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时间:2013-11-0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面对异常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着力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攻坚克难,务实重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完成440亿元,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完成47.2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8.9亿元,增长13.1%,财政支出完成47.7亿元,增长1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6.8亿元,增长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4.6亿元,增长16%;外贸进出口完成29.2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其中出口完成7.9亿美元,增长7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40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48元,增长14%;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战危机,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年初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及时应对,分类施策,化危为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应对危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坚持把保增长作为最紧迫的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宏观经济政策,及时出台25项政策措施和14个专项方案,充分调动企业以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凝聚应对危机的强大合力,经济在困境中仍持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强化开放带动,增强发展动力。深入开展“龙头引进年”和“项目落实年”活动,开放招商规模扩大、质量提升、领域拓宽,全年招商引资完成160亿元,增长57%,居全省前列,实际利用外资1.99亿美元,增长30.2%。引进实施了全省瞩目的富士康产业园项目,一期投资60亿元,实现当年洽谈、签约、建设、达产,创造了“济源速度”;中国煤科矿用机电产业园、西安交大科技产业园、天能绿色能源、巨力钢丝绳等一批重大战略性结构调整项目分别签约或开工建设。积极开展中原经济区西北四市战略合作研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务实合作,区域发展合力增强。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积蓄发展后劲。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促进转型、积蓄后劲的重要抓手,强化领导分包、台账管理、奖惩激励、观摩点评等推进措施,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436个,完成投资281亿元,增长25%,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9个,比上年增加66个,重点实施了沁北电厂三期、河口村水库、小浪底北岸灌区、沁济天然气、玉川220KV变电站、济源-吉利快速通道等一大批经济发展支撑项目。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以“基础设施建设年”为抓手,统筹整合各类要素资源,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开发)区的承载能力,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亿元,增长58%,新建道路35公里、管网43公里、电网28公里、标准化厂房45万平方米,玉川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市经济重要增长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5亿元,增长33%,从业人员达6.5万人,增长88%;虎岭集聚区入选中原经济区100名片,玉川集聚区成功创建省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调结构,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努力推动产业优化布局和发展动力转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87亿元,增长17%左右。工业结构转型实现突破。大力推动以传统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优化升级,开工实施了济钢高性能特殊钢大棒材、豫光冶炼渣技术改造、中原特钢重型装备关重件、金马焦化苯加氢、万洋振龙蓄电池等一批链条延伸项目;积极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产业,实施了富士康产业园、伊利高温灭菌奶、济世药业产业园、贝迪汽车空调、力诺太阳能、国电大岭风电、尚阳科技等新兴产业项目,特别是富士康项目的实施推动全市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科技支撑能力增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5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倍,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豫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原特钢荣获“省长质量奖”。企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0家,达到236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新增6家,达到134家;豫光连续五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济钢、万洋、金利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占全省入围总数的四分之一;豫光、济钢、中原特钢、矿用电器入围省“双百企业”。“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化,济钢、联创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粮食总产达22.1万吨,增长2.8%,实现“九连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两园四区四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养殖、蔬菜、核桃、烟草、冬凌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5万亩,发展苗木花卉2.6万亩;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8家,带动覆盖了90%以上的农户,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9%。服务业加快发展。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服务业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一带三区五园六街”建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19.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调整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业加快发展态势明显,全年接待游客增长28%,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1%;商务中心区规划获批,6条特色街、城区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加快推进,新引进城市综合体项目8个、商务酒店12家;克井煤炭物流园、玉泉汽贸产业园、华铁集装箱物流项目开工建设;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22亿元、175亿元,较年初增长20.3%、11.5%;文化娱乐、社区服务、房地产业等加快发展。

(三)抓引领,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积极探索具有济源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率达53.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构建。按照“全域规划、一体发展”的理念,编制完成了《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明确了“11334”城镇体系构架和“1+5”功能结构布局,全面推进中心城区专项规划和重点片区规划编制工作。以九大片区为抓手,拉开了新一轮中心城区建设的序幕,旧城区、棚户区、城中村和重点部位改造加快推进,组团、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启动实施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济阳高速公路奠基,新建改建公路230公里,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等项目加快推进,“两气一水”新增管网31公里。信息化步伐加快,“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通过国家验收,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市。与北京、上海等27个城市一并列入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荣获“全国可再生能源示范市”称号。“3+1”工作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项目564个,造林绿化植树1255万株,开发整理土地8860亩,村容村貌和“十大重点区域”综合整治成效明显,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称号。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完善城镇管理制度机制,深入开展“四整治六规范”活动,加快“数字城管”建设,连续3年评为省精细化管理优秀城市,被授予“河南省宜居城市”称号。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五城联创”,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四)破瓶颈,不断深化改革创新

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破冰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发放《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为推动城乡要素加快流动奠定了重要基础。村级集体资产股份改革试点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向财力薄弱镇倾斜,市镇两级财政体制进一步协调,镇级财力明显增强;税收征管方式不断创新,激励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得到落实;预决算公开有效推进,透明度显著增加;镇级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工作全面铺开。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圆满完成。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积极推进。改革公交管理体制,新增公交车56台,新增城市公交线路98公里,被确定为国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市。政府回购城市集中供热经营权,理顺体制,加大投入,新铺设供热管网11.9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注重工作创新破瓶颈。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构建政府经营性投融资平台,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全年政府投资项目融资22.5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城投债一期8亿元、豫光短期融资券7亿元成功发行,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发行获批,帮助中小企业争取贷款70.6亿元。清水源、柳江禽业、贝迪公司上市工作积极推进。持续创新土地保障机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治理,持续强化土地保障,全年批复建设用地9804亩,同比增加20%,闲置土地处置率达100 %;创新土地增量新办法,异地代保置换土地1万亩,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设的土地制约,拓展了发展空间;坚持多措并举,圆满解决了富士康项目一期集中用工2.8万人的难题。

(五)惠民生,着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大力实施省定“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和市定“十大幸福工程”,累计投资17.2亿元,其中财政直接支出12.1亿元,占总支出的70%,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力实施劳动力全员免费技能培训计划,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1万人次,在全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5%;扶持3021人成功创业,新增注册登记企业778家、个体工商户5609户。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职工社会保险新增参保职工2.8万人次,率先在全省发行集社保和金融功能为一体的社会保障卡,城乡居民养老金人均提高15%,参保率达99.3%,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新农合参合率达98.8%,镇级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95%,居全省首位;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20元、55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844套,安置低收入家庭267户。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改建幼儿园、中小学22所,高考北大、清华录取8人,刷新历史记录;本科院校一期投用,职教园区14栋楼主体建成,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进入主体建设阶段;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河南省首批品牌示范院校建设单位,被评为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市。全省首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基本药物配送到位率达99.8%,居全省前列;新建改建6个镇卫生院和20个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2.2万名妇女进行“两癌”免费普查;开工建设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率先在全省实现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全覆盖;成功举办海峡两岸道文化合作论坛和荆浩国际论坛暨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豫剧《王屋山的女人》获黄河戏剧节大奖并晋京参加迎接十八大优秀剧目展演,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评估再整改验收;建成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30个、社区文化中心27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双覆盖。安全稳定和社会管理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安全创建“济源模式”在全省推广。10座煤矿技改进入试生产,荣获全省打非治违先进单位。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市场经营环境规范有序。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荣获“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市”称号。“六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平安济源”建设,群众安全感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风险防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信访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发展大局平稳。

(六)重转变,持续提升政府效能

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提升工作水平,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注重依法行政。坚持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监督,办理人大议案5件、建议116件、政协提案184件,满意率达99%。完善政府决策机制,重要问题、重大事项坚持事前论证、专家咨询、政府常务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官方微博、规范性文件网上发布等形式,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注重超前谋划。积极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推动济源成为新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及12处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产业规划项目列入了《中原经济区规划》,济源跨越发展的定位、目标、举措越来越清晰,信心越来越坚定。注重改进作风。深入开展“两转两提”和“一创双优”活动,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行政效率不断提升。大力倡导务实重干,加强目标绩效管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反腐倡廉工作扎实开展,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不断加强。完善并联审批机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项,调整26项。市长热线成为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运行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

同时,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实现城乡义务兵“同义务同待遇”,再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注重解决老干部工作的实际问题,五年综合评比位居全省前列。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对口援疆成效明显。统计、审计、人口、人防、史志、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档案、供销、气象、河务、慈善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2年工作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实现了良好开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济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外来投资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主要有四点体会: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产业转移新机遇,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破难题、增活力,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用开放招商的办法借力发展、促进转型,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等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务实重干、团结拼搏,营造竞相发展、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些都是济源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巩固提高和持续发扬。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还很艰巨,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知名品牌和名优产品;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不相适应;资源、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瓶颈”制约已成为常态,节能降耗减排任务艰巨,高层次人才缺乏,发展环境仍需优化;中心城区辐射承载能力不强,城市功能亟待完善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长期发展积累下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任务依然繁重;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差距,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作风仍需改进提升,一些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正之风仍然突出,少数干部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二、全力做好2013年的各项工作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一方面,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我省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正在步入新的快速发展期。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已经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市场竞争和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市产业结构不优,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稳定经济增长、提高民生水平的多重挑战。综合判断,当前我市正处于过坎爬坡、转型筑基的负重攻坚期,同时又是重塑优势、率先小康的战略提升期。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我们要坚持建设地区性新兴中心城市的“总定位”,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总目标”,把握发展求特色、建设出精品、创新当尖兵的“总要求”,着力打造城市新优势、着力拓展开放新局面、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着力优化发展新环境,推动济源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83个,完成投资50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1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78‰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持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一发动全身”、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不断探索符合济源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规划、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环境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品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促进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和人口集聚相统一,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的户籍、土地、社保等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推动以产兴城,解决好农民进城进镇后的就业问题;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把具备条件的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科学编制并实施好规划。规划也是生产力,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围绕城乡总体规划,加快编制22项城市专项规划,积极推动重点片区、产业集聚区和小城镇规划修编。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提升城乡建设和发展水平。强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扩容提升工程,新建改造龙潭路、河苑街等8条市区道路10公里,实施文昌路、汤帝路等城市防汛管网建设,新建改造雨污管网28公里、供水管网15公里、供气管网40公里、供热管网10公里,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建设,新增公厕和垃圾中转站12座、垃圾箱600个,加大环卫设施改造力度,提高机械化作业率。引导和支持小城镇因地制宜、完善功能、培育产业、特色发展,启动坡头污水处理厂、下冶供水工程等一批城镇公用设施项目,燃气覆盖克井、承留等6个镇区。以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外环、重点区域连接道路、镇村道路等路网建设,大力推进济阳高速、焦济洛城际铁路等对外通道建设,加快交通智能信息化建设,城市公交加快向平原镇延伸,科学增设城区停车位。大力推进“九大重点片区”建设。济东新区、小浪底北岸新区、三湖新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围绕功能定位,科学筛选项目,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加快建设早见成效;济渎、蟒河、东南、龙湖、健康城、建业十八城等片区要结合旧城开发,做好规划,突出特色,全力打造地区性新兴中心城市建设新格局。积极推进旧城区、城中村改造。突出抓好宣化大街和济水大街西段“退二进三”、商业城区域改造提升,实施北海东关、济水北街、天坛大驿、玉泉段庄、沁园东留村等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和谐拆迁,保护安置居民合法权益,全面优化人居环境。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托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大力发展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和城市综合体,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持续加强城市经营管理。切实搞好城市经营,坚持“存量换增量、无形换有形、资源换资本、资产换资金”的理念,依托市投资公司,盘活城市资产,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进入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四整治六规范”活动,提高规划的约束性和权威性,实现城乡依规建设、依法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城市创建成果,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优化村镇体系空间布局,鼓励农村、山区群众跨行政区域、跨行政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立农民进驻新型农村社区后宅基地退出利用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作用,通过群众自筹、上级扶持、企业捐助、政府配套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重点推进承留丹桂园、五龙口裴村、克井盘溪苑、轵城沁园春天B区、下冶月亮湾、王屋愚公新社区等项目建设,新增1万名群众入住。同步推进“1+10”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实施“大社区”管理机制。

(二)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5个,完成投资28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7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积极推进工业发展“四大行动计划”。一要大力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继续以精深加工、技术改造、完善链条为重点,改造提升有色、钢铁、能源、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研究出台鼓励原有骨干企业新上技改项目的支持意见,增强企业内生动力,促进原有骨干企业“二次创业”。二要大力实施高成长产业壮大计划,以机械制造和矿用电器产业为重点,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内企业兼并重组、协作配套,开发终高端产品,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三要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精心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食品、生物、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鼓励传统优势企业进军新兴产业领域,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四要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倍增计划,改进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更加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鼓励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企业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与中科院、西安交大等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重点实施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主轴关键技术等6个科技专项,推动中原特钢攻关研发高端模具钢,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00件以上。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建设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争取通过认定10家以上。深入实施“玉川英才”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人才。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对照行业顶尖水平开展对标活动,大力推进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加强省(市)长质量奖、质量诚信工业企业培育工作。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建设一批信息化重点项目,创建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开发)区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重点推进玉川综合服务中心、220KV孔山变电站、沁济天然气、污水处理厂,虎岭钢产品加工园综合服务楼、科技商务楼、三湖嘉园、富士康综合服务区,高新综合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创业园、管网配套等项目建设,完成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集聚(开发)区承载能力。鼓励发展特色园、区中园,大力培育集聚(开发)区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力争集聚(开发)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虎岭集聚区重点围绕富士康产业园、机械加工产业园、化工产业园、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加快富士康增产扩能和服务配套建设,抓好济钢高性能特殊钢棒材、中原特钢重型装备关重件、巨力钢丝绳、惠康CTA氧化物等项目,力争入围省“十强”产业集聚区;玉川集聚区重点围绕省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试点、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实施豫光冶炼渣技术改造、鲁泰能源高新合成材料、鑫铖动力源蓄电池等项目,围绕新能源示范园区创建,加快实施力诺太阳能、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力争综合排名进入全省集聚区前20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围绕全国矿用防爆电器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矿用机电产业园、西安交大科技园,加快推进中国煤科防爆变频器、矿用软启动、贝迪新能源汽车空调等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筑牢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动生猪、奶业、核桃、种子、蛋鸡、肉兔、冬凌草、科云绿色高端农产品等8个产业化集群跨越式发展。精心打造10个精品农业园区,进一步提升农业的集约化、特色化水平。新建畜牧养殖特色园区2个,新建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新建蔬菜特色产业园区2个、蔬菜制种特色产业园区1个,新发展薄皮核桃园区1万亩;新建烟草特色产业园区1个,加快卢仝茶园建设。支持玉泉科技产业园、梨林农副产品加工园建设。伊利奶业建成投产,双汇30万头生猪基地开工建设。强化农业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小浪底北岸灌区建设,河口村水库下闸蓄水,东湖引黄调蓄工程完成两级钢坝建设,实施中小河道治理14.7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处,完成33项农田水利建设和4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全年完成水利投资8.9亿元。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3.5万亩。着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建设机械化示范园区15个。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中科院绿色农业集成技术中心、绿茵种苗院士工作站、隆平高科科研中心和五个绿色农产品试验基地,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基层防疫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创建市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个、产品认证2个。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以上、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以上,大力引进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以及农产品市场改造提升。

(四)强化开放带动,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综合性举措,强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力争全年招商引资突破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2亿美元以上,进出口总值增长15%以上。突出专业化集群式招商。坚持行之有效的龙头招商行动计划,七个产业招商组要重点围绕能源、新能源及城市综合体,新型有色、装备制造和化工,金融投资和服务业,商贸和电子信息,教育卫生和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交通物流和旅游文化等产业,制定专项行动方案,绘制产业链图谱,瞄准重点区域、行业龙头,大力开展专业化集群式招商,力争全年新引进龙头企业10家以上。积极拓宽开放领域。围绕培育产业集群,引导外来资本投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领域。加强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物流商贸、娱乐休闲、健康养生等产业招商,力争服务业开放招商实现新突破。以教育、医疗、交通、城建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步伐,吸引资金投向学校、医院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深入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济源建功立业。强化招商引资推进措施。实行龙头产业招商业主牵头、四大班子成员抱团招商工作机制,坚持联席会议、台账管理、跟踪问效、督查考核、定期新闻发布等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凝聚招商引资工作合力。大力推进区域战略合作。提升济源在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域中的影响力,强化与洛阳、三门峡、焦作协同发展,推进与晋城、运城、长治联动发展,落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推进基础设施、能源、产业、生态、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和领域。

(五)注重规划项目带动,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认真落实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高起点规划、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推动服务业补短板、扩规模、提层次、创特色。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继续深化旅游体制改革,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增强旅游发展活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重点叫响王屋山旅游品牌;加快南太行、沿黄旅游环线建设,大力实施沁河峡谷及林山河漂流、孟良寨开发、紫微宫及化城寺重建等项目,加快戴斯和东方国际五星级酒店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力争全年接待游客69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深入挖掘愚公文化、济水文化、道教文化、黄河文化、卢仝茶文化、荆浩画文化等优势资源,大力提升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愚公文化产业园、济水文化产业园,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围绕高档商务、总部经济、金融、研发、中介等领域谋划20个以上重大项目,出台进驻商务中心区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工建设一批龙头项目。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重点提升中心城区商贸服务功能,持续推进专业市场建设,完善区域商业中心和农村、社区商贸服务网络,重点推进信尧城市广场二期、中原国际商贸城三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物流业发展。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推进重点工业企业主辅分离试点,重点实施克井煤炭、亚太有色、华铁集装箱、威佳汽车、平康冷链物流配送等项目,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健康养生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各类服务业发展。

(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障碍和瓶颈。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农村改革,积极争取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开展国有林场和供销合作社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定4个有代表性的镇作为试点,在全面开展“六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以“两股两改两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放权赋能,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设网上联审联批系统,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市直机关所属企业改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持续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做大做强市级投融资公司,做实做活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城投债二期、中原特钢公司债发行工作,努力争取世行亚行贷款,强化银企对接,力争全年社会融资达到55亿元以上。加快柳江禽业、贝迪空调、矿用电器、济世药业等企业上市步伐。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扎实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人地挂钩试点,探索建设用地结余指标流转机制,缓解用地供需矛盾。加强人力资源工作,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济源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编制低碳发展规划,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交通网络,做好济东新区绿色生态示范城申报和建设工作。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利用中美低碳生态城市试点示范平台,示范带动全市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废水、废气、废渣、余热、余压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支持豫光实施“城市矿产”项目。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沁北电厂脱硝脱硫、金信实业窑炉治理、济钢烧结机脱硫等技改工程。深入推进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地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探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确保完成各项减排目标。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以山区、丘陵区、沿黄和煤矿采空区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扎实推进“3+1”工作,完成造林绿化450万株,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山体植被恢复和生态廊道建设,新增营造林面积5.7万亩,建成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大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支持南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完成土地开发整理6000亩,扎实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生态水系建设,加快三湖、蟒河、湨河、苇泉河、珠龙河改造提升。加强中心城区绿地景观规划和建设,提升城市绿化品位。积极开展小浪底库区地质灾害治理。

(八)着力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继续加大民生投入,以“十大幸福工程”为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一要大力推进就业工程。积极推进劳动力全员免费培训计划,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各类技能培训,完成培训发证2万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大力培育创业人才,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新增私营企业300家以上、个体工商户3000户以上。二要大力推进社保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机制,探索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加快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大病救助制度整合接轨。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幅度不低于10%。积极推进城乡居民低保并轨,逐步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改造提升农村敬老院,做好敬老补贴发放工作。三要大力推进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启动零星棚户区改造工作,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000套以上,扩大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四要大力推进教育工程。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新建改建幼儿园9所,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积极创建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市;完成职教园区建设,创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专业,力争济源本科院校项目全面招生。五要大力推进健康工程。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王屋邵原坡头3个镇卫生院、2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放居民健康卡,实现市域内就医一卡通。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8.5%以上。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六要大力推进文化工程。打造愚公移山精神文化品牌,编排豫剧《愚公移山》,加工提高《王屋山的女人》,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传媒大厦,积极推进博物馆、美术馆(荆浩艺术馆)筹建工作,新建社区文化中心10个、农村文化中心30个。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办好第二届全市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会。七要大力推进智慧工程。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光纤网络全市覆盖、无线网络市区全覆盖,实施宽带提速工程,实现城区10兆网络入户。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加快“智慧济源”综合指挥中心建设,实施智慧城市一期工程,重点推进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视频监控、“政务网站云”建设。八要大力推进扶贫工程。完成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完成独居、散居贫困群众2000人的搬迁扶贫任务,选择4个贫困村开展到户增收项目试点。加大移民安置后期增收扶持力度。九要大力推进清洁工程。全面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大力创建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农户,完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开展交通干线和景区道路沿线集中整治,实现环境卫生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十要大力推进平安工程。深入开展安全保障型城市创建。加强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争创国家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市。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争创“全国法治城市”。深化平安济源建设,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同时,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支持驻济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第六次投入产出调查;深入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继续做好工商、档案、民族、宗教、人防、史志、侨务、外事、对台、河务、气象等工作。

三、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是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恪尽职守,勤勉工作,认真遵守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的实施细则,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大力开展“一创双优”活动,努力把政府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向全市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一要干字当头提效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政府的职责就是抓落实。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要靠实干,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建设地区性新兴中心城市也要靠实干。要大力倡导精细化、零差错、高效率的工作作风,认真落实“严、慎、细、实、快”的工作要求,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谋发展上,把本事用在抓落实上。要紧抓项目建设不放松,超前谋划项目,快速审批项目,大力推进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杜绝推诿扯皮。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一线决策、一线指挥、一线推动、一线落实。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要勤政为民树形象。为人民服务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心系群众安危,情牵百姓冷暖。要多深入困难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接地气,听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充分利用市长信箱、便民热线、官方微博,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要坚持周一市长办公会议制度,集中研究交办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以办好一桩桩、一件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取信于民,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要依法行政促规范。政府的各项工作,只有依法依规,才能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历史的检验。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用法治思维依法依规调节经济运行、管理社会事务。要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虚心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诚恳接受社会监督,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充分采纳社会各界的真知灼见。要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切实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引导公众学法守法用法,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维护权益。

四要崇尚节俭重转变。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狠刹奢侈浪费之风,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办好打基础、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用地审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运行,加强重点领域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坚定信念、牢记使命、自警自律,不越“红线”、不破“底线”、不触“高压线”,以过硬的政治品格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各位代表!济源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奋斗孕育奇迹,实干托起梦想。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人民重托,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砥砺奋进、务实重干,为开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新局面、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