就像他镜头里那些迎着阳光生长的农作物,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