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谋划“三农”工作 示范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4-03-19 | 来源:济源日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轵城镇绮里村的小麦“水肥一体化”高产示范方,一垄垄小麦长势喜人,与往年不同的是,麦田里铺满了滴灌带。“小麦要高产,水肥是关键。”济源市雨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东雷介绍,今年麦田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模式,保障小麦中后期的水分和营养跟得上。

在加大冬小麦投入力度的背后,是种植户尝到了小麦、玉米单产提升行动的甜头。2023年,该合作社承担了百亩玉米单产提升的任务,打造了优质示范基地,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马东雷说,以往种植模式比较传统,小麦、玉米的亩产在1200斤左右。2023年,通过“玉米密植+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玉米产量大幅提升,试验田亩产突破了2000斤,实现了亩产“吨粮”,超出了预期。这更坚定了他的发展信心,今年计划新增500亩土地,希望能有更好的收成。

“粮食安全总要求是稳面积、提单产、扩产能,大面积提高粮油单产是粮食增产的重心,也是我们技术部门的责任,我们一直在探索实践。”示范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二娜说,他们建立冬小麦“水肥一体化”高产稳产示范方,探索突破小麦产量提升瓶颈的方法;持续开展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试验示范,推广玉米密植高产技术,探索玉米合理密植、水肥精准调控等技术的推广模式;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提供好技术支撑。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轵城镇黄龙庙村蔬菜制种基地,蔬菜种苗在春风里摇曳。种植户李小乐一边查看苗情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个属于订单生产,每亩产量在250斤至300斤,收益在5000元左右。我发展蔬菜制种有10多年了,起初种植1亩多蔬菜种苗,现在已经种植60余亩了。”

2024年,示范区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进一步加大蔬菜种业振兴行动实施力度,计划新发展制种基地1万亩以上。充分利用济源洋葱分子育种实验室,培育5个以上具有“济源芯”的突破性新品种。依托中原农谷的规划布局,积极参加2024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争取建成中原农谷发展的联动区。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保新技术、新产品2项,示范、推广白菜穴盘基质育苗、甘蓝制种花期综合调控、日光温室番茄轻简化生产等3项技术。做好制种田检疫和检验工作,确保产地检疫率在90%以上,检查品种和基地覆盖率达到100%。

“今年我们要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66万亩、产量4.8亿斤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土特产’文章,把蔬菜制种面积扩大到5.9万亩,新增冬凌草种植面积6000亩。”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发展计划科负责人冯亮说,他们将按照生产、加工、科研、营销一体化的思路,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承留镇大沟河村,依山傍水,垂柳婀娜,游客们或嬉水,或捉鱼,或休息,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美景图。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东平介绍,村里依托南山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建设了林中小憩区、绿色健康步道、戏水区、烧烤区、亲子互动区等功能区域,年均吸引游客5万余人,实现了山区变景区,田间变直播间。目前,全村已经发展了10家民宿、农家乐,有7家被授予“济源人家”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权。

2024年,济源将全力打造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大沟河流域为依托,以花石组团(花石村、安腰村、栲栳村)为带动,开展和美乡村精品村创建,串珠成链、连线成景,建成沿线精美、多业融合的和美乡村示范带,推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在10%以上。同时,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将指导各镇积极申报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村创建单位,力争新建10个休闲旅游村庄。积极探索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利用之路,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谈及具体推进措施,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成富营表示,他们将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守好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抓住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强化改革和科技举措、农民增收举措,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