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临淄区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紧紧扭住产业兴旺、人才培育、乡村文明、生态宜居、基层治理工作不放松,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民生实事抓起,项目化、具体化、整建制实施各项民生工程,探索推进乡村振兴。
一、突出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支撑
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在首位,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粮食生产“政府代作”工程。着眼从根本上解决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在全区48万亩耕地,全覆盖实施了粮食生产“耕种管收全包”的“政府代作”,对粮食生产的机械播种、旋耕、收获等所有环节,全部由政府统一机械化代作。一方面,通过“政府代作”推动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农业公司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4.6万亩。另一方面,彻底解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之苦,农户在承担部分差价款后,即可坐等粮食入库,转而从事二、三产业增收致富。2017年,该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99元、工资性收入达15654元,年增加非农收入3亿多元。
二是产业带动就业工程。根据各镇街道产业发展基础,优化全区产业布局,打造了“15分钟群众就业半径”,解决了农村群众特别是40岁、50岁人群的就近就业问题。如皇城镇、敬仲镇村村户户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朱台镇、敬仲镇依托厨房设备、装饰原纸打造特色产业园,金山镇依托齐鲁化工区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齐都镇、齐陵街道发展家政等服务业,等等。同时,建立区人社局、镇街道人社所、村居社区人社服务站三级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就业创业”“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就业专项活动,开通城乡就业服务直通车,企业直接进村招聘,使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便捷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
三是蔬菜产业品牌发展工程。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围绕西葫芦、西红柿、辣椒等主要种植品种,集中连片建设规模化蔬菜产业基地,发展“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产业经营模式,拓宽农超对接、代理配送、直销门店经营等渠道,逐渐成为全省及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目前,全区蔬菜种植基地发展到11.3万亩、蔬菜大棚2.6万个,蔬菜总产量占到全市的1/3,拥有临淄西红柿、临淄西葫芦、柳店韭菜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二、突出人才培育,抓牢乡村振兴关键
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抓紧抓实村干部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工作,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一是“头雁”培养工程。围绕选准用好村党支部书记这个“领头雁”,把在外能人、退伍军人以及优秀党员等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每村配备1—2名后备力量。按照对口结对与就近结对相结合、自愿组合与组织调配相结合的原则,对新老支部书记实行“一带一”或“一带二”结对模式,做好传帮带工作。通过“月调度、季考核、半年观摩、年度述职”等措施,给村干部提供“比学赶超”的擂台,使村干部在实干中增长才干、赢得民心。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培养工程。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畅通“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培植壮大“双十”农业企业,全区种粮大户发展到179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74家、641家。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鼓励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采取“田间课堂”的培训模式,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民专项培训。2017年,共开展专家讲座、科技下乡等各类培训80余场次,培训农民1500余人。
四是农技推广服务工程。统筹设立20处村级农技服务站点,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了由2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8支农技推广服务队,推广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积极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依托山东思远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标准化智慧农业,“农保姆”APP成为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案例在全国推介,该区被评为国家农技推广信息化试点区。
三、突出乡风文明,厚植乡村振兴内涵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推进齐文化传承创新,持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一是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工程。坚定不移扛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旗,以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的“十大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步伐,全力推动文化创新、文脉传承;突出阐发齐文化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的时代内涵,发挥其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是道德建设工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实出发,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常态化开展“好儿媳、好婆婆、好儿女、好邻居、好村民”五类“身边好人”评选,全覆盖开展“践行好家训、传承好家风”活动,“德润临淄”蔚然成风。目前,该区各村皆开设善行义举四德榜,所有家庭实现家风家训挂厅堂、贴门口,38万农民中有30万人当选“身边好人”。
三是“农村文化一条街”建设工程。按照“八个一”标准建设“文化一条街”,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诚孝仁等内容绘制专题“文化墙”,目前,该区村村公益广告随处可见。
四是公共文化建设工程。文化设施方面,在全区12个镇、街道全部建立综合文化站和图书馆分馆,扶持所有村居建成文化大院、设立农家书屋、建立文化小广场和百姓大舞台,标准化建设了39处乡村文化少年宫。文化活动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一村一年两场戏”工程,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在所有镇、街道成立百姓艺术团、设立稷下学堂,开展蹴鞠、鹧鸪戏、花边工艺等非遗培训、宣传、展示活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五是农村移风易俗工程。从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出发在全区所有464个村居成立红白理事会,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跟上监督考核和常态运行机制,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区科学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各镇、街道制定村居红白理事会管理考核办法,每季度对理事会工作进行民主评议,设置举报电话,对工作成效明显、群众反映好的理事会,按照村居人口每人2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发现1例不按新规办理红白公事的,扣除理事会20%补贴。目前,红公事随礼不坐席、50元封顶,白公事一天完成、不披麻戴孝,已经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突出生态宜居,重塑乡村振兴环境
坚持把良好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把生态宜居作为美丽乡村的首要任务,推动乡村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同步提高、生态财富和物质财富共同增长。
一是农村“五化”工程。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群众人居环境较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很多村居的老百姓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群众非常向往城里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为顺应群众意愿,自2009年开始,以“让农村和城市一样整洁”为目标,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内容,对未列入合村并居计划的所有村居,整建制实施“五化”建设,政府投入1.3亿元,带动社会投入3亿元,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同时,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农村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村集、镇运、区处理”。
二是农村旱厕改造工程。在全覆盖实施农村“五化”工程基础上,该区把目光从村内街道转向了农民的庭户小院,发现最突出的问题是旱厕问题,不仅简陋,而且容易滋生细菌和蚊蝇、带来传染病。对此,又启动实施了“旱厕改造”工程,对全区6万户农村旱厕进行无害化改造。
三是农村“美丽庭院”改造工程。巩固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成果,在农村“五化”、旱厕改造全覆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美丽庭院”改造工程,将美丽乡村建设由“户外”延伸到“户内”。
四是农村公益性新型公墓建设工程。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步伐,全区规划新建、在原墓地去坟头改建公益性公墓381处,骨灰堂16处,占地面积仅为192亩,可节约土地680亩,将原有墓地按新标准改建可置换土地3000多亩。村级墓地经济条件好的村基本都实现了零负担,经济薄弱村事主仅承担部分材料费200元左右,既减轻了群众负担,又彻底解决了故人与活人争地的难题。为引导促进群众积极参与改革,专门制定出台奖补政策,对按标准建设的每个墓穴补助金额自2016年至2020年,分别为300元、260元、200元、100元、100元;骨灰堂按规模给予10至15万元的补助,各镇街道也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政策。目前,全区50%的村庄已完成建设,今年年底将实现全覆盖。
五是农村视频监控工程。围绕打造“平安临淄”,在全区所有村居的进村路口、主干道等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探头5822个,在镇、街道建设视频监控中心,实现了时间、领域、地域“三个全覆盖”,大幅降低了农村入室盗窃犯罪率。
六是“同源一网”供水工程。为解决农村供水分散、饮水安全难以保障的问题,自2008年开始,先后投入资金6500万元,累计铺设供水管网550公里,依托城区水厂和各镇供水中心,建设了覆盖城乡的“同源一网”供水网络,打造了以境内优质地下水源为源头,以各镇街道供水中心为节点,以区、镇、村三级供水管道为网络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管网全覆盖。
七是城乡教育卫生一体化提升工程。一方面,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在全区推行电钢琴、乒乓球、足球普及教育,让每一个孩子至少掌握一门文艺特长,拥有两项体育技能;破解“大班额”问题,全覆盖完成中小学塑胶场地改造,让农村孩子享有同质教育资源;在全市率先推行教师职称岗位分级聘任,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开展教师支教、送教活动,从管理、师资到教学设备,进行全方位帮扶,该区被评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另一方面,实施“健康临淄”战略,持续深化“互联网+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属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实现对口帮扶、联体互通,区属医院参与乡镇卫生院运行管理,医疗专家定期坐诊,全区医联体发展到9处,该区被列入省级健康促进试点区,“医联体”作为全省唯一区县改革案例上报中央改革办。
八是“大养老”体系建设工程。一方面,多元化推进机构养老建设。新建小区、旧村改造全部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建配套,启动多轮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引进新华网智慧养老平台,建设4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兴办社会养老机构7家。另一方面,积极实施政府“兜底工程扩面提标”,整合公办镇级敬老院,依托现有的金山养老中心、桓公台养老中心、颐康养老院三大社会养老机构,实现五保老人南、北、中东部三大片区集中供养。
五、突出基层治理,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统筹处理好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和自下而上的村民自治,最大限度地引领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一是村级事务“五代理”工程。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以来,由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村级事务运行不规范、随意性大,造成大量矛盾纠纷。为解决这一问题,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由镇、街道代理村级资金、账务、资产、档案、公章,村内各项事务更加公开透明。
二是“第一书记”工程。选取30—40个薄弱村,从区县直部门选派副科级以上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其他村由乡镇、街道选派年富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担任驻村干部,每周驻村工作不少于2天,履行村情民意收集、政策法规宣传、群众事务代办、富民强村服务等职责。“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带着工作记录、民情日记进村工作、认真记录。
三是基层组织力提升工程。制定《关于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管理办法》,在事务决策、财务决策等方面,以制度方式明确了党在基层的绝对领导地位,有效保证了基层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实施。投入8000万元,以统一服务形象、统一功能设置、统一服务内容等“十统一”为标准,对全区464处村居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让党的旗帜在每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构筑起村居党建的精神高地。开展“党性教育体检”工作,为村干部“量身定做”体检问题,帮助他们找准自身问题,明确努力方向,提高政治站位。
四是农村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程。2013年开始,按照“政府兜底、部门企业包建、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全覆盖实施了“合力救助帮扶”,对全区所有困难家庭制定救助册,进行无缝隙、全覆盖救助帮扶,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将包村干部每月入户帮扶情况进行考核,不让一名困难群众“过不去日子”,不让一户困难家庭“掉队”,确保“应保尽保”,比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早了三年。亮点是“一户一策”,比如说困难群众中的残疾人和失能老人,通过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他们聘请护理人员,签订护理协议,帮助洗澡、理发、打扫卫生等。
五是81890民生热线服务工程。整合各单位分散的预约、咨询、投诉、服务电话,创建“81890”民生热线,承担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家政维修、心理咨询、预约挂号、居家养老等便民服务,困难求助、爱心志愿等公益服务,矛盾纠纷、投诉建议等效能监管四大功能。话务员、督办员全天接线服务,对能够直接解答的即刻回复,需要转办的事项进行全程跟踪、办结征询、效果评价、社会公布,全力打造了“24小时不下班的党委政府”,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各镇街道、部门办理群众诉求情况,系统自动生成考核成绩及排名,一月一通报,确保真正实现“拨一拨就灵”的承诺。
从2008年起,连续10年的时间,该区对所有农村项目化、整建制实施系列民生工程,给镇村两级干部搭建了干事创业的舞台、比学赶超的“擂台”。镇村干部在一项项民生工程中,树立了威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主动干、积极干、越干越好的良性循环。10年来,民生实事干一件成一件,农村面貌、群众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真正推动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3年、2017年,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现场推进会、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先后在该区举行,向全省、全国展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临淄样本”。
六、主要启示
从该区近年来的探索实践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用群众身边的实事好事做支撑,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坚持整建制、全覆盖,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信赖和支持。
一是必须抓好顶层设计。对每一项民生工程的实施,该区都注重定出标准、树起标杆,让基层明明白白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比如,实施“五化”工程,该区对路面硬化浇注混凝土厚度、边沟的深度宽度、绿化的树种树距等等,都作了明确详尽的要求,确保了工程实施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操作性。
二是必须采取科学管用的推进办法。一方面,抓好考核。该区将服务型党组织考核与农村民生工程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体系》。围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6个好”(班子建设好、队伍建设好、服务平台好、服务载体好、服务机制好、服务业绩好)的工作目标,确定了6条主线,对43项考核内容实行ABC三级动态考核,并综合运用实地查看、群众评议、民意调查、随机抽查等方法,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打分并公示,年终汇总排名。同时,将乡村文明行动工作进行量化,纳入对全区所有镇街道、村居考核,对乡村文明行动工作突出的镇街道,优先推荐申报各类精神文明评先树优活动。另一方面,抓好督查。该区连续四年组织区大班子成员、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村居社区观摩点评,第一年看“启动”、第二年看“成效”、第三年看“提高”、第四年看“保持”,做到了每村必到、每街必看、实名评议、现场排名。只有采用务实管用的推进办法,持之以恒推进各项民生工作,才能保障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三是必须坚持整体推进。该区开展的民生实事各项工作,全部是整建制、全覆盖实施,坚决不做“盆景”,全力营造“森林”,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的“润泽”,群众非常满意,工程非常顺利。只有把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户、每一人,整建制、全覆盖实施每一项民事实事,才能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真正实现普惠共享。
(来源:山东省委改革办、淄博市委改革办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