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从清华园到王屋山,清华大学两支队伍汇聚济源
来源:济源日报 作者:李亚楠 时间:2025-08-04 08:48

7月31日,一场特别的座谈会在行政区一区举行。会上,来自清华大学的乡村振兴实践队“青汇济源”实践支队和“初心服务团”济源实践支队的青年队员踊跃发言,围绕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经过多日的基层调研,他们拿出了一份份带着泥土芬芳的方案。会议室里,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构成一幅新时代校地合作的生动图景。

时间回溯到7月下旬。

7月23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实践队“青汇济源”实践支队率先抵达济源。他们分成4个调研小组,以“寻脉济源·文旅兴村”为核心主题,将目光聚焦济源乡村振兴,与承留镇、坡头镇展开合作互动。他们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与村落街巷,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在承留镇,参观花石村、铁路文创园等地,深入了解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对铁路文创园的小有便利店进行设计;在坡头镇,详细了解清涧村窑洞文化、双堂村核桃产业发展情况,为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还以直播的形式探索“电商+品牌”的长效增值体系……在活动中,他们完成了《花石村专项发展规划书》、小有便利店焕新计划设计、双堂村农产品包装设计提升等工作。

“此次来济源,我收获了很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实践队“青汇济源”实践支队支队长李坤难掩激动之情。他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济源人,于2023年考入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历史系。此次活动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济源,并对乡村振兴有了新的认识。“乡村振兴不能单靠政府或当地村民发力,需要多元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他说。

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实践队“青汇济源”实践支队探寻乡村振兴路径的同时,另一支队伍也踏上了济源的土地。

7月27日,清华大学“初心服务团”济源实践支队9名队员来到济源。与李坤一行不同,他们将目光聚焦济源文旅产业发展。他们深入探究文旅IP的精神内核,走访了王屋山、小浪底等景区,品尝了济源特色美食,参观了精品民宿,与景区管理者、民宿经营者和当地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济源文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规划,建立了“一核两翼多支点”的主IP体系。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文美济源’。我们希望通过青年视角,为济源文旅发展贡献智慧。”清华大学“初心服务团”济源实践支队支队长郭耀普告诉记者,这几天调研下来,他们一致认为济源的文旅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建立的‘一核两翼多支点’体系就是为了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他说,“一核”指以愚公移山精神为文化之核,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两翼”指王屋山和济水两个IP,要把这两个品牌打造好;“多支点”指包括小浪底、五龙口景区在内的协同发展。

在座谈会上,两支队伍轮番上台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小有便利店设计展示、创意十足的愚公造型、“济水神谕”手绘动画短片……赢得阵阵掌声。

“在产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方面,他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承留镇团委书记王婕妤说,后期,该镇将与“青汇济源”实践支队保持联系,确保一些成果能够落地。

“两支队伍先后到济源开展实践活动,在校地共建就业实践基地、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济源团市委宣传部部长侯志君告诉记者,今年3月,共建清华大学—济源示范区研究生就业实践基地、共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济源站工作全面启动,探索实现清华大学学生到济源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是济源以实干姿态吸纳青春智慧、书写振兴答卷的有力注脚。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用好工作平台,加大合作力度。”侯志君说,济源将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让青春智慧真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在落实“两高四着力”中贡献力量。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