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集中隔离点 防疫人员日夜坚守
来源:济源日报 | 时间:2022-02-09
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多个城市不断新增确诊人数,零星出现的密接人员,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这期间,集中隔离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集中隔离点是确诊病例密接、次密接等中高风险人群的集中地,也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因此成为疫情防控中的“特殊战场”。
疫情无小事,济源示范区集中隔离点情况是怎样的?是如何进行日常管理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守护隔离人员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温情故事。春节期间,记者到示范区集中隔离点进行了实地探访。
A
实行闭环管理 医护人员24小时“在线”
“您好,请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行程码。”记者刚走到示范区集中隔离点门口,工作人员就严格查验相关信息。查验结束后,记者经工作人员通道进入隔离点。记者注意到,隔离点进门处就明确划分了各区域,并清晰标注出各区域功能,疫情防控相关知识也随处可见。
示范区集中隔离点负责人崔召飞介绍,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规定,隔离点设置“三区三通道”,根据需要分为外场(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内场(污染区),采取物理隔断方式进行隔断,并由三条分开的隔离人员通道、工作人员通道、垃圾清运和采样通道进行连接。根据功能划分,集中隔离点设置两栋隔离区,一栋医务办公生活区,共有隔离人员用房100余间,可满足济源集中隔离需要。
“2020年3月3日完成建设并启用运行,同年3月7日,第一名隔离人员入住。”崔召飞介绍,截至目前,示范区集中隔离点已集中隔离3758人。目前,仍有20余人正在此接受医学观察。
记者了解到,示范区集中隔离点实行“闭环管理”,工作人员实行“7+N+7”封闭式管理模式(即居家或集中隔离7天,2次核酸检测阴性,进入隔离点连续工作N天,原则是14天或28天,再居家隔离7天,并2次核酸检测阴性后重新进入隔离点工作),工作期间24小时在岗,不得与外界通勤、回家,不得与集中隔离场所以外人员无防护接触。
春节期间,返济人员持续增多。为此,示范区集中隔离点制定了应急预案。示范区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原建国介绍,将进一步加强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聘请相关人员对操作规范、个人防护、消防安全、心理咨询等进行培训;开展发热病人应急处置演练,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处置和上报流程,增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防护物资储备,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B
记者跟随体验,“大白”的一天满满当当
“来,我再帮你整理一下。”上午9时左右,医护人员李腊梅与李晓艳两人正在缓冲区按照步骤穿戴各种防护用品。“9个步骤,一步都不能少。”说着,李腊梅熟练地穿好防护衣、套好防护鞋套、戴好乳胶手套和护目镜。两人互相检查后,才打开缓冲区域的门。
与此同时,记者也按照要求穿戴好防护用品,跟随李腊梅一行前往隔离区域。层层防护让记者很不适应,短短20分,就觉得呼吸不畅,有明显的憋闷感,沟通交流起来也有些费劲。对此,李腊梅二人却表示,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一忙起来,就忘记了各种不适。”
“今天的体温怎么没有填?”“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啊?”看到一名隔离人员没有及时填报体温,李腊梅立即敲门询问。原来,他睡着了,没有及时填报体温,后经测量,体温正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敲了好几次门都没反应,我得赶紧给他打电话问问啥情况?”说着,李腊梅跑到值班台前拨通了电话,很快与没开门的隔离人员取得了联系。原来,这名隔离人员在套间内洗头发,没听到敲门声。“危机”解除,李腊梅登记了体温后,就开始清理各个房间门口的垃圾。两个多小时后,工作才算结束。记者注意到,李腊梅的隔离面罩内已经布满密密麻麻的水珠。
“我们既是服务员又是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心理疏导员。”隔离点医护人员薛梦欣说,每个人都身兼数职,默默地守护着每一名隔离人员。记者了解到,隔离期间,相对封闭的空间会让许多隔离人员情绪不稳。为此,医护人员会隔着门进行沟通安抚,给足隔离人员“安全感”。
垃圾清理结束,穿着防护服的记者已是腿脚麻木,但李腊梅等人还要挨个给隔离人员送午餐。送完午餐,脱下层层防护,他们的脸上已经满是勒痕,嘴唇干裂严重。打开午餐饭盒,里面的饭菜已经有些凉了,匆匆地扒拉几口,简单地喝了几口汤后,他们就又穿上防护服开始了下午的工作。如此反复,直至深夜。
C
工作人员动情讲述,“我们是不能回家的人”
“妈,我开学前你能回来一天吗?”“到时候看情况吧。”
中午时分,工作人员薛玉英正与孩子视频通话,每每提及何时回家,薛玉英总是说看情况,但每次情况都不允许。不能照顾孩子饮食起居,节假日也无法陪伴家人左右,甚至没给他们做过一顿饭,这是薛玉英内心最大的愧疚。
示范区集中隔离点工作“特殊”,工作人员没有下班时间,也不能回家。“老杨的儿子结婚,他都没能赶回去。”崔召飞说着,指向住在其房间对门的老杨。老杨名叫杨迎军,原本是克井镇政府的工作人员,2020年3月被抽调至集中隔离点工作。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他长期坚守在岗位,连儿子结婚都没能赶回去。“没办法,幸好孩子们也理解,让我不要操心家里的事。” 除了老杨,还有坚守岗位只能将婚期一推再推的陈桥,每天24小时盯着监控的公安民警张卫锋、石体泉。克服困难、坚守岗位,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幕后”英雄。
说起孩子,提到回家,看似平常的话题,却让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都红了眼眶。李腊梅说,自己也想孩子了。“家就在集中隔离点对面,与隔离点隔着一条马路,明明是最近的距离,现在却可望而不可及。”说着,李腊梅的眼睛又有些湿润了。
隔离不隔爱,温情一直在。繁琐的工作,长期的坚守,在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瞬间,有的只是付出与坚守。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为疫情防控织就一道坚固防线,济源才能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