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目前,济源11个镇452个行政村日产生垃圾量约470吨,平原6镇生活垃圾大部分按照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运行模式,运至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集中处理,山区5镇离焚烧发电厂距离较远,且村庄分布不集中、人口较分散,生活垃圾大部分堆积在村庄周边坑洼地或倾倒在山沟中,日积月累形成了多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由于没有配套的终端处理设施设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没有形成完整链条,截至目前,济源只有46个村完成了生活垃圾分类,距省定目标任务还有较大差距。济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保洁、收运问题亟待解决。
二、坚持“五有”标准
一要有稳定的保洁队伍,各行政村保洁人员数量不低于总人口的2‰。二是市、镇两级要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三要有足够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集、转运、处理等设施。四要有成熟的治理技术,不造成二次污染,不能露天焚烧或进行无防渗措施的填埋。五要有完善的监管制度,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满意率要达90%以上。
三、严控“四个环节”
一要扫干净。让村民当“主角”,确保村庄内干净整洁,无垃圾、无乱堆乱放。二要转运走。各镇垃圾清运要及时,严禁随意倾倒。三要处理好。要做好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各镇、街道运送的生活垃圾免费处理。四要保持住。确保清扫、转运、处理体系运行正常。
四、优化设施配置
各行政村所有农户每户配备垃圾分类收集桶,村主要街道每150米要配备一组垃圾分类箱。各镇、村垃圾转运站(中转站)、大型垃圾分类桶及运输车辆要密闭、卫生;有条件的镇、村可配备小型洒水车和洗扫车。
五、推进垃圾分类
大力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六、搭建活动载体
持续开展“五美庭院”、“四美乡村”、“美丽小镇”创建活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利用国庆、春节、夏收、秋收等重要节点,开展集中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