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晚霞映初心 薪火永传承——济源老干部通讯组工作纪实
来源:济源日报 作者:张佩佩 时间:2024-01-05 09:23

采访,拍照,写稿,投稿……济源老干部通讯组成员数十年如一日,活跃在济源的大街小巷、社区、农村、田间地头,从城市建设到乡村振兴,从志愿服务到项目施工,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1月3日,记者走近这个团队,感受他们为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鼓与呼的热情。

退休不褪色 奏响时代强音

济源老干部通讯组,成立于1991年,曾被誉为“三棵不老松”的三人组,已发展成“九老”写作团。他们是来自各个行业的退休干部,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创作水平,各有特长,才艺广泛,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55岁。

32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他们始终坚持“举旗定向、守正创新”的理念,弘扬老干部通讯组“抬头看方向,低头想问题”“一辆单车走风尘,脚板底下出新闻”的优良作风,围绕济源中心工作,讲述济源好故事,传递济源好声音。

他们坚定信念,扎根基层,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绿水青山惠民生》《龙飞王屋的前前后后》《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富裕花开》《表弟返乡兴村记》《一个基层干部的水利人生》《沁河老桥修建琐记》《抗日先锋路行健》《一份珍贵资料的来历》《一次黄河上的秘密护航》《韩愈卢仝的嵩山王屋山情结》《杨择令:文化愚公》《花馍泪》《黄河尘烟》……一篇篇关注民生、聚焦百姓,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新闻见诸报端,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2年来,济源老干部通讯组成员平均每年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作品150篇,获奖19人次;济源老干部通讯组多次获评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

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

“新闻,贵在新。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好新闻呈现给受众,更新设备、提升技能是关键。”济源老干部通讯组成员段允生说,他们首先升级装备,购置了电脑、单反相机等设备,逐步完善自己的采编“武器”。其次是提升能力,一有空便向资历深的通讯员、媒体人“取经”,学习摄影、视频剪辑制作等技术。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他们的书柜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老年报》《河南日报》《济源日报》及《老人春秋》等报纸杂志应有尽有,引人注目。

记者随手翻阅一本报纸剪辑本,一篇篇国家级媒体刊发的长篇通讯、纪实、综述、评论等映入眼帘。“这些都是我们每天必读必学的内容。大家还详细记录学习笔记,分享心得体会。”济源老干部通讯组成员陈立新说,从事新闻写作,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精神,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创新报道形式,顺应时代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不懈的学习,济源老干部通讯组成员采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如今,他们已成为集“采、写、编、摄”于一体的“多面手”。

驰而不息 采写更多精品

“新闻工作的最大价值,就是一手传递真实,一手记载历史。这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人生乐趣。”他们认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让更多人关注济源发展,关注百姓生活所需所盼,再苦再累都值得。

苦亦有时,乐亦有时。尽管“爬格子”艰辛,但神圣的新闻职业给了他们无限快乐。谈及今后工作思路,他们纷纷表示:“这项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们无怨无悔。我们不服老,今后还会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采写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精品。”

朴素真挚的情怀最能打动人。“九老”写作团的情怀是一种情系民生的高度,是一种洞察真相的深度,是一种熨帖心灵的温度。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将坚持受众在哪里,新闻触角就伸向哪里;受众需要什么,“新闻厨房”就生产什么,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多渠道、多方位、多维度飞入千家万户。“我相信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篇。”济源老干部通讯组组长朱全玺信心满满地说。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