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管委会各部门: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和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已经示范区管委会研究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2月11日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济源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隔太行山与山西晋城相接,西距中条山与山西运城交界,南临黄河与洛阳接壤,东与焦作毗邻,是“1+8”郑州都市圈成员城市和豫西北地区重要经济中心。
“十四五”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济源融入郑州都市圈的第一个五年,更是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第一个五年。为科学指导“十四五”期济源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厚植综合交通优势,依据《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河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35年)》和《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关于制定济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济源示范区,包括济水、沁园、北海、天坛、玉泉5个街道,轵城、承留、五龙口、大峪、梨林、邵原、克井、思礼、王屋、下冶、坡头11个镇,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济源围绕“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以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目标,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推动智慧绿色交通发展、增强行业治理能力等为重点,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94亿元,基本建成集铁路、公路、内河水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积极推动呼南高铁焦洛平段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为济源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快速通道。开展郑州至济源城际铁路前期工作,促进郑济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谋划郑州—济源—侯马高速铁路,加强济源与东西部地区联系。
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不断完善。济源至阳城高速开通运营,打通豫晋之间又一条快速通道,进一步提升济源区位优势。济源至洛阳西高速建成通车,洛济一体化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沿太行高速焦作至济源段、沿太行山高速西延、沿黄高速、济源至新安高速纳入新一轮高速公路网规划,高速公路网布局更加完善。4个高速公路项目顺利列入我省“13445工程”第一批开工项目,将在“十四五”期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高速公路新增里程38公里,完成投资55亿元,通车总里程达140公里。
普通干线公路网结构持续优化。实施S307济源境改建工程,全面实现二环合围。完成S240市区至坡头段、G327罡头至李八庄段、S310邵原至下冶段等项目,路网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S230沿南太行旅游公路(济沁界至九里沟景区段)、S310小浪底北岸公路(吉利界至蓼坞段)等项目,路网结构更加优化。完成国省道调整升级,增加里程近200公里。“十三五”期,普通干线公路新改建里程150公里,完成投资22亿元,规划总里程达480公里,形成“二环二纵六横”骨干网,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71%。
农村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抓手,扎实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十三五”期,先后印发《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济政〔2018〕15号)《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济政〔2018〕33号)《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济政办〔2016〕103号)《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济管办〔2020〕20号)等政策文件,完成投资8.4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6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455公里,危桥改造660延米,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962公里,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市镇之间二级公路连接、镇与镇之间三级公路通畅,等级公路占比达97.7%,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推进农村公路与农村产业、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融合发展,获得河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建立覆盖市、镇、村的路长组织体系,农村公路管理覆盖率、列养率达100%,县乡道、骨干路网常态化管养率达100%。
内河水运设施持续完善。黄河小浪底库区港航安全基础设施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库区水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内河水运完成投资3000万元,通航里程达80公里。截至目前,济源拥有水上船舶26艘1906客位。
客货运场站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客运南站立项和投资人招标,综合客运枢纽站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逐步形成衔接顺畅、布局合理的客运场站。累计投资5.8亿元,完成玉川物流园区(中兴集装箱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和柿槟物流园区建设,年吞吐量达到540万吨。玉川物流园济源—连云港铁海双向班列多式联运项目入选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二)运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客运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推进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市创建工作,万人公交车辆保有量达到8标台,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城区公交全免费,打造全域公交发展模式。公交场站建设稳步推进,形成由客运西站和东环充电站构成的双场站格局。推进“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营比例达86%,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100%,荣获河南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市)荣誉称号。城际客运发展取得新进展,相继开通济源至晋城、济源至洛阳城际公交,助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货运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农村物流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建立由政府牵头,交通运输、商务、供销、邮政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物流发展协同机制,推动全市零担物流、仓储物流企业退城入园,培育发展以河南柿槟仓储物流有限公司为骨干的绿色配送企业。市镇村三级物流网络覆盖率达100%,实现区域农村物流服务网与干线物流网络的有效衔接。
邮政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印发《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物流业转型发展三个工作方案的通知》(济政办〔2018〕27号),促进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推动形成以济源快递(电商)专业园区为中心、镇分拨中心为支撑、综合便民服务站点为基础的现代物流空间发展格局。截至目前,济源共有邮政快递企业10家,营业网点115个,村邮站420个(含便民服务站227个),实现“镇镇设所、村村通邮”,行政村通邮率100%。
交旅融合取得突出成就。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济源全域旅游公路发展规划(2019—2030年)》。完成郑坪至水洪池道路改造、王屋山景区至林山药王隧道段、S310邵原至下冶段等项目,开工建设S230沿南太行旅游公路(济沁界至九里沟景区段)、S310小浪底北岸公路(吉利界至蓼坞段)等项目,提升旅游景区衔接道路服务水平。完善干线公路旅游服务功能,建成G327中王服务区、S240济源南服务区,建成苗店、愚公等开放式道班,在S240、S310建设10个停车休息观光区。新开通市区至五龙口景区、林山、河口村水库、天女河、南山儿童公园等多条旅游专线,增强城乡客运线路和乡村旅游服务能力。
(三)智慧平安建设稳步推进
科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实施G208、G327智慧公路项目,综合运用三维实景、北斗定位、智能识别等新技术,建设完善数字化路网动态监测体系,成功入选河南省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建成干线公路路网运行应急指挥中心,具备路网运行监控、边坡桥梁隧道在线监测、干线公路运行状态发布、应急抢险指挥调度等功能,实现路网监测的可视、可测、可控。二广高速、菏宝高速省界收费站拆除完成,全区收费站ETC车道覆盖率达到100%,人工车道实现“扫码付”“车牌付”全覆盖,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在籍车辆ETC安装率达98.7%,居全省第一。长途客运站新增人脸核验闸机、自助售票机等智能化设备,二级以上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济源“一卡通”与全国260个主要城市互联互通,客运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行业安全发展持续向好。深入开展“平安交通三年攻坚行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四个严禁、四个一律”,加大对道路运输和水上运输的隐患排查,交通运输安全环境不断改善。在G208、S240等国省干线重要交叉口、桥梁、隐患路段安装监控设施94处,实现路网运行情况全过程实时监测。完成5515台营运车辆动态监控设备安装和所有“两客一危”、重型载货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1544辆“两客一危”车辆全部接入省联网联控平台,车辆动态监管不断加强。推动全市75家“两客一危一货”企业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成立我省首个道路危险品运输救援队,为全区道路危险品运输提供保障。河口村水库通航水域动态监控系统建成投用,西霞院库区“豫海巡618”号海事搜救艇成功试航,为水运平安保驾护航。
科学防疫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严防疫情外部输入,牵头设置16个疫情防控监测卡点,抽调工作人员200余人、执法车辆50余台,为全区疫情防控构筑了严密的前沿防线。严格落实“一断三不断”“三不一优先”等疫情防控政策,全力保障物流通道畅通,有序恢复公共交通运营和交通工程项目复工复产。完善防控体系,印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交通运输行业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济管办〔2022〕85号)等政策文件,加强重点场所防控措施,紧盯冷链运输环节,切实防范疫情通过运输环节传播,为构筑疫情防控“济源防线”作出突出贡献。交通运输局、济源市交通运输执法支队、济源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被授予“示范区疫情防控先进单位”,李有才等14名同志被授予“示范区疫情防控先进个人”。
(四)绿色交通取得积极成效
绿色集约交通全面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入选“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对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大气污染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市区范围全覆盖,形成“公交+慢行”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绿色低碳出行格局。推广新能源车辆应用,新增新能源客车252台、LNG货车230台,更新双燃料出租车452台,完成投资2.2亿元,有效降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公路绿化水平大幅提升。推进公路绿化工程,高标准完成济源大道(焦柳铁路至虎岭一号线段)景观绿化、G327罡头至李八庄段、S307济源境等公路绿化工程,逐步构建绿色生态的路域环境。全区公路绿化率达到97%以上,实现了宜绿应绿尽绿。
交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加快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划重型车辆过境线路方案,积极引导过境货车远离城区通行。制定城市货运配送车辆禁止、限制通行的区域和时间,缓解货运车辆对城市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累计完成1701辆柴油货车营运证注销,完成比例排名并列全省第一。严格落实“全路无垃圾、车行无扬尘”要求,加强道路扬尘治理、路域环境整治,相关经验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得到推广。
(五)行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行业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为适应邮政行业发展和安全形势需要,2017年挂牌成立市邮政管理局,进一步提升济源邮政监管力量和服务水平。推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济源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实现“三减少两规范”。成立交运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交通客运有限公司,实现城市、城乡公交“公车公营”,圆满完成客运经营体制改革。推动交通领域投融资改革,成立济源市交通投资集团,解决项目筹融资问题。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编制执行行政职权事项清单,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编制“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和行政审批标准化操作规程,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先后印发《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济管办〔2016〕94号)《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暂行办法的通知》(济政办〔2016〕100号)等文件,有效保障出租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执法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一制度两机制”联合治超模式,道路治超更加规范。强化科技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设备不断完善,执法效率不断提升。累计检测货运车辆650万辆次,查处超限超载车辆1600余辆次,卸货7.6万余吨,干线公路超载超限率由6%下降至2%以下。加强路域环境治理,清理非标志路牌690余处,拆除违法建筑26处,劝导占道经营行为3000余处,保持济源道路“畅洁绿美”的良好形象。先后荣获2018年“河南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2020年度全省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评价考核优秀等次“第一名”。
行业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济源先后被确立为“全国平安交通试点市”“全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济源交通运输局先后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称号,“当代愚公”苗天才被评为“全国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袁金芳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涌现出郑新红、原小玲、张庆儒等一批先进典型。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对全市40台公交车、867台出租车公益广告牌进行统一更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暨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加大对国省干线公路、农村道路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做到路域环境干净整洁,助力济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十三五”时期,济源示范区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优异成绩,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与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交通强国、交通强省等要求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一是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有待完善。对外交通存在短板,缺少高等级铁路,限制济源与周边省市快速连接;普通干线公路跨黄河桥仅2条,制约洛济一体化融合发展;旅游公路网尚未健全,交旅融合程度有待提升。二是运输服务品质亟待改进。运输方式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中长距离货物及大宗货物运输仍以公路运输为主。三是智能交通缺少顶层设计。数字化设施设备布局仍需完善,绿色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二、形势要求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交通发挥先行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当前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济源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协同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先行引领作用,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建设交通强国,要求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中部地区建设大通道大枢纽,形成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新格局。新形势赋予交通行业全新的发展使命和要求,我省成功获批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建设交通强国,要求济源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加快建设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提升多种运输方式间衔接效率和质量,推动交通运输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构建绿色便捷综合交通网络。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济源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要抓住机遇,借势借力中部地区崛起和黄河流域发展动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动黄河沿岸绿色生态运输通道和多方式、复合型跨河运输通道建设,持续提升济源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融入“1+8郑州都市圈”,要求打造快速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作为“1+8郑州都市圈”的一员,济源应找准自身定位,主动对接融入。积极加快城市协同发展,发挥体制优势,打造快速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创新引领跨越发展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努力成为河南扩大沿边开放合作、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推进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要求提升交通运输支撑保障能力。《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规划连接核心区与外围辐射区之间的快速通道,形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推进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要求济源补齐对外交通短板,全面提升对外连通能力,完善城乡运输网络,增强城市对周边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交通运输与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协同发展,提升交通运输对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全域旅游等支撑保障作用。
综合判断,“十四五”期是济源化解交通运输发展主要矛盾、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提质期。济源示范区要抢抓机遇,把握运输方式发展节奏和建设重点,推动交通运输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以交通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抢抓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8郑州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要求,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加强各种交通方式协调衔接,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效率,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当好开路先锋。
(二)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支撑引领。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乡村振兴等战略,牢牢把握交通运输“先行官”的定位,聚焦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统筹协调,一体融合。做好与国省相关规划的衔接,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强化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相互衔接,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进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实现由“交通”向“交通+”转变。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制度、政策、管理方式创新,释放交通运输发展活力。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推广交通运输行业新模式、新技术应用,增强交通运输发展动能,提升交通运输发展质量。
——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加强交通运输领域生态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养护和运营全过程。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至2025年,济源示范区实现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1345”总目标,即“一核三圈四通道五体系”。“一核”即以建设一个区域性交通枢纽为核心;“三圈”即构建以济源为中心的市域半小时通勤圈,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联动圈,中原城市群2小时通达圈;“四通道”即构建“井字形”综合运输通道;“五体系”即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实现“高铁连通、高速成环、镇镇通二级、村村通等级路”。
1.交通运输网络更加优化
呼南高铁焦洛平段开通运营,铁路营业里程达16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20公里;“三横三纵一环”的高速公路网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6公里,新增66公里;普通干线公路二级以上公路占比达到80%,构成“两纵六横一环”的干线公路网;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85%以上,“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沿黄、沿太行两条“1号旅游公路”基本建成;城区干道交叉、城乡快速通道交叉基本实现互通立交;小浪底50公里水上航道和8座码头全部建成投用;客运站总数达到9个,其中一级客运站3个,11个镇均有运输服务站。
2.运输服务品质人民满意
城市公交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新规划城区公交线路10条,总数达到21条。万人公交车辆保有量达到12标台,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大幅提升。城乡客运服务品质大幅提高,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货运物流更加经济高效,多式联运、网络货运等先进运输方式得到有效推广。寄递服务更加普惠、准时、高效,网购体验明显增强。
3.智慧平安建设成效显著
基本建成覆盖高速公路、国省道重要路段、重大桥隧、水上客运码头、客渡船、“两客一危”运输车辆的视频监控、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1小时,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主要港口(区)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加强严防严控,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一般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4.绿色交通水平明显提升
运输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铁路、水路等清洁运输方式比例及绿色出行比例明显提升。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运输装备广泛应用,新增或更新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新能源化率达到100%,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降低。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显著成效。
5.行业治理规范高效文明
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成效显著,综合执法、法治监督体系更加完善。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审批事项在线办理逐步普及,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持续增强,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农村公路路长制覆盖率达到100%。
专栏1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 | ||||
指 标 名 称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
基础设施 |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 148 | 168 | 预期性 |
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 0 | 20 | 预期性 | |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 140 | 206 | 预期性 | |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公里) | 480 | 485 | 预期性 | |
基础设施 | 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 71 | 80 | 预期性 |
农村公路等级以上公路比例(%) | 98 | 100 | 预期性 | |
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 | 80 | 85 | 预期性 | |
自然村通硬化路率(%) | 97 | 99 | 预期性 | |
一级客运站数量(个) | 1 | 3 | 预期性 | |
运输服务 | 城区公交线路(条) | 11 | 21 | 预期性 |
万人公交车辆保有量(标台) | 8 | 12 | 预期性 | |
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 26 | 30 | 预期性 | |
城乡客运公交化率(%) | 6 | 90 | 预期性 | |
智慧平安 | 公路货车ETC使用率(%) | 70 | 80 | 预期性 |
邮政行业电子运单使用率(%) | 86 | 100 | 预期性 | |
高速公路、国省道重要路段、重大桥隧、水上客运码头、客渡船视频监控覆盖率(%) | — | 100 | 预期性 | |
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h) | 2 | ≤1 | 预期性 | |
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min) | — | ≤45 | 预期性 | |
主要港口(区)应急到达时间(min) | — | ≤30 | 预期性 | |
重点运营车辆监控率(%) | — | 100 | 预期性 | |
绿色发展 | CO2排放强度下降率(%) | 7 | <7 | 约束性 |
新增或更新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新能源化率(%) | — | 100 | 预期性 | |
治理能力 | 货运超限超载率(%) | 2 | ≤1.5 | 约束性 |
农村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年度实施比例(%) | — | 5 | 约束性 |
展望至2035年,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全面构建人民满意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拥有高效率快速网、高品质干线网、广覆盖基础网,高速铁路网运营里程达8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达各镇,普通干线公路二级以上占比达95%,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90%以上。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素质精良,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运输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四)投资匡算
对标发展目标,经初步匡算,“十四五”期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58.1亿元,其中高速铁路36亿元,铁路专用线2亿元,高速公路108亿元,高速公路连接线5亿元,普通干线公路55.1亿元,农村公路12.8亿元,内河水运4.3亿元,灾后重建3亿元,城乡立交工程8.2亿元,城乡延伸路3.7亿元,通用机场0.5亿元,交通场站13.5亿元,旅游公路6亿元,智慧交通0.1亿元。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在全省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的基础上,依托济源独特的地理区位,规划形成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井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布局,高效对接周边城市群及产业经济带,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新时期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专栏2 “井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
沿黄通道:依托谋划的郑济侯高铁、郑州至济源城际铁路、菏宝高速、沿黄高速、S310、S309、市区至小浪底高速公路及小浪底航道,打造向西联系黄河流域上游关中城市群,向东衔接省内焦作、新乡,省外联系山东半岛城市群等沿海地区的综合运输通道,形成济源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主通道。 两山通道:依托沿太行高速、G327、S230及S307、S308,构建太行山、王屋山两山区域连接通道,串联焦作、新乡、安阳等地区,向北延伸辐射至山西、河北、北京等地,打通对外运输通道,促进两山地区资源开发和客货流通,服务沿线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广通道:依托二广高速、呼南高铁焦洛平段、焦柳铁路、G208及S240,建设向北衔接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向南通达长株潭城市群及广西、广东、海南等区域的综合运输通道,提升济源通道能级。 济洛通道:依托济阳高速、济洛西高速、济新高速及S309西延跨黄河大桥,构建向北衔接山西阳城,向南直达洛阳中西部,沟通南阳等区域的综合运输通道,促进洛济一体化融合发展。 |
(二)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推动快速网、干线网和基础网三网融合,加快形成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有效提升综合交通网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
1.构建发达的快速网
加速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围绕以郑州为中心的“米+井+多联”的高速铁路网布局,实施呼南高铁焦洛平段项目,提升区域纵向运输通道能力。推动洛阳—孟津—吉利—济源市域铁路建设,加速洛济一体化融合发展。开展郑济侯高铁前期工作,争取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形成济源向东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向西衔接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快速通道,推动郑州—济源城际铁路、焦柳铁路旅游专线前期工作。谋划建设环绕风景区的市域轻轨,完善市域路网结构,进一步发挥济源旅游产业优势,促进济源产城融合发展。至2025年,高快速铁路建设里程20公里,计划投资36亿元。
同时,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推进9条改扩建及新建铁路专用线建设,以及济源站的扩能改造工程。减少铁路运输短驳,提高交通效率,进一步提升铁路运输对济源的经济社会效益。
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紧抓我省“13445工程”实施机遇,实施沿太行高速焦作至济源段项目,加强济源、焦作、新乡等区域联系,促进沿太行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沿太行山高速西延建设,完善市域高速环线,提升市区对城市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济源至新安高速建设,促进洛济深度融合。建设沿黄高速武陟至济源段,构建沿黄高等级快速通道。谋划实施市区至小浪底高速公路项目。适时启动菏宝高速王屋山服务区、收费站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至2025年,高速公路新增里程66公里,通车总里程达206公里,计划完成投资108亿元,形成“三横三纵一环”的高速公路网布局。
专栏3 快速网建设工程 |
高快速铁路:重点推进呼南高铁焦洛平段、洛阳—孟津—吉利—济源市域铁路规划建设。推进郑济侯高铁、郑州—济源城际铁路前期工作,争取项目尽快列入国省相关规划。 高速公路:重点建设沿太行高速焦作至济源段(济沁界至二广高速段)、沿太行山高速西延(二广高速至济阳高速段)、济源至新安高速公路、沿黄高速武陟至济源段以及高速公路连接线,谋划市区至小浪底高速公路。 |
2.打造完善的干线网
有序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建设。实施普通干线公路“畅通畅连”工程,打造高效率的普通干线公路网。优化提升济洛、济孟、济沁、郑州至济源、市区至下冶、市区至克井等快速通道。实施G208、G327、S240、S308、S309等路线市区周边路段外移或提升工程,构建绕城货运通道,方便车辆快速过境。实施S310邵原至豫晋界省际出口提升工程,畅通省际通道,加强省际联系,提升景区衔接道路服务能力,服务全域旅游发展。谋划实施干线公路立体交叉工程,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加强路网衔接,提升路网运行效率。至2025年,普通干线公路新改建项目计划完成投资55.1亿元。
专栏4 普通干线公路建设工程 |
2023年拟开工项目:重点实施济洛快速通道(S240济源境东移)、南太行旅游公路二期(S230西宋庄至黄楝树段)等项目。2024年拟开工项目:重点实施济孟快速通道(S309孟济界至寺郎腰改建)、G327李八庄至愚公段改建工程等项目。谋划开工项目:重点实施G208东移(豫晋界至济孟界东移工程)、S310邵原至豫晋界改建工程、绕城货运通道、S308济沁界至佃头段、G327愚公至豫晋界、市区至克井快速通道、G327南移(黄河大道东延至济沁界)、S309西延跨黄河特大桥及引线工程等项目。 |
3.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在实现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的基础上,推动所有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以恢复路况、改善功能为主,推动农村骨干路网升级改造,优化路网结构。推进镇村之间、村庄之间联网公路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对建制村窄路基路面公路实施拓宽改造或错车道建设,提高农村道路网络化水平。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四、五类危桥改造,服务群众安全出行。至2025年,实施农村公路建设546.8公里,安防工程200公里、危桥改造1005延米,计划完成投资12.8亿元。
4.完善内河航运设施。加大内河航运投资力度,着力构建市域内河航道骨架网络,优化完善内河码头布局。积极推进黄河小浪底库区港航建设工程,配套建设港航维护基地、应急救援基地,畅通济源连接洛阳、三门峡的水运通道,为打造小浪底黄金水道、发展水上旅游产业提供基础支撑。谋划黄河三峡至黛眉山水上客运线路,研究济源至洛阳至三门峡水上客运航线。推动西霞院水库水运项目前期工作。至2025年,内河航运项目计划完成投资4.3亿元。
5.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重点实施S230林山至小有河段、林山至王母洞、铁山至东西山道路及立城桥、西坪桥等8座桥梁灾毁重建项目。至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计划完成投资3亿元。
6.加快推进城乡立交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济洛快速通道上跨菏宝高速互通立交,济孟快速通道上跨S240立交工程;谋划G208上跨G327、济源大道、黄河大道立交工程,绕城货运通道上跨G327立交工程,S307与北航路互通立交工程,S307与玉川一号线畅连工程。至2025年,城乡立交工程项目计划完成投资8.2亿元。
7.畅通城乡延伸路。加快推进济源大道西延至石曲路、济渎路西延至西二环、湨河南岸沿河路西一环西延至西二环段、克留线G327至卫庄段改建等项目建设,加强城市道路与干线公路的衔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中心区域对外围的辐射带动作用。至2025年,建设城乡延伸路8公里,计划完成投资3.7亿元。
8.推进通用航空建设。按照河南省通用航空机场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济源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气象探测、应急救援、农林作业等通用航空业务,努力培育通用航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济源通用机场与焦作、洛阳、上街等周边地区通用机场联系,形成通用航空一体化网络体系。
(三)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围绕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目标,完善客货枢纽布局,强化枢纽集疏运能力,加快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1.完善客运枢纽布局
加快建设济源客运南站,服务区域客流集散,配套建设快递物流分拣中心和冷链物流仓库等设施,完善运输服务功能。依托呼南高铁焦洛平段,建设济源东高铁客运枢纽站,同步完善公交站、停车场等换乘设施,打造济源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提升济源对外交通发展格局。推进王屋、五龙口、大峪、下冶等镇级客运站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客运站体系。至2025年,新建2个一级客运站、6个镇级客运站,计划完成投资8亿元。
2.推进货运物流建设
推进柿槟仓储物流园扩建工程、玉川多式联运物流园区二期工程建设,建设沁河北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园。加强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转运设施等建设,加快形成干支衔接紧密、覆盖范围广、运作效率高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集疏运体系。推进镇级运输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农村物流服务覆盖率和服务品质。至2025年,基本建成玉川、沁河北、柿槟三大多式联运物流园,升级改造5个镇级运输服务站,新建6个镇级运输服务站,计划完成投资5.5亿元。
专栏5 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工程 |
客运枢纽:建设济源客运南站、济源东高铁客运枢纽站两个一级站。推进王屋、五龙口、大峪、下冶等镇级客运站建设。 货运物流:推进柿槟仓储物流园扩建工程、玉川多式联运物流园区二期工程建设,建设沁河北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园。完善物流园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升级改造5个镇级运输服务站,新建6个镇级运输服务站,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
(四)强化重大战略服务支撑
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增强交通运输对国省重大战略的支撑保障能力。
1.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提升济源黄河流域交通运输生态保护系统的整体性、协同性,构建现代化、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为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加快完善区域铁路网布局,促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发展,降低运输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依托菏宝高速、沿黄高速、S310等,打造沿黄“生态廊道、发展廊道、文旅廊道”,加强黄河流域横向联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通道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跨黄河通道布局,推进跨黄河交通走廊共建共用。加快小浪底港航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黄河航道开发利用。
2.服务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促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推进镇村之间、村村之间联网公路建设,提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全面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等项目一体化开发,推动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构建覆盖城乡、串联村镇的农村交通经济环线。提升农村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鼓励城市公交线路向重点镇延伸,推动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加强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衔接。加快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
3.助推郑州都市圈一体化高水平建设
加快推进郑州、洛阳、济源之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运输服务共建共享,着力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通干线公路、普速铁路、市域铁路为基础的复合交通廊道,形成服务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高效通勤圈和物流圈。推动呼南高铁焦洛平段建设,推进济洛快速通道、南太行旅游公路二期、跨黄河特大桥及引线工程等重点项目,推动郑济侯铁路、郑州至济源城际铁路规划建设,着力形成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提升济源与郑州、洛阳等城市的交通衔接能力。
(五)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效率
1.提升客运出行服务品质
提升城市公共客运服务品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深入推进“公交优先示范市”建设,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公交系统。构建以“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为骨架的公共交通网络,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港湾式停靠站、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完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合理接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效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统筹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客运和城乡客运发展,鼓励城市公交线路向郊区和重点镇延伸,扩大公共交通覆盖面。提升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比例,打造“村村通”公交升级版。调整完善城乡客运网络,加强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长途班线、客运码头的路线衔接和发车时刻衔接,提升旅客联程联运水平。
2.推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按照《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2022—2030年)》,积极推进呼南高铁焦洛平段、沿黄高速、沿太行高速等项目建设,打造便捷高效的“快旅”通道,提高旅游景区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加快“黄河古都”和“太行天路”两大1号旅游公路建设,统筹规划农村公路旅游路,加强农村公路与国省道、旅游景点主要节点的衔接,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推进交旅融合服务设施建设,新建4个干线公路服务区、9个停车休息区、12个服务站、1个房车营地、5个农村公路驿站、6个观景台等。至2025年,计划完成投资5.95亿元。
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完善旅游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提高联网、联程、异地和往返票务服务水平,推广联程联运“一站式”票务服务,完善重点景区客流监测预警功能,采用信息化手段引导节假日旅游高峰客流,提升游客体验感。加强旅游公路安保设施建设,重点强化临水临崖、视距不良、急弯陡坡路段安保设施,健全旅游客运驾驶员、船员培训与考核管理机制,提高安全驾驶操作水平,制定旅游交通应急预案,提升旅游交通安全保障能力。
3.促进货运物流转型升级
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增强运输经济性。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全程带托运输,有效减少货物装卸。加快运输装备升级,推动运输装备向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方向发展。提高集装箱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发展水平,积极引导货物运输向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切实降低物流成本。
推动城乡物流蓬勃发展。加快城乡配送一体化进程,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推进各类配送资源共享共用,加快构建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配送网络。整合利用现有邮政、供销、交通等物流资源,推动仓储配送中心、镇级综合服务平台、农村物流公共取送点建设。积极培育农村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延伸农村经营服务网络,建立全区农村物流服务“一张网”,打造产运销一体化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提升邮政快递发展水平。建设客运南站邮政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及快件分拣中心,推动邮政服务、快递服务扩容增效。推进农村地区邮政快递网点改造建设,完善农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功能,提高邮政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快递运输车辆的投放,提升农村地区邮政快递服务时效。深入实施快递“进厂进村”工程,推进快递企业与农业、供销、商贸等企业融合协同发展。推广邮政快递转运中心自动化分拣设施,建设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服务平台。推动智能配送和无接触寄递等新模式发展。
(六)推动智慧安全绿色发展
1.强化科技智慧创新引领
推进济源智慧交通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实施“214”工程,即建设“2个中心”(综合交通指挥中心和综合交通数据中心)、“1个基础支撑平台”“4个综合应用平台”(综合交通运行监测平台、交通应急指挥平台、交通行业监管平台、公众服务平台)。纵向对接省交通运输厅指挥中心和济源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横向实现与示范区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广电和旅游、气象等部门数据共享,内部实现与公路、执法、道路运输管理等下属部门数据交换。
推动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北斗系统、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交通装备、路网、场站、水域、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河南省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为契机,推动“智慧公路”项目建设,为公路网安全畅通运行提供支撑保障。推动重要隧道、桥梁等关键设施监测预警、动态化巡查和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提升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自然灾害防控能力。
推进交通运输服务智能升级。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推广许可证数字化、车辆证照电子化、交通执法电子化服务。建立多元化交通出行信息发布体系,为乘客提供出行信息、线路选择、导航换乘等全方位服务。提升物流智慧化服务水平,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互联网+城乡配送”等新业态模式发展。推进票务联程联网系统建设,推动交通“一卡通”跨区域、跨运输方式互通,推广使用电子运单,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
2.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提升交通运输本质安全水平。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的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各环节,提升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安全水平。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强化绩效考核,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健全优化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两客一危”运输车辆安全监管,全面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完善船舶防碰撞技术装备。加强寄递渠道安全监管,全面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项制度”,保障寄递渠道安全畅通。
强化交通运输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跨方式、跨部门综合交通预警、应急沟通保障协调机制,完善综合交通应急预案体系。推动交通运输应急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建设,整合交通运输运行监管应急资源,提高应对疾病蔓延、信息攻击、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公路水路应急基础保障能力,完善应急通信传输网络,强化路网监测和应急仿真能力,加强水上交通救助能力建设,提升溢油清除和抢险打捞能力。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社会协同能力。
3.推进绿色集约循环发展
加大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形成济源高速公路环线、绕城货运通道,引导过境重型车辆选择高速公路环线、绕城货运通道快速通过,降低对城区环境的影响。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期和运营期污染物排放治理,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制定老旧汽车淘汰更新目标及实施计划,采取经济补偿、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按照省级部署,稳步推进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及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燃气货车淘汰工作。符合强制报废情形的交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按规定进行登记、拆解和销毁。积极申请奖补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老旧车辆提前淘汰。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加强汽车尾气检测与治理工作。
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统筹规划布局交通线路、枢纽场站等设施,集约利用土地、通道、线位、桥位等资源。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推广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促进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健全快递包装治理体系,鼓励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
提升绿色交通分担率。加快构建绿色出行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公交接驳设施、公交专用道建设,合理规划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停车场,引导共享交通健康发展,提高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共享交通出行比例。持续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交、环卫、物流、旅游、通勤等领域的应用比例,2023年底前,除保留部分应急车辆及新能源汽车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情况外,城市建成区公交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更新或新增巡游出租车、接入平台的网约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邮政快递车等全部为新能源汽车。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换气站等设施。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道路清扫保洁养护责任制,持续加大专业道路清扫机械的配备和使用,逐步退出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道路清扫机械,有效提升国省道、县乡道路、道路缓冲带、临时停车区域等清扫保洁效果,降低扬尘污染,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选线选址与三区三线的协调衔接,避让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推动铁路、公路、航道等区域廊道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交通走廊。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措施,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管养全面绿色发展,强化综合污染防治工作,提升行业环境友好度。
(七)提升行业现代治理水平
1.完善行业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方式综合交通运输协调机制。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效能。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长效工作机制,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执法队伍,提升执法效能,形成权责统一、廉洁高效、监管有力、服务优质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健全农村公路管养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
2.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健全市场治理规则,破除行业壁垒,防止市场垄断,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市场体系。规范清理交通运输涉企收费,形成减轻企业负担的长效工作机制,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推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鼓励交通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行业治理,引导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规范自律。健全公众参与交通运输治理的制度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利用职称待遇、进修培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广泛吸引专业人才,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多岗位交流锻炼。加强交通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加强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强化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专业交通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加大对干部法律、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力度。
(八)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建设
1.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加强农村公路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有机结合,提升农村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打造一批技术标准高、示范带动性强、可推广性高的农村公路示范路,树立全省示范标杆,形成济源特色。持续实施农村公路提升工程,构建广泛覆盖、优质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提升农村公路整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提升农村交通安全保障水平。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覆盖县、乡、村道的“路长制”,形成管委会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
2.加快推进内陆型多式联运发展
以济源—连云港铁海双向班列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沁河北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园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铁公、铁水等联运发展,扎实开展内陆型多式联运试点建设,推广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推动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标准和规则。推动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对接省内、国内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培育壮大多式联运运营服务平台公司,支持铁路运输企业、邮政快递企业、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探索多式联运提单物权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制定详细实施计划,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并强化与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调,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加强区域协调和对接,就路线衔接、建设标准、建设时序等方面加强沟通,做好项目实施安排,力争同步建设。
(二)强化要素保障
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在用地计划、供地方式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切实保障交通建设用地。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府债券支持,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强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共同探索交通发展基金和交通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三)注重实施管理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把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
(四)坚持科技创新
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发挥重点项目产学研联合创新作用,力争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运载工具应用、安全与应急系统技术装备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强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推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附件:1.济源“十四五”交通运输项目投资汇总表
2.济源“十四五”铁路建设项目表
3.济源“十四五”通用机场建设项目表
4.济源“十四五”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表
5.济源“十四五”普通干线公路建设项目表
6.济源“十四五”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表
7.济源“十四五”旅游公路建设项目表
8.济源“十四五”城乡延伸路建设项目表
9.济源“十四五”内河水运建设项目表
10.济源“十四五”客运场站建设项目表
11.济源“十四五”货运场站建设项目表
12.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表
13.城乡立交工程项目表
14.济源“十四五”综合运输通道规划图
15.济源“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图
16.济源市铁路网规划示意图
17.济源“十四五”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图
18.济源“十四五”普通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图
19.济源“十四五”航道及码头规划示意图
20.济源“十四五”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图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济源示范区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公路作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广大农村居民安全便捷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推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实现美丽乡村起到基本保障作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学指导济源示范区“十四五”时期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高效、便捷、畅通、绿色、安全的现代化农村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地服务济源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济源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济源示范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并与国家、省、市相关规划衔接,编制本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济源示范区农村公路发展方向重点、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等。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济源示范区积极贯彻落实国省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将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作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农业现代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持续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推进交通脱贫攻坚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加快构建“外通内联、通村畅镇、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发展成绩
1.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十三五”期间,济源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4亿元,完成新改建里程460公里。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大力实施“通村入组”工程。“十三五”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962公里,农村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01公里,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的结构比例更趋合理,覆盖范围大幅提升;农村公路等级路占比达到97.7%,较“十二五”期间提升了10%,农村公路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镇、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实现了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市区至镇(含产业集聚区)二级及以上公路畅连、镇至镇三级公路相连、镇至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行政村至居民组硬化路连通。
2.交通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坚持扶贫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重点实施了大峪镇王拐村、王屋镇上二里村、克井镇枣庙村等村道改造提升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858万元,共完成59个贫困村98.8公里村组道路建设任务,贫困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围绕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圆满完成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畅通工程,三年累计实施农村路网建设632.4公里、桥梁1074延米,其中新改建县道53公里,乡道220.8公里,村道358.6公里。
“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向纵深发展,先后印发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济政〔2018〕33号)《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济政办〔2016〕103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19年被命名为河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通村入组”工程全省领先。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组组通”硬化路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十三五”末,实现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硬化路全面通达,有力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3.公路服务旅游产业能力增强
将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将路网规划与产业规划相融合,重点实施了九里沟风景区至水洪池段、王屋山景区至林山药王隧道等通景道路,助力打造了大峪镇的乡村休闲游、王屋镇的民俗风情游、承留镇和思礼镇的全民健身游等一批特色旅游、产业项目,推动“农村公路+特色产业”“农村公路+快递”“农村公路+休闲旅游”新模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引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增强了农村公路“毛细血管”的功能作用。
4.公路管养水平稳步提升
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健全。推行“路长制”管理制度,印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济管办〔2020〕20号),按照“县道市管、乡道镇管、村道村管”的三级农村公路管养机制,明确市、镇、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职责和权限,建立覆盖到市、镇、村的路长组织体系,济源农村公路的管理覆盖率达到100%,推动了农村公路管理从粗放式、被动式管理到主动式、全方位服务的转变。
公路管养水平大幅提升。坚持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管养,全面推进“文明示范路”创建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基本形成预防性养护、针对性养护和日常性养护体系;组成以镇(村)公路管养站为辐射、村委义务护路为网络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队伍。“十三五”末,济源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县乡道、骨干路网常态化管养率达100%,农村公路铺装路面优良中等路比例83.3%,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养护、服务水平和路域环境显著提高。
公路安防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围绕打造“平安放心路”,以过村镇、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路段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各级道路附属设施,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455公里,危桥改造660延米。以改善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条件为宗旨,坚持安全、防护、排水等附属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十三五”末,县乡道、骨干路网安保工程系统化建设率达到100%,四五类危桥大幅度减少,农村公路安全隐患逐步消除,安全防护水平显著提高。
5.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客运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将公交线路不断向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最偏、最远、最贫困的农村延伸,济源所有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100%。扎实推进“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优化城乡客运线路,加大车辆投入,取消了周末班、预约班等通车形式,开通了44条城乡客运线路,形成了市—镇—村线路互联互通的城乡客运格局,服务农村居民出行能力大幅提升。
农村物流网络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建立了由政府牵头,交通运输、商务、供销、邮政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物流发展协同机制,推动全区零担物流、仓储物流企业退城入园,培育发展以河南柿槟仓储物流园为骨干的绿色配送企业,统筹既有农村物流资源,建立了济源物流中心与上、下游枢纽节点间的运输组织网络,吸引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建设市、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物流网络覆盖率达100%,实现区域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与干线物流网络的有效衔接。
6.绿色交通建设持续推进
始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生态交通建设。绿色循环低碳示范市顺利通过省部验收,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绿色交通运输装备应用大幅推广、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率稳步提升、生态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持续深入;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安全、文明”出行理念,不断加强项目建设期环境保护,对管养路网扬尘防治工作施行网格化管理,采取“定车定岗、定车定量、定人定路定责任”的管理措施,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管控常态化、常效化,减少扬尘污染,畅行低碳生态,推行文明施工。
7.行业治理效能不断增强
加强路域环境治理。围绕路域环境治理,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广泛凝聚工作合力,扎实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用“路长制”来实现“路长治”,促进了路域环境治理大提升。积极落实“3+1”绿化台账任务,济源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提高。
强化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保护。做好公路路产的调查登记,明确权属性质,联合交通执法部门,印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济源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及路田路宅分解工作大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济管办〔2020〕17号),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严惩侵占路产路权行为,加大农村公路超限运输治理力度,建立“政府负责、部门执法、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提升公路路政管理水平。
持续开展农村公路限高限宽设施整治工作。对违规设置的限高限宽设施进行整改、集中拆除清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治理成果,保障农村公路网络畅通,建设高效流通体系。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济源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路交通服务水平已明显改善,但对照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农村公路等级结构不优。农村公路总规模偏低,路网密度约每百平方公里101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路网覆盖范围和通行保障能力依然不足;路网结构不够优化,县乡道与村道比例接近1:1,与全省平均水平1:1.6相比不尽合理。
二是服务旅游产业等发展能力有待增强。济源主要景区、景点分布较为分散,尤其是北部山区,景区景点之间道路曲折,联通性较弱,尚未形成较为便捷顺畅的交通旅游环线;公路沿线部分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存在设置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设施老化等问题,旅游服务保障能力亟需加强。
三是管养水平有待提升。济源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组组通”,但现服役的农村公路修建早,道路修建标准偏低,超期服役现象严重,部分道路已无法满足人民对出行的需求,亟待改造提升。
四是服务品质亟待提高。平安交通建设依然艰巨,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建设投入大、任务量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平安交通建设力度和广度。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客运班车的通达性及班线的稳定性不足,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足。
(三)形势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契合新型城镇化战略,紧跟农村土地改革,落实“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适应“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要求。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不断提高农村交通供给能力和水平。“十四五”时期,济源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和小批量、高价值、分散性、快速化的货运需求特征更加明显,要求交通运输持续加大事关民生福祉补短板力度,在畅通大众化、普惠式需求交通运输“大动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村交通“微循环”,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品质和经济性,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先行引领作用。农村交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载体,是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保障,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为“四好农村路”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四好农村路”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在引领城镇发展、优化农村布局、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发展、乡村文明、乡村治理等深度结合,切实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大支撑。
3.服务全域旅游建设要求增强农村公路辐射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公路作为交通“毛细血管”的带动串联作用,因地制宜打造梨林五龙口高效现代观光农业发展示范带、王屋邵原下冶西部山区农旅融合示范带、承留思礼城市近郊乡村休闲游综合示范带、坡头大峪沿黄旅游产业发展带建设,推进“农村公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的建设,增强农村公路辐射带动产业发展能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发挥农村公路对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
4.践行“两山”理念要求推动农村公路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践行“两山”理念,贯彻全域旅游理念,促进交旅融合,推动农村公路+旅游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农村公路是最贴近百姓的生命线,也是最能体现济源美丽生态的特色走廊。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四好农村路”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打造“畅、安、舒、美、绿”的美丽经济交通走廊,串联起“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创建“美丽交通+”模式,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畅途。
5.建设交通强国要求增强农村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建设交通强国是党和人民赋予交通运输行业的新使命。在现阶段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与农村公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有序推进市、镇、村公路建设,实现交通运输“先行官”适度引领济源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跨越。这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城镇规划布局、经济、人口和城镇化发展需求等,推动农村公路联网成片,加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镇为节点,覆盖城乡、串联村镇的农村交通经济环线,切实发挥农村交通在保障经济高位平稳运行中长期的、稳固有效的基础支撑作用。
二、布局方案
(一)规划思路
围绕农村公路功能定位和规划目标,结合国省道路网规划和济源示范区全域旅游公路发展规划,按照“规模适度、优化结构、控密补疏、强化衔接”的思路,优化调整济源农村公路网布局。
——规模适度。根据城镇、经济等发展需要,以现有农村公路网为主体,合理确定农村公路网总规模,适当提高农村公路网密度,既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又适度超前、引领发展。
——优化结构。对标省内外发达地区农村公路行政等级结构,对现有农村公路县道、乡道、村道结构比例进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使农村路网结构更趋合理。
——控密补疏。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网的基础支撑作用,通过优化、新增线路,既保持原有线路的完整,又结合新增经济节点布局发展需求,处理好继承发展的关系,实现济源农村路网的均衡布局。
——强化衔接。围绕服务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镇、行政村、自然村组等节点有效连通的基础上,加强对旅游景区、产业集聚区、重要交通枢纽、农业产业园等节点的衔接覆盖,注重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高效衔接。
(二)布局方案
以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主骨架,根据农村公路网规模预测、规划原则及调整思路等,综合考虑地形条件、国土面积、农村人口、GDP、各级行政节点数量、自然村通硬化路情况、路网现有规模及结构、干线公路规划情况等因素,以服务全域旅游、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出行为主,并提出预测推荐值,合理确定济源示范区农村公路网发展规模,对农村县乡骨干路网布局进行优化调整,科学布局线路,打造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
本次规划立足于济源示范区农村公路发展现状,采用弹性系数法、路网结构优化分析法、连通度法、国土系数法等方法对农村公路总里程进行定量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综合分析四种方法的平均值作为农村公路网合理规模的推荐值,并取一定的合理范围,如表1。
表1 济源示范区农村公路网总规模结果预测表
单位:公里
年份 | 国土系数法 | 弹性系数法 | 目标导向分析法 | 连通度法 | 合理规模范围 |
2025 | 2473 | 2585 | 2433.06 | 2359 | 2400-2600 |
经布局调整后,到2025年底,济源农村公路纳入路网总里程达到2530公里,较2020年总规模增加29.6%。经布局调整后,县道共19条,涉及乡道升级为县道的路线共6条,增加里程约33公里,总里程为307公里;调整后乡道共94条,乡道里程增加46公里,总里程为723公里;村道里程新增499公里,调整后村道总里程约1500公里。
到2035年,形成“规模结构合理、设施品质优良、治理规范有效、运输服务优质”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总里程稳定在2600公里左右,基本实现镇镇通二级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等级路,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农村公路网,农村公路对乡村振兴的服务保障和先行引领作用更加充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总体满足交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
专栏1 济源示范区“十四五”农村公路线路调整 |
1.县道调整 将双房—南山、韩旺—安沟口、王庄—槐树庄、赵庄—战天洞村、战天洞—店留村、王庄—王沟6条乡道调整为县道,调增里程约61.4公里;根据济源示范区干线公路“十四五”建设规划,部分县道与省道并线,调整为省道,调减里程为36.4公里;调整后,县道共19条,总里程为307公里。 2.乡道调整 调整交地村委会—S240、北乔庄—S230、白涧谭庄(S230)—山西省界、卫佛安村—山神庙、枣庙西—苗王线、水洪池—西沟(与Y033)相交、三岔河村—老庄(X012)、黄背角—小沟背、邵原镇G327—崔家庄、安沟口—黄土腰等村道升级为乡道,调整S230林山—西坪段为乡道,调增里程约121.2公里;根据济源示范区干线公路“十四五”建设规划,部分乡道与省道并线,调整为省道,同时部分乡道调整为县道,总计调减里程约71.7公里;调整后,乡道共94条,总里程为723公里。 |
(三)调整效果
1.路网结构更趋优化。规划调整后,济源农村公路总规模由现在的1952.6公里调增至2530公里,其中县乡道由951公里调增至1030公里、村道由1001公里调增至1500公里。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总里程比例由原来的1:3.4调整为1:4.4;县乡道与村道比例达到1:1.5,接近于全省1:1.6的平均水平,结构比例更趋合理。(详见表1)
表1 济源示范区农村公路布局调整规模
单位:公里
序列 | 类别 | 调整前 | 调增 | 调减 | 调整后 |
1 | 县道 | 274 | 69 | 36 | 307 |
2 | 乡道 | 678 | 117.7 | 71.7 | 723 |
3 | 村道 | 1010 | 570 | 71 | 1500 |
总计 | 1962 | 756.7 | 178.7 | 2530 |
2.路网覆盖更广、通达更深。规划调整后,农村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0公里,较原路网提高了29%,接近全省平均路网密度,覆盖范围大大提升。同时通过新增、置换等将一批通村组道路纳入村道网中,农村公路网通达深度进一步提升,群众出行条件将不断改善,有利于增强农村公路网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3.重要节点枢纽连通性进一步增强。规划调整后,将基本实现由县乡道连通市域内所有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重要商品集散地、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出入口、铁路场站、镇级客运等级站等)、3A级以上景区等主要经济节点的农村骨干路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4.布局衔接更加顺畅。规划调整后,国、省、市、镇、村各层次道路在功能和布局上的衔接更加顺畅,有利于实现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的协调发展,推动构成一个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的公路网络体系,为济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三、“十四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持“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总体思想,紧紧围绕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总目标,补齐发展短板,明晰事权责任,完善政策机制,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畅通、安全、舒适水平,着力改善城乡客运和农村物流条件,着力推动城乡、产城融合发展,全面实现济源示范区农村公路规范有序、便捷高效、安全畅通、可持续健康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服务农民致富,走出一条具有济源特色的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意为宗旨”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统筹城乡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打造高质量农村公路,造福人民群众。
坚持多规融合。协调与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公路网上位规划、全域旅游公路发展规划以及其他运输方式规划之间的关系,做到统筹衔接、融合发展。
坚持管养结合。坚持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协调发展,强化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
坚持特色发展。结合区域乡村特色,合理利用既有设施,加强资源整合,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充分体现乡村文化底蕴、人文特色、田园景观和自然生态等。
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农村公路发展与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重,规划方案因地制宜,统筹考虑,注重交通供给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合理确定建设标准,保障公路建设的可持续,避免出现大拆大建现象。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广覆盖、深通达、高品质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完成农村公路“321”的建设目标,即:实现基础设施耐久可靠、安全防护到位有效、路域环境整洁优美;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完备高效、资金保障政策机制完善有力;运输服务总体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基本实现城乡公路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成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四好农村路”。
建设。所有具备条件的镇、3A级以上景区、产业集聚区等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镇与镇通三级公路、镇到建制村通路面宽4.5米以上公路,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82%以上,乡道及以上等级道路技术等级全部达到四级及以上;形成建制村到镇0.5小时和镇到市区1小时交通圈,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明显提升;农村公路工程质量耐久性、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管理。镇村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100%,农村公路管养覆盖率达100%,县道、乡道及通客车线路的村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基本达100%,农村公路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比例达100%,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制定率达100%,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养护。农村公路列养率保持100%;年均养护工程实施比例不低于5%。济源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7%以上,其中县乡道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0%左右。路域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宜绿路段绿化覆盖率达100%,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全部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
运营。便民多元的农村客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水平达到4A及以上,客运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畅通集约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市、镇、村三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促进邮政、快递、供销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运营同站点,建制村通客车率、直接通邮率100%,农村物流覆盖率、快递进村覆盖率100%,市(区)到镇物流配送实现“当日达”,到建制村物流配送实现“次日达”。
四、“十四五”重点任务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完善交旅融合公路网、推动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和联网成片、促进“交通+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管养长效机制、提升农村运输服务和积极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六大工程,全力推动农村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一)全域旅游“样板路”工程
1.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加快推进旅游路建设。统筹规划农村公路旅游路,加强农村公路与国省道、旅游景点主要节点的衔接。重点建设X001孤树村至早朝阳段、X018玉皇庙至山坪、Y032山坪至水洪池等旅游农村公路,连通市内外主要旅游节点,搭建起衔接济源示范区全域旅游交通的骨架路网;推动建设X010渠马线承留至仓房庄、Y042林山至王母洞等辐射三峡、王屋等景区景点、带动潜力资源的路段,联通南河北山旅游发展带的典型旅游资源,引导环线旅游交通路分流;加密沿黄农村公路布局,重点升级改造Y060小横岭至明珠岛、Y062圪台至上寨沿黄旅游路,打造沿黄“生态廊道、发展廊道、文旅廊道”,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旅游路56.4公里,全面推动全域交通深入发展,基本形成串联南北,联通东西的旅游路网骨架。
逐步完善旅游公路配套设施。推进旅游路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X018玉皇庙至山坪、Y040西坪至林山等主题旅游线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在通景区公路沿线按规定增设观景台、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和公路服务区等设施。完善乡村旅游集散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平台、网上旅游集散中心、旅游APP,完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无缝链接,做到旅游景点“进得来、游得畅、出得去”。
探索“交通+”的新模式新业态。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服务支撑“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打破“核心—边缘”的发展现状,不断创新“交通+旅游”、“交通+产业”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建立系统化的交通网络,将串联景区、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休闲农庄、市民农园、农家乐、乡村营地、古村镇等旅游资源,采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交通+旅游”信息,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价值;构建“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借助自驾游“后备箱”效应,推动乡村农产品、特色产品、绿色产品走出去。
2.加快产业路建设
规划建设特色产业路,助推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济源示范区产业布局发展相结合,重点建设X003玉川大道,Y016玉川一号线,Y023北航路等特色产业路,推动经开区、承留镇、思礼镇、梨林镇有色金属、能源开发、特色林果、蔬菜制种等产业发展,促进济源现代化工产业、有色行业的稳步进行。“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产业路14.7公里,支撑乡村产业兴旺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专栏2 旅游产业路 |
1.旅游路建设项目 X001孤树村至早朝阳段,X010渠马线承留至仓房庄,X018玉皇庙至山坪,Y042林山至王母洞,Y032山坪至水洪池,Y060小横岭至明珠岛,Y040西坪至林山,新建花石至安腰沿渠观光路等旅游道路,总建设里程56.4公里,总投资9700万元。 2.产业路建设项目 实施X003玉川大道,Y016玉川一号线,Y023北航路等产业路,建设里程约14.7公里,总投资约9580万元。 |
(二)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
1.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进村入户
着力提高农村公路覆盖深度和广度,推动交通建设项目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全面推动20户以下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加快推动村内主干道和通村入组建设,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加强部门沟通协作,调动人民群众的修路护路积极性,协同推进村内街巷路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通自然村硬化路约300公里,基本实现济源所有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
2.加快完善农村公路联网路
推动完善干支衔接作用大、资源开发与产业服务功能强、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以镇和主要乡村经济节点为网点的农村地区骨干路网建设,重点推进X004东二环罡头至裴村、X018张河至玉皇庙、Y044曹腰至探马庄等县乡道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汤帝路南延(南一环至获轵路),济渎路西延(西一环至西二环),济源大道西延至石曲路、卫留线G327至卫庄段、大连线周庄至石曲路段等城乡延伸路的实施,助力形成辐射全域的发展环线。结合城镇发展特征,优化完善通村路网,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各镇与村庄之间的联网公路建设,逐步加强村庄对外联系,统筹规划和实施农村公路的穿村路段,着力解决镇与村、村与村之间农村公路通达联网问题,满足乡村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联网农村公路42.6公里,基本形成“通达通畅”的农村交通微循环。
(三)农村公路提质增效工程
1.推动农村骨干路网提档升级改造
总体按照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以恢复路况、改善功能为主,加快推进连接镇、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等经济节点的县乡道升级改造,力争完成X012石匣至苏岭、X010南樊至范寺桥、Y018黄河大道至留庄安等升级改造项目的实施,重点提升道路等级和提高服务水平;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对部分已升级为普通省道但未接养的原县乡公路进行升级改造,重点实施S230温邵线至高速路口、S308贾庄至荆王等项目,完善示范区公路网。“十四五”期间,规划完成农村公路升级改造166.6公里,加强路网衔接,促进城乡互联互通,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有序推动农村公路双车道改造建设
完成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加快推进 Y065崔家庄至史家腰、Y026石曲线至桥凹改造工程,推进通村公路的高效畅达,以及和村内道路的有效连接;结合镇村布局、经济和人口分布,聚焦城乡一体化发展,灵活选用技术标准,有序推进通村公路中超期服役路段和具备加宽条件的窄路面公路改造,重点实施史家腰、洪村等通村公路双车道改造工程,力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
“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升级改造及省道未接养项目共计183.1公里以上,总投资5.3亿元,基本实现主要经济节点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
专栏3 农村公路提质工程 |
1.升级改造项目 X012寺郎腰至蒋庄,Y018黄河大道至留庄,Y064杏树凹至麻院,Y018克留线南延至黄河大道,Y062虎岭至三岔河,Y035健康路,Y058杨木凹至官窑至王树沟,Y008休昌—河岔(黄河路),X012石匣至苏岭,X010南樊至范寺桥,Y037西二环(洛峪)至范寺,Y044曹腰至探马庄,X020李凹至王岭,Y006程村至永太,Y021张金至宋沟,X018张河至玉皇庙,X016铁山至东西山,Y065崔家庄至史家腰,Y039北海西路西延西二环至万洋大道,X010黄河大道至石曲线,Y062圪台至上寨,X013涧南庄至涧北等,建设总里程166.6公里,总投资4.7亿元。 2.联网路项目 X004东二环石牛新村至新济线,Y044小横岭至探马庄,Y011西坡新村至董庄,Y002—S308至屈西,X018张河至玉皇庙,X018校庄至双堂,Y059三官殿至庭芳,汤帝路南延(南一环至获轵路),济渎路西延(西一环至西二环),济源大道西延至石曲路,X010大社至王才庄,X005古杨树庄至西正村等,建设总里程42.6公里,总投资2.2亿元。 3.未接养省道项目 S308西二环贾庄至荆王,S230温邵线至高速路口,S308南程至小东许,S310黄孤线黄楝树至黄背角建设总里程16.5公里,总投资5561万元。 |
(四)安全应急保障升级工程
强化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持续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完善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重点部位安全警示标志、波形护栏、减速带等安全防护设施;夯实公路安全基础,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的安全通行能力,消除农村公路四、五类危桥,完善标志标线、排水防护等安全保障设施,重点实施河头桥、南河口桥、西坪桥等桥梁改造工程。“十四五”期间,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共计20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21座共1005延米,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农村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建立和完善与气象、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提前部署预警预防工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农村公路、客货运输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建立农村公路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梳理和分析应急处置工作的成效和漏洞,不断健全完善应急体系;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设施、队伍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五)管理养护效能提升工程
1.健全农村公路管护长效机制
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明确农村公路各级养护管理部门的养护权力和责任清单,加快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强化对各级管理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实现管理养护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全面构建农村公路市、镇、村三级路长制,建立“精干高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管理体系。完善机构设置,实现市有中心站、镇有养护站、村有养护室,市、镇级财政要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及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和人员支出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加大履职能力建设和管理养护投入力度。确保市、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推行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将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受益程度、养护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作为衡量标准。充分发挥镇村两级作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将爱路护路要求纳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鼓励通过签订长期养护合同、招投标约定等方式引导专业养护企业参与,提高养护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水平。
2.切实提升农村公路养护力度
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力度。积极开展预防性和日常性养护,各级养护管理机构对管辖路况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形成管养台账,加大农村公路信息化推广,推进农村公路路况快速检测,全面掌握公路路况,依据检查情况由各级管养部门布置预防性养护路段,通过“早养护、早投入”,实现“寿命长、通行畅”。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基本解决“畅返不畅”“油返砂”问题,积极推行大中修养护工程专业队伍施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体系,科学确定和实施养护计划,努力提升养护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管理和执法能力建设。规范基本建设程序,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七公开”制度,健全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公路法制和执法机构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加强路产路权保护,积极开展道路联合执法,加大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力度。
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绿化、美化工作,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垃圾等杂物和非公路标志,做到路面整洁、路肩培护到位、边沟通畅。按照政府主导、沿线群众参与的原则,推进农村公路“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和“绿色廊道”建设,实现农村公路绿化、硬化、净化、美化,路域环境明显改观。
(六)客货运服务品质改善工程
提升农村客运服务品质。继续推进农村客运车辆由“通建制村”向“通较大规模人口自然村”延伸,扩大农村客运覆盖范围,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推进城乡客运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一体化发展,完善农村客运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深化“互联网+农村客运”融合发展。深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城乡公交在现有基础上创新发展,因地制宜结合各镇、建制村、人口分布以及各建制村通客车路线道路条件、站点设置情况等,实现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长途班线点线衔接、发车时刻衔接。有序推进小浪底旅游汽车站、王屋山旅游汽车站、五龙口旅游汽车站等镇级运输服务站建设,开辟乡村旅游巴士等旅游线路,打造旅游客运精品服务网络,服务区域城乡居民出行及景点游客集散,支持济源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立市域农村物流服务“一张网”。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客运服务、交通管理、农资及农产品仓储、日用品分拨配送等功能的综合运输服务站;推动邮政和快递企业将业务延伸至农村地区,加强与农业、供销、商贸企业合作,推广“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农村物流节点发展模式,加快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农村物流快递包裹公共取送点,拓展城乡配送范围,提升快递网点覆盖率;大力推广农村物流集约化配送模式,积极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利用农村客运班车货舱承接小件快运服务模式;探索“基地+生产加工+商贸物流+运输服务+邮政金融”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模式,保障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渠道畅通。
推进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互联网+”与农村客运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一站式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推广。整合农村道路、客货场站、物流企业、旅游景点、产业节点等资源,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农村人、车、货、站、线、点的智能匹配和运力资源的柔性配置,激活农村客流、物流、信息流的微循环,搭建客货同网、资源共享、交旅融合的城乡一体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线上信息服务和线下运输服务融合,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和高效经济的物流服务,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助推济源产城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七)“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程
以全省“四好农村路”交通强国试点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济源“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和美丽农村路建设工作。
1.推进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
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工程,畅通农村道路“微循环”,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管养体制和考核机制,构建广泛覆盖、优质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争创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结合现有道路实际状况,按照“四好农村路”创建验收标准要求,计划投资8960万元对黄孤线黄楝树至黄河三峡景区、卫留线黄河路至留庄、南小线东蒋至北瑞等10条主要道路进行提升改造,建设里程129.8公里,全面提升农村公路路容路貌和对外形象,提高道路通畅程度和服务水平。
2.打造全域旅游“美丽路”河南样板
结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以旅游公路为基础,积极推进南小线、黄孤线、卫留线等美丽农村路建设;以现有及规划公路网络为基础,打造大连线、彭逢线、花安旅游路等乡村慢旅游样板路,进一步提升南山森林公园的资源可达性和游赏舒适性。
“十四五”期间,全力打造一批技术标准高、示范带动性强、可推广性高的农村公路作为示范样板路,做到路面技术状况优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完善,视野路域环境良好,绿化美化品质优美,公路文化氛围浓厚,沿线服务设施到位。
专栏4 农村路示范样板路建设 |
1.“四好农村路”。对黄孤线黄楝树至黄河三峡景区、卫留线黄河路至留庄、南小线东蒋至北瑞(G208)、西坡新村至董庄、南程至小东许、水运庄至梨林大街、彭逢线G208至石坡线、西寺线石匣至寺郎腰、大连线大社至王才庄、玉川四号线与S307平面交叉工程10条道路129.8公里改建,估算投资8960万元,进行坑槽挖补、铺油罩面、路肩修整、绿化提升和路域环境整治。 2.“美丽农村路”。结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以旅游公路为基础,积极推进南小线、黄孤线、卫留线等美丽农村路建设;以现有及规划公路网络为基础,打造大连线、彭逢线、花安旅游路等乡村慢旅游样板路,进一步提升南山森林公园的资源可达性和游赏舒适性。 |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增强本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强化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职责,抓好重大项目的落实,调动人民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促进农村公路发展由行业责任向政府责任、由部门行为向社会行为的转变。
(二)强化要素保障
注重统筹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加强与财政金融、发展改革和统计、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沟通协调,做好本规划与示范区其他有关规划的衔接。简化审批程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用地保障。简政放权,充分释放市场活力,鼓励、吸引各类资本进入交通公路建设领域,增强发展动力,加快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引入民间资本,实现收益捆绑分成,积极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强化考核评价
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机制,对公共财政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监管,公共资金使用情况要按有关规定对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将村道养护资金使用和养护质量等情况纳入监督范围。
附件:1.济源示范区农村公路布局表
2.济源示范区“十四五”农村公路建设规模表
3.济源示范区“十四五”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表
4.济源示范区“十四五”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建设项目表
5.济源示范区农村公路现状图
6.济源示范区“十四五”农村公路规划布局图
7.济源示范区农村公路“十四五”规划项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