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六十载 塞上宁夏谱新篇
编者按:筚路蓝缕一甲子,塞上宁夏谱华章。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60年来,宁夏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守望相助,团结奋进,塞上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期《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宁夏各地,感受塞上大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历史性变化。本报将分两期刊出,以飨读者。
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推进基于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银川建设,并以大数据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随着一批批成果落地,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民生保障质量有效提升,传统产业迎来改造升级,“凤城”银川正借力“互联网+”振翅高飞。
城市治理凸显“智慧” 百姓生活增添便捷
作为全国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银川市自2014年启动智慧银川建设。近年来,银川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交通、环保、安防等领域进行探索,不断提升城市科学管理水平。
“智慧银川建立了十大系统13个子模块,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政务、智慧社区等,并通过摄像头、物联网设备以及多种信息化手段,采集城市数据。”银川市大数据管理服务局局长王川说,这些数据最终被传输到大数据中心进行存储。通过对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分析、计算,帮助城市管理者作出相应决策。
行政审批手续繁、环节多、时间长一度是城市运行的堵点、群众办事的难点。近年来,银川市在“互联网+政务”和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上持续发力,通过建设“网上市民大厅”,推出“证照云”平台等举措,实现了“办证不出证、数据来验证”以及“1+N不见面”审批等多种审批模式创新。
“头一次见这种办事模式,不用到窗口排队,从网上申请就行。需要的材料,办理的流程都有提示,按要求填表、拍照,上传附件,再点个提交申请就行。办好的证照直接发送到手机上,特别方便。”回忆起第一次通过“证照云”平台办理网上审批业务,宁夏银川市朝阳老年公寓法人秦启法记忆犹新。
目前,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499项事项实现了网上办理,占所有审批业务的99%;“不见面”审批463项,占全部事项的92%。除涉密事项外的证照实现100%电子化,预计到今年底将实现审批局所有事项100%网上审批。
越来越“聪明”的城市也为百姓生活带来不少变化。在银川市打造的100个智慧社区中,多达11项的智能设施,让社区安保、环境、公共服务等越来越智能化、便利化:进大门只“刷脸”不刷卡,垃圾桶可通过红外线感知垃圾满溢程度,自动向保洁员手机发送提醒;居民“扫码”打开智慧冷鲜柜,里面存放的就是网上购买、商家配送的生鲜食材……
优质医疗借“网”下沉 民生服务质量上升
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远程影像诊断中心,放射科专家在电脑上仔细观察一张X光片,填写诊断报告,点击鼠标上传,网络另一端的永宁县中医院医生就能看到诊断结论;在远程专家门诊,疑难重症患者在医生帮助下,选择在线备案注册的全国专家发起视频问诊,专家不仅给出治疗方案,如有需要还可到当地为患者手术。
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专家门诊,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有益尝试,也是银川市探索“互联网+医疗”建设的成果之一。银川市卫计委主任马晓飞说,银川市建设互联网医院,搭建远程专家门诊、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电生理诊断中心等诊疗平台,让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更多惠及偏远地区、基层医院。
“以远程专家门诊为例,运营一年多来已完成1200余例远程问诊,复杂疑难病例占89%。”马晓飞说,原本需要长途奔波去上海、北京等医疗中心城市看病的患者,现在不出宁夏就能得到全国专家的诊疗方案。省去了车马劳顿,也节省了诊疗过程中的非医疗费用。
银川市自2016年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以来,先后引进30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19家互联网医疗企业以备案形式获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各互联网医疗机构在银川备案注册医生总数已达两万余名,累计服务患者700多万人,其中服务银川患者22万多人。
面对蓬勃发展的新业态,银川市在陆续出台10个“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及监管文件的基础上,今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对互联网诊疗平台的运营合规性、医院资质、医生信息备案,以及在线问诊、开具处方、病历书写等核心业务,通过“自动核查预警+人工干预方式”进行实时监督和管控。
王川说,下一步银川市将继续推进“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智能化发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促进民生保障和改善,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奔波,推进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传统产业智能升级 转换动能焕发新生
在银川滨河如意服装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上,私人订制一套西装只需要3个小时。根据人体扫描和3D试衣技术采集到顾客体型、肤色等数据,上传大数据中心后,再由设计团队设计出私人订制版型图,通过MAS系统传输到裁床。裁刀根据版型图自动剪裁。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着每个工位的流程进度,系统智能判断、自动排产,避免拥堵……
私人订制、柔性制造、智能化生产,是银川市加快推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的缩影。近两年,银川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动能。
据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信息化处处长陈罡介绍,银川市正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煤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领域加快智能制造建设步伐。并着力培育建设一批企业级、行业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引导企业利用云平台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
目前,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共享工业云”、宁夏汇川服装有限公司的“‘互联网+’服装定制体验平台”、宁夏软件工程院的“金属电解池在线测量机器人及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应用,已取得明显成效。
“银川市中关村创新创业园、丝路经济园、滨河新区智慧产业园、IBI育成中心等信息技术产业园区,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逐步建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集群。”陈罡说,9家国家级、自治区级大数据开发应用平台突破了一批大数据关键技术,在人口、医疗、教育、物流等领域构建起一批大数据服务体系,带动了车联网、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新兴产业发展。
为推进工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银川市最新出台了相关政策,以资金奖励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